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馬式美術

鎖定
羅馬式藝術是在10世紀後、主要流行於11-12世紀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是第一個可以稱為歐洲中世紀風格的藝術樣式,起源於西歐,流行於整個基督教世界,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代表作品。 [1]  教堂建築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藝術形式,具有古代羅馬建築的特點,並發展出其它風格特徵;此外,羅馬式美術在抄本繪畫、石雕等方面都有所成就。
中文名
羅馬式美術
外文名
Romanesque Art

羅馬式美術概念簡介

“羅馬式”(Romanesque)意為“像羅馬一樣”,最早由19世紀藝術史家提出,用於形容11世紀晚期和12世紀的歐洲建築風格,此時的建築出現了一些特定的要素,與古羅馬建築極為相似。隨後被其它領域的研究者借用,如今羅馬式被用來廣泛地指稱約公元1050年至1200年間西歐歷史與文化,羅馬式藝術則是指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 [2] 

羅馬式美術歷史溯源

羅馬式美術主要流行於11-12世紀,最早起源於10世紀,在西歐部分地區如意大利等則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時期。10世紀之後,有很多因素促成了羅馬式美術的形成。此時西歐的經濟水平有所提高,封建制度日漸穩固,教會力量開始逐漸壯大。十字軍東征擴大了宗教的勢力和影響,對聖人遺物的崇拜也掀起了聖地朝拜的熱潮;經濟發展和宗教情緒高漲促成了教堂和修道院的大量修建。為了追求更加宏偉壯觀的建築效果,這一時期的建築大多采用了類似於古羅馬的拱頂和樑柱相結合的設計,並使用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刻來裝飾教堂,因此這種藝術風格便被成為“羅馬式”。羅馬式藝術與加洛林文藝復興、奧托美術有着緊密的聯繫,此外也受到古希臘的古典藝術、早期基督教藝術、伊斯蘭教、拜占庭和克爾特-日耳曼傳統的影響。 [3] 

羅馬式美術基本特徵

羅馬式美術在繪畫、雕塑、工藝等方面都有所成就,但仍以建築為主要內容,羅馬式建築除保持有羅馬建築風格的許多基本特徵外,如圓形拱、筒形拱頂、半圓室和莨苕葉裝飾等等,還發展出很多不同的特點。這樣一種藝術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曾經受到過拜占庭藝術的影響,繪畫也尤其受到英倫三島反古典傾向的富有活力的裝飾藝術的影響。 [4]  羅馬式美術是一種宗教性藝術,主要為宗教服務,它幾乎是在11世紀從幾個西歐國家的現存藝術風格中衍生出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國,羅馬式美術的一些重要作品也是在法國誕生的。 [5] 

羅馬式美術藝術風格

羅馬式美術建築

羅馬式美術的建築以教堂和修道院等宗教建築為主。羅馬式教堂由巴西利卡是教堂演變而來,石制屋頂代替了原先的木頂,採用了拱券結構以支持屋頂的重量,創造出了用複雜的骨架體系建築拱頂的辦法,拱頂工程也正是羅馬式建築最為獨特之處。同時,丁字形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發展成為拉丁十字形,擴大了建築的內部空間。此外,羅馬式建築的石牆很厚,開窗較小,且距地面較高,具有封建城堡的特點。 [6] 
羅馬式建築風格在法國有着最生動的表現。從10世紀開始興起的朝聖熱潮對法國羅馬式建築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不少建築就興建在朝聖沿途的路上,其中法國的聖塞爾南大教堂最具代表性。教堂平面為十字形,在建築物兩條軸線的交叉處建有一座高塔,象徵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身體。 [7]  教堂內部高大寬闊,塔樓和中堂的穹頂反映出其羅馬式風格的特徵。此外,英國的杜勒姆教堂、德國的聖基列阿達教堂、意大利的比薩教堂等也同樣是具有代表性的羅馬式建築。 [8] 
聖塞爾南大教堂 聖塞爾南大教堂

