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宏平

鎖定
何宏平,1967年10月生,浙江東陽人,地質學家 [13] 中國科學院院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基金委創新羣體學術帶頭人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 
何宏平於1985年9月—1989年9月本科就讀於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1989年9月—1991年12月碩士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5]  ;1992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 [14]  ;1992年4月—2011年7月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6年9月—1999年7月博士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15]  ;2003年—2004年,在法國國家應用科學學院(INSA-Lyon)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3年4月—2003年7月和2005年4月—2005年10月任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04年1月—2004年12月在法國國立科技大學做博士後研究;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15]  ;2010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2016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黨委書記 [1]  ;2021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 [1]  ;2023年11月22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0] 
何宏平主要研究領域為:黏土礦物學、礦物晶體化學、礦物表面物理化學、表生成礦、早期地球演化。 [1] 
中文名
何宏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東陽市
出生日期
1967年10月24日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23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    貫
浙江省東陽市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學    位
博士

何宏平人物經歷

1967年10月24日,何宏平生於浙江省東陽市歌山鎮林頭村。 [13-14] 
1985年9月—1989年9月,本科就讀於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89年9月—1991年12月,碩士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5] 
1992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 [14] 
1992年4月—2011年7月,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1996年9月—1999年7月,博士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畢業獲得博士學位。 [15] 
2003年—2004年,在法國國家應用科學學院(INSA-Lyon)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3年4月—2003年7月,任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2004年1月—2004年12月,在法國國立科技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2005年4月—2005年10月,任澳大利亞昆士蘭理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15] 
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15] 
2010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
2016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黨委書記。 [1] 
2021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 [1]  ;8月1日,入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 
2023年8月31日,入選“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9]  ;11月22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0] 
何宏平相關圖片

何宏平主要成就

何宏平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何宏平同志長期從事礦物學研究,在礦物表面作用、礦物生長理論和礦物資源利用等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提出早期地球活性氧源於礦物表面反應,為解譯地球宜居性演化提供了新視角;發現層狀硅酸鹽礦物納米晶粒堆砌生長的新機制,解決了黏土礦物結構演化路徑和形貌多樣性成因的礦物學難題;創建了黏土性能調控和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綠色開採的新方法,為黏土和稀土資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撐。 [12] 
2021年11月,何宏平、朱建喜與香港大學李一良教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Kurt O. Konhauser教授合作,從礦物表/界面反應的視角,結合生物可利用性和持續供應考慮,提出一種新的產氧途徑和產氧光合作用進化的新理論 [7]  ;2022年11月,何宏平團隊研發了一種離子吸附型稀土電動開採新技術 [5]  ;2023年3月,何宏平團隊圍繞“地球初始氧的起源”這一關鍵問題,在模擬早期地球大氣環境(PO2<10-6 atm)下,採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解剖了石英—水界面反應過程並發現,H2O2和O2中的氧主要源自礦物表面基團(過氧自由基),只有少量的·OH源自H2O的解離,氧原子在礦物—水—大氣三相界面上發生快速交換。在機械外力作用下,硅酸鹽礦物—水界面可以不斷釋放活性氧,而且這種作用廣泛存在於風化剝蝕、河流沖刷、構造運動等地質過程中,構成了早期地球非生物氧化劑的重要來源。 [6] 
  • 科研項目
據2024年3月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網站數據,何宏平先後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基金委創新羣體、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等,在礦物晶體生長理論、礦物表-界面作用過程、稀土成礦機制、礦物資源利用,以及地球初始氧起源等方面取得創新認識。 [1]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擔任角色
2022年1月—2026年12月
我國中重稀土礦牀成礦規律及勘查評價技術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專項項目
主持
2020年1月—2025年12月
礦物演化
國家基金委創新羣體項目
主持
2017年7月—2021年6月
稀土元素成礦系統與資源基地深部探測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項目
主持
2016年1月—2020年12月
類質同像置換對粘土礦物晶體生長機制及表面反應性的制約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主持
2008年1月—2011年12月
無機—有機複合柱撐粘土的微結構及其環境淨化機理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主持
參考資料來源: [1] 
  • 學術論著
截至2023年10月,何宏平發表SCI論文338篇,出版專著2部 [12]  。相關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入選美國信息科學研究所基本科學指數地學高引用率科學家目錄和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地球和行星科學領域)。 [1] 
  • 發明專利
據2024年3月中國科學院大學網站數據,何宏平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5件。 [15] 
時間
專利名稱
專利類型
專利號
作者排序
2021年
通電開採稀土礦的方法及通電開採稀土礦的浸取劑
發明專利
CN112011697B
第1作者
2021年
一種基於伊利石的緩釋鉀肥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CN111499422B
第1作者
2019年
通電開採稀土礦的方法
發明專利
CN109402417A
第1作者
2018年
一種規則二維MoS 2 納米片的水熱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CN108408781A
第1作者
2015年
一種利用鎂法煙氣脱硫副產料漿製備鹼式硫酸鎂晶須的方法
發明專利
CN104805495A
第1作者
2012年
一種高長徑比有機硅烷嫁接水滑石的合成方法
發明專利
CN102616747A
第1作者
2003年
牙膏用粘土礦物型防黴抗菌增稠劑的生產方法
發明專利
CN1397267A
第1作者
參考資料來源: [15] 
  • 科研獎勵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等級
2018年
黏土礦物的表面反應性
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2008年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15] 

