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龔勝生

鎖定
龔勝生,男,漢族,1965年10月出生,湖南漣源人,博士研究生,二級教授。1997年9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1992年7月參加工作。
現任華中師範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民進中央委員、民進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進湖北省委會副主委,湖北省人大常委、城鄉建設與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委員、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1] 
中文名
龔勝生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5年9月
出生地
湖南漣源
政治面貌
民進會員

龔勝生人物經歷

龔勝生學習經歷

1982年9月-1986年7月 湖南師範大學地理系本科生,畢業獲理學(地理學)學士學位,指導教師:何業恆教授;
1986年9月-1989年7月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所碩士生,畢業獲史學(歷史地理學)碩士學位,指導教師:史念海教授;
1989年9月-1992年6月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所博士生,畢業獲史學(歷史地理學)博士學位,指導教師:史念海教授;
2000年6月-2001年6月 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地理系博士後(醫學地理學)學習,合作導師:國家地理聯合會(IGU)醫學地理委員會主席Mark Rosenberg教授。

龔勝生工作經歷

1992年7月-1994年11月 華中師範大學地理系,講師,人文地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94年12月-1997年6月華中師範大學地理系/旅遊學院,副教授,資源環境系主任。
1997年7月-2003年2月 華中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地理系主任。
2003年3月-2004年5月 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地理系主任。
2004年6月-2008年9月 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管實驗設備副院長。期間:2004年6月-2005年6月在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人民政府掛職鍛鍊,任副區長。
2008年10月-2014年10月 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管教學副院長。期間:2009年10月-2013年10月 華中師範大學工會常務副主席(掛);2008年7月聘為三級教授;2012年7月聘為二級教授。
2015年6月 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 [3]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4] 

龔勝生任免信息

2017年6月4日至6日,民進湖北省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民進湖北省第七屆一次全會選舉龔勝生為副主委。 [2] 

龔勝生主講課程

主要教學課程 本科生課程:《可持續發展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醫學地理學》;
碩士生課程:《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可持續發展基礎》、《環境與健康》;
博士生課程:《環境變遷與可持續發展》。

龔勝生主要貢獻

1991年以來,在《地理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歷史地理、醫學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旅遊可持續發展、地理學史、經濟史等方面的學術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清代兩湖農業地理》、《天人集》,合著《中國地理》、《可持續發展基礎》、《跨世紀的舉措——湖北大城市建設研究》,編著《古老文明的首都北京》。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社會公益項目、教育部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項目10餘項。致力於地理學交叉領域的研究,是中國歷史醫學地理學的開創者。1991年以來,在《地理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歷史醫學地理、區域與旅遊可持續發展、地理學史、經濟史等方面的學術論文60多篇,出版《天人集——歷史地理學論集》、《中國地理》、《可持續發展基礎》、《跨世紀的舉措——湖北大城市建設研究》、《古老文明的首都北京》等著作。

