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窖山堆石墓羣

鎖定
龍窖山堆石墓羣,位於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龍源鄉境內,總面積約180平方千米,是隋朝至明朝時期的古遺址。 [4] 
龍窖山堆石墓羣,是瑤先人的千家峒遺址。北宋祥符三年(1010年)以後,因戰爭舉族遷離,留下了大量瑤人生活遺蹟。龍窖山堆石墓羣集中分佈在臨湘市羊樓司鎮幸福、四合、梅池、龍源等村,地處龍窖山腹地,以各種大小、形狀不一的石塊堆壘成墳冢的墓葬。就地採石,略作敲打之類的一次性加工,在山坡或溝溪兩側,順着山勢用石塊堆壘成墓冢。龍窖山堆石墓羣墓冢呈瓜子形、矩形、扇形、窄長方形、半圓形、三角形、五邊形、蛙狀、圓墩狀等多種形狀。龍窖山堆石墓羣為大型石構築古墓羣,內涵豐富,遺蹟眾多,分佈面廣,形制各異,年代為隋唐至明代,為中國已消逝未能承繼延續的石文化傳統提供了考古已發現中國南方境內唯一的、僅存的、最原始的、真實的佐證。龍窖山堆石墓羣對於研究瑤族的歷史文化及民族遷徙具有重要意義。 [2-3] 
2013年5月,龍窖山堆石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龍窖山堆石墓羣
地理位置
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龍源鄉境內
所處時代
隋至明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635-2-11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龍窖山堆石墓羣歷史沿革

2003年開始,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臨湘市文化局、臨湘市文物管理所、龍窖山千家峒管理處先後數次對龍窖源(原龍源鄉)境內進行考古調查,發現龍窖山堆石墓羣。 [5] 
2009年6月至7月,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組隊對龍窖山東部的龍窖源(原龍源鄉)進行了專項普查和考古試掘,共計發現龍窖源境內52處堆石遺存多達500多個堆石遺蹟,發掘各類墓葬15座。 [5] 
2010年11月至12月和2011年7月,先後兩次進行了項目計劃中第一階段工作,即對龍窖山遺址東部地區堆石遺存分佈最密集、保存最多的箭竿山及其周邊即幸福村範圍進行了專項區域系統考古調查,並對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堆石墓羣進行了實測。 [5] 

龍窖山堆石墓羣遺址特點

綜述
龍窖山堆石墓羣
龍窖山堆石墓羣(3張)
龍窖山堆石墓羣,是瑤先人的千家峒遺址。北宋祥符三年(1010年)以後,因戰爭舉族遷離,留下了大量瑤人生活遺蹟,總面積約180平方千米。龍窖山堆石墓羣集中分佈在臨湘市羊樓司鎮幸福、四合、梅池、龍源等村,地處龍窖山腹地,以各種大小、形狀不一的石塊堆壘成墳冢的墓葬。就地採石,略作敲打之類的一次性加工,在山坡或溝溪兩側,順着山勢用石塊堆壘成墓冢。 [3] 
墓葬形制
龍窖山堆石墓羣 龍窖山堆石墓羣
龍窖山堆石墓羣墓冢呈瓜子形、矩形、扇形、窄長方形、半圓形、三角形、五邊形、蛙狀、圓墩狀等多種形狀。龍窖山堆石墓分佈廣、面積大、數量多。最小的墓羣僅6座單體堆石墓,如金盆龍氹墓羣。規模大的有石窩山、人形埂、打慄坑、馬黎和、胡家屋場、大崖塝、靈官衝、狗肉坑等,一般都有20多個堆石墓。最大規模的如石窩山,在約6000平方米的東面山坡上,自山頂至山腳,順坡而下,排列有序,分佈有82個堆石墓。龍窖山堆石墓結構奇特、種類較多,歸納起來有以下特徵:①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堆石墓,大致有瓜子形、矩形、扇形、窄長方形、半圓形、三角形、五邊形、蛙狀、圓墩狀等;②石料大小不一,有敲打加工痕跡,但未修整;③墓冢堆壘無嵌和料或粘合劑;④依山而堆,墓葬佈局無規律可循,墓葬之間沒有明顯尊卑之分;⑤墓前堆壘有平台和立石;⑥堆石墓羣中還共存有石屋,如石窩山下坡堆壘兩間小石屋,烏鴉尖堆石墓羣中也有兩間小石屋,石屋的牆基石上有兩塊基石陰刻有刻劃符號。在石窩山南坡相距約150米的竹鋪溝還用石塊堆壘一大一小的兩間石屋似為套間。 [3] 
墓羣年代
通過對墓葬隨葬品的研究,以及墓中黏土LA—ICPAES成份分析和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AMS)碳十四年代測試報告,認定石冢墓羣為瑤人墓葬,時代為隋唐至清代晚期,鼎盛時期為宋代,明代中期以後逐漸衰落。瑤人進入龍窖山時間在隋唐以前,逐漸撤離龍窖山的時間在明代中期以後。而石圍土坑墓的時代為明代中晚期,墓主是自江西遷入的客家漢人。磚室墓時代為宋代至明代,是本地的原居漢人。 [3] 
周圍遺蹟
龍窖山除包括形制各異、規模不等的堆石墓羣外,還發現有古石橋、古石寨、古石梯、古石井、石神龕、古石廟等50多處遺蹟人文景觀外,並有箭桿山、三江口、白果庵、三仙坦、老龍潭、龍溪港、剪刀岔等自然景觀。 [3] 

