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鬚崮

鎖定
龍鬚崮,位於蒙陰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該崮地質景觀獨特,自然植被秀美,適宜攀巖探險,登高攬勝,遊覽觀光
中文名
龍鬚崮
全長達
0.6公里
周長達
2公里
崮頂面積
1.5平方公里

龍鬚崮基本信息

龍鬚崮,位於蒙陰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
龍鬚崮 龍鬚崮
崮頂為長龍形,四周峭壁,極為陡峻。中寒武紀石灰岩層高23-25米,頂寬15-60米不等,全長達0.6公里,周長達2公里,崮頂面積1.5平方公里 崮高707.1米。該崮狹長,但中有巨壑,懸崖峭壁兩向蜿蜒,如長龍巨口兩邊伸出的兩條巨須,故得名。
1933年7月16日,中共山東省新泰縣委在該縣龍鬚崮發動和領導了農民武裝起義 打響蒙陰革命第一槍。 崮頂,為古寨遺址,亦有龍鬚崮暴動舊址。上有房屋殘址30多間,寨門及崗堡殘址仍存,防空和戰鬥掩體遍佈,
該崮地質景觀獨特,自然植被秀美,適宜攀巖探險,登高攬勝,遊覽觀光。

龍鬚崮自然風光

晨曦初露,穿過荊棘密佈的山林,眼前的龍鬚崮由龐大的青石連接而成,兩座山崮之間有兩塊巨大的山石,偉岸峻拔,巍峨聳立。東南方向,北龍鬚如巨石翹立,恰似鳳頭。
龍鬚崮的奇特之處在於緊緊相連的三座峯,中間的峯像龍頭,天氣晴朗的日子裏,不用仔細瞧都能看到它的上面有一個洞,洞穿着白雲背後蔚藍的天空。另外兩座山峯一個向南延伸,一個向北延伸,無論是從東、西哪個角度來看都像一條巨龍吐着鬚子。石崮全部由龐大的石頭連接而成,當地人稱該石崮為“石老人”,西南側的一塊巨石得名“石媽媽”,其頭部緊靠在石崮東北側躬身而立的“石老漢”的肩膀上。
在“龍頭”的底下,放眼望去因為身處高位,在這裏可以看到周圍的油簍崮、盧崮、獐子崮、南北岱崮,北側的龍鬚長滿了綠色植被,遠遠看去就像一隻頭向北展翅的鳳凰。縱觀你的視線所能達到的地方,滿眼的綠樹翠曼,獸鳥成羣。龍鬚崮集“雄、奇、幽、野、險”為一體,融“林、洞”於一身。
龍鬚崮,奇特的峯萬石崢嶸。幽深的谷,溪流潺潺。秀美的林,鬱鬱葱葱。

龍鬚崮龍鬚崮戰鬥

1931年12月中共新蒙縣委成立,發展黨組織,成立農民協會,到l933年的春天,山東省委要求各地黨委舉行武裝暴動,上級研究確定以龍鬚崮為暴動地點。
龍鬚崮距新泰、蒙陰、沂水三縣城較遠,羣眾基礎好,上級將暴動時間定為7月20日。會後,立即投入暴動的準備工作。在不長的時間內即有700多人報名參加暴動,事先,上級專門委派人到龍鬚崮察看了地形。
由於暴動行蹤被發覺,經商議後決定提前暴動。7月16日早,暴動隊伍在李陽穀、崔憲武、婁家駟帶領下,從井旺莊出發,直奔龍鬚崮,在崮頂豎起紅旗,張貼了“打倒軍閥雪國恥”、“打倒土豪分田地”、“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等標語口號。沒收附近村莊地主的糧食,分給貧苦農民。國民黨蒙陰七區區長呂月峯等人派人飛報蒙陰縣長張尊孟,張派出了一個排的隊伍,趕赴龍鬚崮。暴動隊伍提前得知這一消息後,認為暴動很不成熟,於是及時將隊伍進行了疏散。張尊孟率部尾追暴動隊伍至魯山,雙方戰至28日。暴動隊伍彈盡糧絕,突圍疏散。至此,暴動失敗。
國民黨地方當局加緊清鄉、搜捕。李陽穀、崔憲武等人被迫遠離家鄉出走,婁家駟被捕,於當年12月英勇就義。這是沂蒙山區最早的一次武裝革命暴動,產生了深遠影響。龍鬚崮因此而蜚聲齊魯。
在龍鬚崮還有一次鏖戰那就是1941年11月5日,日寇由新泰方向出動千餘人,配有飛機、大炮、包圍龍鬚崮。堅守龍鬚崮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大崮獨立團二營,居高臨下,接連擊退敵人十餘次進攻。次日,日偽軍東去,攻佔大崮山,頑軍接替日軍繼續進攻,八路軍在龍鬚崮堅持了35天,牽制了敵人的兵力,勝利完成了堅持反“掃蕩”的任務。身處龍鬚崮,聽着陣陣松濤聲,彷彿槍聲就發生在昨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