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江橋

(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境內的宋代古橋)

鎖定
龍江橋(Longjiang Bridge),曾用名海口橋、龍江古石橋、螺江橋,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境內的一座橋樑,位於龍江(螺文江)水道之上,是福清境內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樑橋,也是福建省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樑橋。 [1] 
宋政和三年(1113年),龍江橋開工建設;宋宣和六年(1124年),龍江橋建成,初名螺江橋;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螺江橋更名為“龍江橋”; [1]  2010年,龍江橋進行全面修葺、加固。 [2] 
龍江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海口鎮,該橋東起海口鎮區橋頭路,橫跨龍江水道,西至海安何鄉路,橋樑全長476米,寬4.2至5.2米。 [1] 
中文名
龍江橋
外文名
Longjiang Bridge
始建日期
宋政和三年(1113年)
投用日期
宋宣和六年(1124年)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福州市
類    型
梁式橋
長    度
476 m
寬    度
4.2至5.2米
起止位置
橋頭路、海安何鄉路
管理機構
福州市文化與旅遊局

龍江橋建設歷程

民國龍江橋 民國龍江橋
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僧人惠鄙、守恩等倡議造橋,後鄉人林遷、林霸、陳侈、僧人妙覺等繼續募緣建造龍江橋。 [1] 
宋宣和六年(1124年),龍江橋建成,初名螺江橋。 [1] 
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少卿林慄根據“江南沙合接龍首”的古論語,螺江橋更名為“龍江橋”。 [1]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龍江橋橋墩遭洪水衝崩數門。 [3]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抗擊倭寇,沿江民眾自發建造民城,由於軍事防禦工事的需要,將龍江橋一側的橋墩堵塞兩孔。 [3]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龍江橋又遭洪水沖毀,由海口人鄭天佐 (曾任思州知府)、郭遇卿等人再次出資修復。 [3] 
明萬曆三十三年 (1605年),龍江橋南側被洪水再次沖垮數丈,海口人郭遇卿協同林廷贊再次募緣修繕。 [3] 
清康熙三年(1664年),地方豪紳陳德彰、林良務佔龍江橋為己有,僱工橋門,捕魚取利,以致橋身震撼,動梁折墩。武迸士林立瑞、舉人蔡毅、耆老潘樂徽等聯合海口父老數百人聯名控告,經過三年的訟爭,省道府各級官吏懾於民情憤激,才給嚴禁究治,取得了護橋的勝利。 [4]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海嘯洶湧,沖斷龍江橋橋樑五條、 海水溢上橋面,橋石部分落入江中,欄、墩部分垮塌,邑人林以 歷帶領當地魚行、米行老闆集資興修,但由於此次橋樑損毀過於嚴重,眾人竭盡全力也未能修好。 [3] 
清嘉慶九年(1804年),狂風暴雨,加上海潮上漲,江水漫上橋面,龍江橋橫鋪的橋板被捲走十幾門。後原因經費缺乏,經海口鄉親不懈努力,只能用木板代為石料鋪設,故稱為 “柴橋”。 [3]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龍江橋再次損壞,再一次募修龍江橋。 [4] 
清光緒二年(1876年),里人鳩議龍江橋改木為石,又呈請邑侯王君純南批准,重修龍江橋。 [5] 
福清市龍江橋
福清市龍江橋(2張)
民國8年(1919年)7月,颱風大作兼以海潮衝溢,龍江橋大有損傷,橋盾一門,橋樑一條經受損。 [5] 
民國19年(1930年),龍江橋橋樑又斷兩條,架木以濟行人過江。 [5]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飛機轟炸海口街, 造成龍江橋橋樑數條大梁損毀。 [3] 
解放戰爭時期,戰爭給龍江橋橋樑造成了破壞,致使北側橋欄大面積受損,橋面石板也被炸燬數十條。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原福清縣政府政府多次撥款維修,先後把第6、7、26孔的木橋面改修為石橋面,石樑斷折亦隨毀隨修。 [4] 
2010年,福清市政府斥資近500萬元,對整座龍江橋進行全面修葺、加固。 [2] 

龍江橋橋樑位置

龍江橋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海口鎮鎮區西側、海口鎮晨光村東側,東起橋頭路,連接228國道,橫跨龍江水道,西至海安何鄉路。 [5] 

龍江橋建築設計

龍江橋建築結構

龍江橋風格 龍江橋風格
龍江橋是座梁式結構的石橋,上至石欄和獨具匠心的橫鋪石板,下至填基架樑,均以石為材,橋墩成舟形,石樑並排鋪設在墩頂帽石上,在石樑之上再橫鋪石橋板,橋南還建造鎮橋塔2座,分列左右,塔七級六角,每面雕佛給龍江橋增添了莊嚴的色彩。 [1] 

龍江橋設計參數

截至1997年9月,龍江橋有40孔,孔徑9至13米,橋寬4.2至5.2米,全長476米,橋墩高6米,兩分水尖間長為10米,墩寬3.3至4.2米,石樑6條,石樑寬60至75釐米,厚60至90釐米,每條石樑約重15噸,大橋加上小橋總長700多米。 [1] 

龍江橋建設成果

  • 技術難題
龍江橋橋面 龍江橋橋面
龍江江流湍急,常有覆舟溺人之禍,守恩等倡議造橋,取彌勒巖之石壘築橋基,古代技術落後,橋樑的建設者靠着搬運一塊塊石壘組建橋基,費時3年,橋基始出水面,後鄉人林遷、林霸,陳侈、僧人妙覺等人繼續募緣建造,經歷10年將龍江橋建成。 [6] 

龍江橋文化特色

  • 文物保護
1961年5月,龍江橋列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5月3日,龍江橋被中國國務院公佈為中國“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龍江橋價值意義

龍江橋是福清最長的花崗石座梁式結構的石橋,也是福建省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石樑橋。(人民網 評) [2] 
參考資料
  • 1.    福清市建設志編纂委員會.福清市建設志: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年9月:58
  • 2.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江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2-04]
  • 3.    毛胤雲. 龍江橋歷代破損原因之考究[J]. 大眾文藝, 2010(12):203-203.
  • 4.    俞兆彩 鄭仲俊 張超然 敖定銘.福清交通志:方誌出版社,1985年:48-49
  • 5.    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福清市方誌叢書(四)海口志 附瑞巖山志》/續海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1月:92-93
  • 6.    福清市城鄉建設志編纂委員會.福建省福清市城鄉建設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1年9月:25
  • 7.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