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震

(清代詩人)

鎖定
龍震(1657-1726),字文雷,號東溟。清代天津人,狂傲放達,嗜酒耽詩,喜交僧道,而與達官、名士殊少往還。詩作疏宕遒逸,渾脱瀏漓。有《玉紅草堂集》傳世。 [1] 
《大清畿輔先哲傳》高士傳載其“少放曠不羈,不肯低首事家人生產”,晚年其狂益劇,“築別業老夫村,自額曰:玉紅草堂。”與同邑張笨山(張霔)相得,歡然無所間,皆喜為詩歌自娛。後退偃於一室,絕不與人交通。
留有《玉紅草堂集》、《東溟又存稿》各若干卷。
別    名
東溟
所處時代
清代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657年
逝世日期
1726年
主要作品
《玉紅草堂集》《東溟又存稿》
本    名
龍震

龍震人物生平

龍震(1657-1726)字文雷,號東溟。直隸天津人,布衣,驚才絕豔,時作俚語,善酒使狂,落拓江湖,著有《玉紅草堂詩文集》。 [4] 
康熙二十九年(1690),龍震參加鄉試,一試不第,不復問津。與張霔等相友,平日感慨皆發於詩。陳儀《龍震傳》:“許身如杜陵野老,與時牴牾,迄無所就,而託於詩。與同邑張笨山(張霔)相得,歡然無所間,皆喜為詩歌自娛。”
笨山尤稱東溟之詩,“疏蕩遒逸,司馬子長之文;渾脱瀏漓,公孫大娘之舞劍器也。”龍震曾兩遊江南,一遊山東,“遇山水幽奇處,輒流連不忍去,憑弔感慨,至於泣下,既而發狂大叫,同遊者皆駭,莫能通其意。往往拉野人道士與之同飲”(《津門古文所見錄》卷四)。龍震通佛道經典,與香林苑道士王野鶴相過從,開懷暢談,久而不厭。
年七十卒。留有《玉紅草堂集》《東溟又存稿》各若干卷。津人華鼎元《津門徵獻詩》對他的一生做了概括:“東海詩人老布衣,錦囊篇什富珠璣。西湖風月盤山雪,幾度流連樂忘歸。”
其晚年所築老夫村,據《天津縣誌》:“老夫村,在閘口下。”大概在今自由道海河對岸一帶。老夫村還有“東溟別墅”、“龍家別墅”、“紅玉草堂”等別稱。

龍震史事逸聞

據龍震自稱,“總角時,即有樂山癖”,但家居海濱,無山可樂。康熙二十一年(1682),曾“附客去江南”,往返九月,以為可以飽覽江南山水,而同行者無此雅興,遂失望而歸。後欲覽登、萊、青、濟諸山,因無志同道合的同伴而不能成行。康熙三十三年(1694),曾遊北京西山,時當初春,青綠未發,名庵勝蹟充斥世俗聲利之氣,乃敗興而返。友人曰,京東有盤山,可以一遊。於是這年三月,龍震遊覽了盤山 [1] 
山外“村煙相接,雞犬之聲相聞,宛在桃花源內”;入山則泉聲松影,變幻幽奇;入寺則僧眾甚雅。見智樸和尚,與之語,風韻可掬,十分投緣。智樸取所著《盤山志》及詩文,龍震徹夜賞讀。次日,遊李靖庵、登舞劍台、捫翠屏山,一路嘯詠。第三日,與智樸論道終日,娓娓不倦。第四天,寺僧導引,覽毗盧頂、桃園洞、自來峯、掛月峯、白猿洞諸名勝。是日,上盤雪,中盤雨,下盤斜陽,紫氣瀰漫松間,景色奇絕。入夜,月色如洗,萬里一碧。智樸乃引龍震至寺外,同賞月色:“人間如此月色,已不可多得,而能如今夜般與情趣相同之人共賞,尤其難得!”。並立石壁間,觀千峯動盪如在波影之中,滌盪肝腸,俗念頓消。 [1] 
盤山之遊,龍震賦詩多首,其《寄懷盤山拙庵老人》詩有“留連僅五日,已大快平生。至今如夢寐,尚與共品評”。又作《遊盤山記》:“好山難逢,好友難遇。不惟拙庵老人惜別情殷,而其弟子輩,亦無不把袂難分。餘獨何心能不眷眷於衷乎!...遊山不難,遊山而得其人難也。” [1] 

