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叩甲科

鎖定
叩甲科,為叩甲總科中最大的科,廣佈全世界,已知超過1萬種,體形多狹長,小型至大型。較原始類羣多大型,體壯碩,體色多灰暗,體表多被細毛或鱗片狀毛,組成不同的花斑或條紋,也有體色豔麗、光亮無毛的;頭型多為前口式,深嵌入前胸;上唇顯露,唇基不明顯,觸角着生在額脊下主,靠近複眼,11-12節,鋸齒狀、絲狀、櫛齒狀,有的雌雄異形,雄蟲鋸齒狀,雌蟲櫛齒狀、梳齒狀;前胸背板向後傾斜,與中胸連接不緊密,其後角尖鋭;
中文學名
叩甲科
拉丁學名
Elateridae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叩甲總科 Elateroidea
命    名
Leach, 1815
分    佈
廣佈全世界
領    域
生命科學

叩甲科簡介

叩甲,因能“叩頭”而得名,俗稱叩頭蟲,是鞘翅目昆蟲中經濟意義十分重要的大科之一。全世界已知10000餘種,我國已記述570餘種。大多種類是植食性地下害蟲,可為害多種農作物、果樹、林木、中藥材、牧草等,有些種類是捕食農田害蟲和果園害蟎的益蟲,亦有其幼蟲被真菌寄生而入中藥的種類。
本科昆蟲從小形至大形(1.8~68mm),一般中形(10~20mm)。體色變化較大,一般灰暗,體表被毛或鱗片,也有一些具強烈金屬光澤的豔麗種類。體形多狹長。頭小,後部深深嵌入前胸。觸角着生在額下和上唇之間,靠近複眼,多鋸齒狀,亦有櫛齒狀(或稱扇狀)和絲狀的種類,一般11節,偶有12節,端部多有假節。前胸背板后角尖鋭,前胸腹板在前足基節間突出呈刺狀,形成腹後突,可插入中胸腹板窩內,形成“叩頭”和“彈跳”關節。足一般較短,各足跗節均為5節,腹面簡單被毛或部分膨擴成葉狀,爪一般簡單,少數具梳齒、基齒或二裂。腹部可見腹節5節,偶見6節。雄外生殖器原始,三瓣式 [1] 

叩甲科形態描述

成蟲體狹長,末端尖削,略扁,體色較暗。頭小,緊鑲在前胸上。前胸背板後側角成鋭刺前胸腹板中間有1根尖鋭的刺,嵌在中胸腹板的凹陷內;前胸和中胸能活動。當蟲體被壓住時,頭和前胸能作叩頭狀活動。觸角長,多為鋸齒狀。足的跗節5節。幼蟲體細長,圓柱形,略扁,缽壁光滑堅韌,顏色多為黃色或黃褐色,無上唇,腹部氣門2孔式,即每個有2裂孔。
幼蟲生活在土中,取食植物的根、塊莖和剛播下的種子 [2] 
前胸腹板前緣具半圓形葉片向前突出,腹後突尖鋭,插入中胸腹板的凹窩中,形成彈跳和叩頭關節;後胸腹板中央無橫縫;足較短,活動自如,前足基節賕形,基節窩向後開放,中足基節較靠近,其間距小於其基節寬度,後足基節橫闊,其外上沿向後擴展成片狀,蓋及後足腿節;跗節5-5-5,跗節簡單狹長或其中1、2節腹面膨闊呈葉片狀,或第4節呈心臟形,爪節簡單鐮刀狀或基部具附齒或縱裂為雙齒或內側具一排齒呈梳齒狀;腹部可見腹板5節,第1腹板與後胸腹板處於同一平面上,與第2腹板間的界限完全清楚,第4與第5腹板間具膜質部。

叩甲科生物學描述

幼蟲通稱金針蟲、鐵線蟲,是重要的地下害蟲,為害多種農作物、林木、果樹、牧草和中藥材,如溝叩甲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細胸叩甲Agriotes subvittatus Motschulsky是我國北方至長江流域農作物如小麥、玉米等的重要地下害蟲;暗足重脊叩甲(又名蔗根平額叩甲)Chiagosnius obscuripes (Gyllenhal)、蔗梳爪叩甲Melanotus regalis Candze是我國南方省區甘蔗等的地下害蟲;桑梳爪叩甲Melanotus ventralis Candeze為海桑樹、松麗叩甲Campsosternus auratus (Drury)幼蟲鑽蛀松樹幹,是東洋區常見種。也有一些種類生活於朽木、樹皮下,也有捕食性種類是蟎類害蟲的天敵,如尖鞘叩甲屬Oxynterus於蟻巢中捕食幼蟻,微叩甲屬Quasimus捕食柑橘葉蟎。

叩甲科分類及分佈

本科為叩甲總科中最大的科,廣佈全世界,已知超過1萬種,我國已知近600種,全國各地區及各種生態環境都有其分佈。
參考資料
  • 1.    黃邦侃主編,福建昆蟲志 第六卷,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20頁
  • 2.    河南省林業廳主編,河南森林昆蟲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