羅馬式美術雕塑

石雕的復興也是羅馬式美術的一個顯著特點,最早發生在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這種技術的復興是羅馬式時代的標誌之一,也是這個時代被命名的原因之一。這種紀念性石雕的大量出現與羅馬式教堂採用石制拱頂相吻合,而對於巴西利卡教堂來説,增加石頭拱頂是對於羅馬化時期石雕復興的一種解釋,即表明了許多教堂在西方基督教世界角色的變化——教堂由中世紀只針對神職人員,到日益傾向於為世俗公眾服務,教堂外部雕刻這聖經故事的石雕就起到了吸引公眾、引導信徒的作用。
一件較早且年代可靠羅馬式石雕的例子是位於法國方丹的聖熱尼教堂大門上方的雕刻橫樑,根據銘文推斷其為1019-1020年製作。橫樑雕刻了基督在一個葉狀“光輪”之中登上王位,兩位天使攙扶着他,兩側排列着眾多使徒。聖熱尼教堂的橫楣即是最早的羅馬式教堂牆面浮雕的力爭,它們通常描繪或者用隱喻的方式來表現末日審判的情景。 [9] 
光輪中的基督及使徒,法國,方丹的聖熱尼教堂門口上方橫樑 光輪中的基督及使徒,法國,方丹的聖熱尼教堂門口上方橫樑

羅馬式美術繪畫

羅馬式繪畫以抄本繪畫為主,此外也有少量的鑲嵌壁畫、壁畫、彩色玻璃鑲嵌畫和掛毯繪畫。羅馬式抄本繪畫與基督教的發展關係密切,其作為傳教和禮拜的必備書籍,經常被皇帝贈予教堂或功臣。作為中世紀學術中心的修道院將抄本視為珍寶與尊嚴。羅馬式抄本繪畫在古代地中海美術、拜占庭美術和“蠻族”美術基礎上發展形成,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合滲透的結果。 [10] 
羅馬式抄本繪畫中最具代表性的如《聖塞弗啓示錄》中的插圖,作者為斯特凡努斯·加西亞。《啓示錄》中的一則對開頁插圖可稱得上羅馬式插圖藝術的傑作,在充滿幻想的畫面中同樣不難看出現實主義的痕跡,但仍然保留了羅馬式人物典型的圖案化特徵。此外,《約伯道德之書》《埃德温詩篇》等抄本插圖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貝葉掛毯》則是羅馬式掛毯繪畫藝術的傑出作品。它高約0.5米,長約70.1米,是對英國曆史事件的圖解性敍述。這件作品在羅馬式藝術中是獨一無二的,它描述了事件的細節,讓人回想起古羅馬藝術中的歷史性敍事;而且其敍事並非侷限於戰場上的勝利而是整個事件的完整編年史,可以説《貝葉掛毯》是最為羅馬式的。 [11] 
《貝葉掛毯》(局部) 《貝葉掛毯》(局部)
《聖塞弗啓示錄》插圖 《聖塞弗啓示錄》插圖

羅馬式美術歷史地位

羅馬式美術被認為是西歐進入中世紀以來第一個可以成為歐洲中世紀風格的藝術樣式,也是日耳曼人入侵之後,各種藝術審美和文明因素交織融合的結果。羅馬式美術的產生與發展對於歐洲文化和藝術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12] 
參考資料
  • 1.    王宏建主編.《歐洲中世紀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31-132頁
  • 2.    (美)克萊納編著;諸迪等譯.《加德納世界藝術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第454頁
  • 3.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外國美術簡史》 (彩插增訂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40頁
  • 4.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 美術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第14頁
  • 5.    王宏建主編.《歐洲中世紀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38-139頁
  • 6.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外國美術簡史》 (彩插增訂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40頁
  • 7.    王宏建主編.《歐洲中世紀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42頁
  • 8.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外國美術簡史》 (彩插增訂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41頁
  • 9.    (美)克萊納編著;諸迪等譯.《加德納世界藝術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第466頁
  • 10.    王宏建主編.《歐洲中世紀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78-139頁
  • 11.    (美)克萊納編著;諸迪等譯.《加德納世界藝術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第480-485頁
  • 12.    王宏建主編.《歐洲中世紀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3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