龍窖山堆石墓羣主要建築

三溪溝堆石墓羣
三溪溝堆石墓羣M1、M2 三溪溝堆石墓羣M1、M2
三溪溝堆石墓羣位於老屋組屋場南面約2000米處,南距“一腳踏三縣”(即臨湘市、通城縣、崇陽縣)的馬頸山脊約500米。山壑中有三條小溪匯流於此,故名“三溪溝”。在三溪匯合的中間山坡約1500平方米的範圍內分佈有8個堆石墓。堆石墓順着山向,除一個面西偏北外,其餘皆為面西偏南,呈縱向單行排列,較為規整。主要形狀為梯形、三角形、長方形、半圓形等。 [5] 
椿樹洲堆石墓羣
椿樹洲堆石墓羣M1、M2 椿樹洲堆石墓羣M1、M2
椿樹洲堆石墓羣位於老屋組屋場西北約3500米處,北面靠近藥菇山組,山高壑深,流水潺潺,四周距村民居住地較遠,村民較少進山勞作,森林茂盛,遮天蔽日。在兩山相夾的山溝突出中間部位約2000平方米的範圍內分佈有12個堆石墓。堆石墓羣順着山向較有規律排列,坐西朝東,形狀為圓形、半圓形、窄長方形、矩形、倒三角形等,除M4、M7、M8頂部有坍塌痕跡外,其餘堆石墓保存較好。 [5] 
張家坦堆石墓羣
張家坦堆石墓羣M2 張家坦堆石墓羣M2
張家坦堆石墓羣位於老屋組屋場的西面,南距胡家屋場約600米。堆石墓羣分佈在山嶺之中一塊較平坦的谷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村民俗稱為“張家坦”。順着張家坦的山脊向南較有規律地分佈着11個堆石墓,形狀為長方形、瓜子形、半圓形(扇形)、三角形等,在堆石墓羣中間立有一根尖狀立石。 [5] 
筲箕坪堆石墓羣
筲箕坪堆石墓羣M4 筲箕坪堆石墓羣M4
筲箕坪堆石墓羣位於距老屋組屋場西北面約3000米。11個堆石墓分佈在筲箕坪兩山相夾形成的溝壑南北兩側的懸崖峭壁下。北側山坡亂石嶙峋,靠近溝壑分佈有兩個堆石墓。南側懸崖峭壁下分佈9個堆石墓,形狀有長方形、半圓形、瓜子形、稜形、三角形等。 [5] 
大眼塝堆石墓羣
大眼塝堆石墓羣M25 大眼塝堆石墓羣M25
大眼塝堆石墓羣位於老屋組屋場西面,西距石窩山堆石墓羣約500米。在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40米,共約8000平方米的範圍內分佈有80個堆石墓,其特徵基本與石窩山相同。形狀有長方形、瓜子形、扇形、半圓形等。其中M12、M25、M34、M47、M48立面高大,堆壘整齊。M48的正立面上壘砌有五級台階。M38在山洞中壘堆小堆石,M18正立面下砌有龕洞。但在堆石墓前暫未發現直立或側立的石塊(石碑),堆有奠堆的堆石少見,未見公共立石。 [5] 
正經牌堆石墓羣
正經牌堆石墓羣位於老屋組屋場西北,東距筲箕坪堆石墓羣約500米。堆石墓羣處在兩山相夾形成的溝壑之中,南北兩側陡峭崖壁之下,在兩山相夾中間凸起的山嘴約500平方米的範圍內分佈有3個堆石墓,形狀為半圓形、矩形。 [5] 

龍窖山堆石墓羣研究價值

龍窖山堆石墓羣為大型石構築古墓羣,內涵豐富,遺蹟眾多,分佈面廣,形制各異,年代為隋唐至明代,為中國已消逝未能承繼延續的石文化傳統提供了目前中國南方境內唯一的、僅存的、最原始的、真實的佐證。龍窖山堆石墓羣對於研究瑤族的歷史文化及民族遷徙具有重要意義。 [2-3] 

龍窖山堆石墓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龍窖山堆石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龍窖山堆石墓羣旅遊信息

龍窖山堆石墓羣地理位置

龍窖山堆石墓羣位於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龍源鄉境內。

龍窖山堆石墓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龍窖山堆石墓羣,路程約44.3千米,用時約1小時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