龍震詩作

《黃山道中》 [2] 
亂石疊危路,層嵐列翠屏。
雲林照水白,麥隴夾山青。
雞犬無聲息,人煙在杳冥。
溪花好顏色,隨處自飄零。
《夏日閒居》
僻巷清風滿,深林夏日寒。
宅雖僅五畝,竹已足千竿。
身懶浮雲散,亭高午夢殘。
樹間蟬寂寂,門外水慢慢。
洗菜童臨渚,鋤瓜人過談。
素書憑石讀,粗飯就松餐。
有暑全無覺,何貧不可安。
琴樽閉事業,蓑笠野衣冠。
歌詠懷康樂,鬚眉愧木蘭。
虛名食耳易,古道問心難。
磊落頭空白,韶華指一彈。
聰明皆陷阱,勳績實危欄。
瓦解遊仙枕,冰消承露盤。
秣方得地種,酒免向鄰幹。
若是若非處,半醒半醉看。
《飲青邑柳林》 [3] 
海門開船幾百裏,好奇亦無奇可尋。
荒涯亂草敗人意,但見有樹即關心。
一株兩株少濃陰,青邑之柳始成林。
正好磅礴開我襟,泊船遂入林之深。
呼來舟子十餘人,列席泥飲杯同斟。
舟子醉歌我醉吟,兩相暗笑非知音。
百壺已空不得足,羣羣歸鳥聲相瀆。
夕陽入水月上天,涼風夜送蒲帆綠。
《打棗歌》
打棗打棗需打早,莫待棗色十分紅。棗紅十分非不好,只恐裏面多生蟲。勸郎且停打棗竿,郎打棗子妾張兜,大棗小棗滿兜收。郎欲嘗棗向妾討,妾不開兜涎枉流。

龍震交遊

龍震張霪

與龍震私交頗深的是張霪,龍和張一見如故,既是世交,又身世經歷極為相似的鹽商世家,情趣雅好更是如出一轍。但張霪壽命不長,康熙四十一年,張忽然無疾而終,年僅45歲,這次變故痛煞了龍震。他在《憶亡友張帆史交情始末》一文中,懷着沉痛的心情寫道:“或一月一聚,或一、二日即聚,或連日連夜相聚。聚時即覓題吟詩,相互刪校為樂。如此者,十二年如一日。”
曾做過天津同知的陳儀在《玉虹草堂龍東溟傳》雲:“東溟豪氣機敏,踔厲風發;笨山則蕭散恬泊,如山間林下人,取趣不同,而相得歡然無間。笨山草書全得張顛神骨,詩似青蓮,天馬行空,不可羈絡。”