龔勝生學術成果獲獎

編號
獲獎時間
成 果 名 稱
授獎部門、獎勵名稱、獲獎等級
排名
18
2014.03
完善長江中游城市羣合作機制的建議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發展獎三等獎
第一
17
2013.03
師範大學地理本科生時間能力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第一
16
2013.03
關於用A型城鎮化骨架進行區域整合促進我省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發展獎三等獎
第一
15
2011.03
鄂西圈旅遊發展要着力打造“山水人文”四大品牌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發展獎三等獎
第一
14
2007.07
關於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的對策建議
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獎三等獎
獨立
13
2004.08
中國疫災的時空分佈變遷規律
譚其驤禹貢基金會頒:譚其驤禹貢基金第三屆優秀青年曆史地理論著一等獎
獨立
12
2001.06
清代兩湖農業地理
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獨立
11
2000.08
清代兩湖農業地理
譚其驤禹貢基金會頒:譚其驤禹貢基金第二屆優秀青年曆史地理著作二等獎
獨立
10
1999.11
論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關係協調
中國人口學會國家人口培訓中心頒發:第二屆全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獨立
9
1998.03
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
霍英東高等教育基金會頒:霍英東青年教師(研究類)三等獎
獨立
8
1997.12
跨世紀的舉措—湖北大城市研究
中國發展研究獎評審委員會頒:中國發展研究獎二等獎
第四
7
1997.03
典型城鄉區域發展過程中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歷史地理考察
國家教委頒: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獨立
6
1996.02
2000年來中國瘴病分佈變遷的初步研究
譚其驤禹貢基金會頒:譚其驤禹貢基金首屆優秀青年學術論文二等獎
獨立
5
1996.05
長江中游沿岸地區生產力佈局研究
湖北省人民政府頒: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二
4
1995.09
論“湖廣熟,天下足”諺語的流傳過程、實質表現及其所反映的人地關係的嬗變
中國農業歷史學會頒:一九九四年度中青年農史論文徵文優秀獎
獨立
3
1995.10
兩湖平原城鎮發展空間過程研究
中國地理學會頒:第五屆全國青年地理工作者優秀學術論一等獎
獨立
2
1994.06
清代兩湖農業地理
李四光學術思想研究會頒:李四光學術思想研究會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獨立
1
1994.10
2000年來中國瘴病分佈變遷的初步研究
湖北省科委、科協、人事廳頒:湖北省第五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獨立
人才獎勵與榮譽
編號
獲獎時間
獎勵或榮譽名稱
授獎部門
10
2013.10
第二屆華中師範大學精誠教學獎
華中師範大學教務處
9
2004.04
湖北省十佳傑出青年提名獎
省組織部、宣傳部、團省委、省財政廳、省人事廳、省青年聯合會
8
2004.09
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中國教科文衞體工會全國委員會
7
2003.07
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
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6
1999.05
華中師範大學優秀青年
華中師範大學組織部、人事處、工會
5
1998.10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4
1998.10
第二屆武漢優秀科技青年創業獎
武漢市團委、組織部、科委、人事局、青年聯合會
3
1998.09
湖北省優秀教師
湖北省教委、人事廳、教育工會、教育獎勵基金會
2
1997.12
第四屆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
中國地理學會
1
1997.10
第三屆湖北青年科技獎
湖北省科協、人事廳、組織部
[3] 