何宏平人才培養

  • 教授課程
何宏平教授的課程有“礦物表面物理化學”。 [15] 
  • 培養成果
截至2024年1月,何宏平培養了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和4位“侯德封獎”獲得者等。 [14] 
類別
專業
姓名
已指導學生
博士研究生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
薛衞紅、陳冬、陶奇、楊丹、樊明德、劉冬、楊淑勤、梁曉亮、蘇琳娜、周青、馬靈涯、劉紅梅、譚偉、劉鵬、譚道永、賴潘民旺、楊美君、李尚穎、陳愛清、孫宇、李旭鋭、黃玉鳳、林梟舉、吳逍、吉世超、張朝羣、楊宜坪、曾慶進、張永磊、黃健
博士研究生
083001-環境科學
周琴、覃宗華、鍾遠紅、張強、唐翠華、陳漢林、李瑛、蘇小麗
碩士研究生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
沈偉、馬月紅、李甜、張旦
碩士研究生
083001-環境科學
楊士建、卿豔紅、何自森、譚服鼎
碩士研究生
085217-地質工程
韋壽淑
現指導學生
博士研究生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
賀依琳、王珩、殷琦杭、席佳鑫、秦效榮、徐媛、李珊、劉恩豪、羅蓮英
博士研究生
070902-地球化學
陳天楚
碩士研究生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
陳可妍、袁玉環、鄒小汕、曾啟睿
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3月,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 [15] 
  • 科研理念
身教重於言傳。在何宏平看來,帶學生是一種引導和傳承,不僅僅是科研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式上的引導和傳承,更要用腳踏實地的品行影響學生。 [14] 

何宏平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2003年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侯德封獎
2004年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5] 
2007年
法–中科學與應用基金會(FFCSA)首屆Gilles Kahn獎
2007年
中國硅酸鹽學會青年科學家獎
2008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 [15] 
2010年
第十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15] 
2011年
2011年
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導師獎”
2012年
2014年
南粵百傑
2018年
美國礦物學會會士(Fellow)
2022年7月
美國黏土學會2021年度Jackson獎 [8] 
2022年7月
國際黏土學會第8屆“傑出成就獎”(AIPEA Medal) [8] 
2023年4月
2023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4] 
2023年10月25日
第十八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研獎 [11] 
2023年11月22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 [10] 
參考資料來源: [1] 

何宏平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擔任職務
2024年3月6日
廣雅中學“科學教育顧問” [16] 
2024年3月6日
廣州科普名師 [16] 
2019年1月1日—
2017年10月10日
中國科學院留學人員聯誼會(中國科學院歐美同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 [3] 
2013年4月1日—
《應用粘土科學》(Applied Clay Science)編委 [15] 
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
粘土礦物協會會費和會員委員會(The Clay Minerals Society Contributions and Membership Committee)委員 [15] 
2012年9月11日—2016年11月19日
亞洲粘土學會(Asian Clay Society)主席 [15] 
2012年4月4日—
《粘土和粘土礦物雜誌》(Clays and Clay Minerals)副主編 [15] 
/
國際黏土學會命名委員會(Nomenclature Committee)委員
/
美國黏土學會獎勵委員會(Awards Committee)委員兼Jackson獎遴選主任和命名委員會(Nomenclature Committee)委員
/
昆士蘭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
《粘土礦物》(Clay Minerals)副主編
/
《美國地質學會公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副主編
參考資料來源: [1] 

何宏平人物評價

何宏平研究員在層狀硅酸鹽礦物的演化及礦物生長機制、黏土礦物微結構與表徵技術,以及黏土礦物資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推動了黏土礦物學學科的發展和與其它學科的交叉融合。(國際黏土學會主席、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所前所長Reiner Dohrmann教授評) [8] 
何宏平是黏土科學前沿研究的推動者,為黏土科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黏土學會前主席Stucki教授評) [14] 
何宏平為礦物學學科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學生眼中,何宏平既是學識淵博、思維縝密、治學嚴謹的導師,又是舉重若輕、篤定從容、温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更是樂觀豁達、幽默風趣、愛生如子的長輩。他以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勤勉敬業的工作作風、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激勵着團隊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歌畫東陽客户端評) [14] 
何宏平是“功勳卓著的勇士”。(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評) [14] 
他(何宏平)是一個充滿正氣的人,為人謙虛寬厚,做事踏踏實實,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做科研。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我覺得他都是東陽人的典範。(何宏平的高中化學老師、浙江省教育廳前職員劉寶劍評)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