龍震錢陳羣

和龍震交往,錢陳羣留下諸多詩篇。《東溟山人乞酒圖》:“東溟山人何老醜,持瓢倔強來乞酒。”這是酒館聚飲的情形。再續接“膽氣已能吞數鬥”“拍手大笑歌一曲”,描寫被酒力放大的豪爽。
龍震長錢陳羣近三十歲。年輕的錢陳羣遊津時,龍震《玉紅草堂詩集》已印行。錢陳羣想結識這位前輩,又怕吃閉門羹。京師“貴客某某耳聞其名,叩之,則辭以疾”,連名片都沒能留一枚。某日,錢陳羣遊香林道院,見一穿白夾襖、紅鞋者,與道人欹坐樹下,正在吟誦——這人便是龍震。錢陳羣坐其間,一攀談,頗相得。轉天龍震“邀飲,留數日,歡甚”。龍震還帶着詩友造訪錢陳羣。此後,常相聚於香林院,龍震每每備麪食點心款待。香林院坐落在三岔河口北岸望海樓西側。
二人的共同語言是詩。龍震五十六七歲時印成《玉紅草堂詩集》,從此作詩不再留稿,弟子錄之,必正色相戒。錢陳羣問為何如此,龍震答:人之於詩如蟬鳴鶯啼,自適盡興足矣,不求流傳。錢陳羣説,達觀莫過莊周,其立言“崇虛無,齊得喪,一死生”,可不是尋常爭尺寸之名的人。莊周唯恐其説不傳,所著內外諸篇要“假孔顏之徒以自伸其意”。錢陳羣又説,人至垂老,“閲世久則見理真,讀書多則造詞淡,彼誠有所得於中也”。龍震默然良久,説了句:“子言是也。”改弦更張,便有了《玉紅草堂後集散錄》兩卷。詩集以《自悼》壓卷。集中可讀到“窮鬼紛紛叫老天,老天那有許多錢。作人作鬼隨君便,雲在山中水在天”這樣老辣的詩作。後集載有《自詠庭前新桂》,正可呼應錢陳羣《玉紅草堂秋花》第一句:“叢桂已飄雪。”
後集散錄卷首,是錢陳羣的《東溟先生又存詩稿序》。津地方誌記龍震著有《東溟又存稿》,當是援據這篇序文。序尾道:“昔老氏不能卻關吏之請,卒有五千言見於世;他日讀東溟詩者,其亦無忘餘今日一言乎。”自比函谷關吏,以喻對於龍震詩作的推崇。
多年後,錢陳羣重訪故地,有詩《過龍山人玉紅草堂感舊》。物是人非,回憶“野航恰受惟攜鶴,古寺同遊為撫琴”的往昔,“幾回立馬淚沾襟”。同治年間,華鼎元《津門徵跡詩》寫玉紅草堂,“哪堪再過吟詩地,香樹尚書淚滿襟”,即用此典故。錢陳羣號香樹,官至刑部尚書

龍震家族關係

龍霖(1657—1726),字佩然,龍震之兄。為人豪爽,待繼母以孝稱。兒子龍圖躍在外做官,俸入不足,龍霖經常予以接濟,並告誡兒子説:“你為清白吏,我不惜破家相助,你若持官府一物給我,我即不能再與你相見。”龍圖躍亦不負父親所望,果然為官清廉,受到褒獎。
龍圖躍,字佔飛。龍震之侄。例貢生,官江南江寧府通判,權蘇州府鹽捕海防各同知。康熙四十八年(1709)升任山東高唐州知州。《天津縣誌》裏評價他“所至廉潔有聲”。他任河南汝寧知府期間,河南各府以科派激變,官員多受處分,龍圖躍獨能以家財補虧欠,避免事端而處分得免。《縣誌》裏説他“不派民一錢,悉出家財補所絀,故吏議獨不及,論者謂能承父志雲”。

龍震軼事典故

為人豁達豪爽,性情放達不羈,雖富甲一方但不貪於錢財,是津門當時的真名士。相傳,有一次役吏前來催租,龍震不堪其煩擾,索性將名下產業按照交納租額的價格,賤價出售。家人無不惋惜萬分,獨龍震神情怡然,笑曰:“我於此取樂而已!何足嘆哉?”但是,龍震並非沒有經營產業的能力,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能,他曾試着做一次大的生意,竟獲取鉅額利潤。《大清畿輔先哲傳》説他“共贏三倍,既盡償所負,日買牛酒”。但他從此不肯再幹。
陳儀《龍震傳》:方東溟之棄鹽不業也,人多笑其不能事事,家人亦厭之,東溟大言曰:“吾義不為公等所為,為即可立致。”會有引地求賃不售者,東溟即與為券,期三日付直,而挾券説諸小賈,約與共利,遂出其金酬賃直,餘以資舟而貸鹽載之,於是募僮客,飾車騎,奕奕而去,家人皆愕。至其地設權任數,與時消息,鹽大行,其獲利三倍,以償諸所貸,操其贏以歸,日市牛酒,徵伎樂,大會賓客,向之笑者皆稱曰:“賢哉!仲子不持一錢,乃自致身若是!”東溟笑謝曰:“戲耳!狙儈之事,公等乃豔之耶?”即易券畀引地諸小賈,而退偃於一室,絕不與人交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