龔勝生發表的重要論文

序號
年度
論文名稱
發表刊物
排名
90
2017
清代山西地區疫災時空分佈研究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第6期
第一
89
2017
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間分佈與演化研究
《地理科學》第4期
第一
88
2016
湖北省百歲人口分佈與長壽區自然環境背景
《熱帶地理》第5期
第一
87
2016
提升多黨合作制度效能的系統論思考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期
獨著
86
2016
我是怎樣申報基金課題的
《科技導報》第1期
獨著
85
2015
高校是統戰工作不可忽視的支點
《團結報》11月5日;《四川統一戰線》12月15日全文轉載
獨著
84
2015
1990—2010年安徽省人口長壽水平的時空變化
《地域研究與開發》第4期
獨著
83
2015
中國區域人口流動能力測度及其應用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科版)第5期
第一
82
2015
創新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羣合作機制
《政策》2015年7期
第一
81
2015
1982-2010年湖北省人口分佈格局變遷及其影響因素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5年5期
第一
80
2015
元朝疫災地理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年2期
第一
79
2015
南宋時期疫災地理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年1期
第一
78
2015
1990—2010年安徽省人口長壽水平的時空變化
《地域研究與開發》第4期
第一
77
2014
湖北武陵山區旅遊系統空間結構研究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第9期
第一
76
2014
明代江南地區的疫災地理
《地理研究》第8期
第一
75
2014
非政府組織參與長江中游城市羣建設的若干思考
《湖北社會科學》第2期
第一
74
2014
長江中游城市羣合作機制研究
《中國軟科學》第1期
第一
73
2013
三峽地區城市與河流關係的時空演化研究
《地理學報》第12期
第一
72
2013
中國野生人蔘產地的分佈變遷研究
《國外醫學·醫學地理雜誌》第8期
第一
71
2013
中國癌症村的時空分佈變遷研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9期
第一
70
2013
1981~2010年間的國際歷史地理學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輯
第一
69
2012
《山海經》的醫學地理學價值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科版)第3期
第一
68
2012
湖北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及應對機制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
第一
67
2011
湖北省區域發展的空間結構與空間意象
《地理學報》2011年第8期
第一
66
2011
北宋時期疫災地理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地理》2012年2期全文轉載
第一
65
2011
加強我省縣級公共圖書館建設
世紀行2011年4期
獨著
64
2011
政協委員參政議政要努力提高四種能力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期
獨著
63
2010
先秦兩漢時期疫災地理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期
第一
62
2010
用A型城鎮化骨架進行區域整合,促進我省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世紀行》第4期
獨著
61
2010
論校園旅遊教育的功能及其實現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科版)第2期
第一
60
2009
關於加強武漢城市圈農村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對策建議
《世紀行》第9期
獨著
59
2008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法寶
《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1期,《中國政治》全文轉載
獨著
58
2007
旅遊地文化變遷與整合的文化地理學透視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科版)第3期
第一
57
2007
究關中天人之際,窮西安古今之變
《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獨著
56
2007
中國古代遊記中的環境倫理學思想
《旅遊學刊》2007年第3期
第一
55
2007
魏晉南北朝時期疫災時空分佈規律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3期第5-16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史》2007年6期全文轉載
獨著
54
2006
湘陰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1735年)
《地理研究》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地理》全文轉載
獨著
53
2006
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小城鎮環境保護工作
《諮詢與決策》第6期43頁。
獨著
52
2006
20世紀國外歷史瘟疫災害研究概述
《史念海教授紀念文集001》,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16-126。
獨著
51
2005
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要素與功能,需求與限制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3期
第一
50
2005
西部大開發的公眾健康安全
《西北人口》2005年
第一
49
2005
論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年第3期第109-121
第一
48
2004
隋唐五代時期的疫災
《暨南史學》第3輯
獨著
47
2003
“非典” 流行的地球倫理學思考
《走出困擾——“非典” 引發的人文思考》,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獨著
46
2003
湖北瘟疫災害的時空分佈規律:770BC-AD1911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期
獨著
45
2003
中國疫災的時空分佈變遷規律
《地理學報》2003年6期870-878頁
獨著
44
2003
關於加快武漢市城市圈建設的對策建議
《諮詢與決策》2003年3期19頁
獨著
43
2002
江漢-洞庭湖平原濕地的歷史變遷與可持續利用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2年6期569-574頁;人大複印資料《生態環境與保護》2003年3期全文轉載
獨著
42
2002
旅遊犯罪學:定義、領域、方法與意義
《旅遊學刊》第2期15-21頁
第一
41
2002
兩湖平原濕地歷史變遷與濕地保護對策
民進中央議政調研部《對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思考》,北京:開明出版社,2002年,228-242頁
獨著
40
2000
長江中游洪災的歷史地理考察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版)第4期485-488頁
獨著
39
2000
論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關係的協調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第1期5-13頁;
《人口研究》第24卷增刊46-52頁;《中國地理》全文轉載
獨著
38
1999
大自然的報復—1998長江大洪水的歷史反思
中國民主促進會議政調研部《對長江防洪體系建設的思考》,北京:開明出版社,163-172頁。
獨著
37
1999
論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三大關係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版)第4期596-604頁
獨著
36
1999
2000年來中國地甲病的地理分佈變遷
《地理學報》第4期335-346頁
獨著
35
1999
論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性原則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第1期1-6頁;《中國地理》全文轉載
獨著
34
1998
歷史醫學地理學芻議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4期;《世界地理》全文轉載
獨著
33
1998
川渝地區百歲老人地理分佈及其長壽區的形成原因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版)第4期498-503頁
獨著
32
1997
論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區際關係協調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第3期1-6頁,《中國地理》第10期59-64頁全文轉載
獨著
31
1997
中國古代長壽點區的地理分佈及其環境背景的初步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期227-251頁;《中國地理》全文轉載
獨著
30
1996
兩湖平原城鎮發展空間過程研究
《地理學報》第6期489-500頁
獨著
29
1996
中國宋代以前礦泉的地理分佈及其開發利用
《自然科學史研究》第6期343-352頁;《中國地理》全文轉載
獨著
28
1996
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瘧疾地理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489-494頁
獨著
27
1996
從米價長期變化看清代兩湖農業經濟的發展
《中國經濟史研究》第2期80-87頁。
《明清史》全文轉載;《經濟史》全文轉載
獨著
26
1995
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的醫學地理學思想
《中國歷史地理叢》第3期163-180頁
《先秦秦漢史》全文轉載;《中國地理》全文轉載
獨著
25
1995
18世紀兩湖糧價的時空特徵研究
《中國農史》第1期48-59頁
《經濟史》第3期112-123頁全文轉載
獨著
24
1995
論“湖廣熟,天下足”
《農業考古》第1期130-140頁
獨著
23
1995
清晚期兩湖地區纖維作物的種植與分佈
《古今農業》第1期23-31頁
獨著
22
1995
元明清時期北京城燃料消耗供銷系統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叢》第1期141-160頁
獨著
21
1995
歷史氣候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中國歷史地理叢》第2期63-88頁
獨著
220
1994
禹貢中的秦嶺淮河地理界線
《湖北大學學報》第6期93-97頁;《中國地理》1995年第2期104-108頁全文轉載
獨著
19
1994
歷史時期南陽盆地的水路交通
《南都學壇》第1期63-68頁
獨著
18
1994
試論我國“天下之中”的歷史源流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93-97頁
獨著
17
1994
明清之際湘鄂贛地區耕地結構及其梯度分佈研究
《中國農史》第2期19-31頁
獨著
16
1993
中國古代房室養生術--來自自然的啓迪
《自然雜誌》第6期26-28頁
獨著
15
1993
我國曆史上的“天下之中”
《地理知識》第6期6-7頁
獨著
14
1993
清代兩湖地區人口發展的時空差異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叢》第4期109-145頁
獨著
13
1993
《禹貢》地理學價值新論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540-45頁
獨著
12
1993
2000年來中國瘴病分佈變遷的初步研究
《地理學報》第4期304-316頁
獨著
11
1993
長江中游沿岸地區交通運輸業佈局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專輯43-62頁
獨著
10
1993
長江中游沿岸地區旅遊業建設與佈局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專輯69-77頁
獨著
9
1993
長江中游沿岸地區信息業建設與佈局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專輯63-68頁
獨著
8
1993
清代兩湖的玉米和甘薯
《中國農史》第3期47-57頁
獨著
7
1993
清代兩湖地區茶、煙的種植與分佈
《古今農業》第3期17-22頁
獨著
6
1993
清代兩湖地區人口壓力下的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策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期69-94頁
獨著
5
1992
明代湖廣佈政司田畝考實
《中國農史》第3期23-29頁;《經濟史》第11期41-47頁全文轉載
獨著
4
1992
漢魏京都賦的自然地理學價值
《中國科技史料》第3期18-28頁
獨著
3
1991
唐長安城薪炭供銷的初步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期137-153頁
獨著
2
1991
唐代南陽地區驛道考述
《陝西師大學報》第3期87-93頁
獨著
1
1991
漢唐時期南陽地區農業地理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期89-109頁
獨著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