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山縣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縣)

鎖定
龍山縣,隸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邊陲、武陵山區腹地,處於湘、鄂、渝三省(直轄市)交界之地,介於東經109°13'~109°48'、北緯28°46'~29°38'之間,地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 [13]  總面積3131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龍山縣常住人口45.06萬人。 [35]  截至2023年6月,龍山縣下轄4個街道、12個鎮、5個鄉,縣政府駐民安街道新建路88號。 [17-18]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龍山縣,民國,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後屬第八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屬湘西行署永順專員公署,後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4]  龍山縣是土家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秦簡文化的核心區、土家文化的發祥地和紅色文化的富集區,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土家族擺手舞之鄉”等稱號。特別是3.7萬餘枚秦簡的出土,被譽為“21世紀以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其中“九九乘法表”簡牘的出土,證明了中國發明乘法口訣表比西方要早600多年。任弼時、賀龍等革命家在此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並在茨巖塘鎮建立了湘鄂川黔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留下革命舊址13處。擁有有八面山、裏耶古城等旅遊資源。 [1] 
2023年,龍山縣地區生產總值112.34億元,同比增長4.5%。 [35] 
中文名
龍山縣
別    名
土家之源
行政區劃代碼
433130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湖南省西北邊陲
面    積
3131 km²
下轄地區
4個街道、12個鎮、5個鄉 [11] 
政府駐地
民安街道新建路88號
電話區號
0743
郵政編碼
4168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
人口數量
45.06 萬(2022年常住人口) [35] 
著名景點
烏龍山大峽谷景區
茨巖塘景區
裏耶古城景區
惹巴拉景區
太平山景區 展開
火車站
龍山北站
車牌代碼
湘U
地區生產總值
112.34 億元(2022年) [35] 

龍山縣歷史沿革

因是“辰旗”之地,辰屬龍,吉祥的象徵,加之境內峯巒起伏,故名龍山縣。
唐虞夏商周,為荊州地域。春秋戰國,為楚地。
秦漢至唐,先後屬黔中、武陵、沅陵等郡州。
五代、宋、元、明至清初,屬土司統治。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龍山縣,屬永順府。
民國,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後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屬湘西行署永順專員公署,後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4] 

龍山縣行政區劃

 龍山縣地圖
龍山縣地圖(3張)
截至2023年6月,龍山縣下轄4個街道、12個鎮、5個鄉: [17]  民安街道、華塘街道、興隆街道、石羔街道、洗車河鎮、石牌鎮、茨巖塘鎮、紅巖溪鎮、靛房鎮、苗兒灘鎮、裏耶鎮、桂塘鎮、召市鎮、洗洛鎮、水田壩鎮、農車鎮、洛塔鄉、大安鄉、內溪鄉、咱果鄉、茅坪鄉。縣政府駐民安街道新建路88號。 [18] 

龍山縣地理環境

龍山縣位置境域

龍山縣位於湖南西北邊陲、武陵山區腹地,地處東經109°13'~109°48'、北緯28°46'~29°38'之間。東鄰湖南省桑植縣、永順縣,西接湖北省來鳳縣、重慶市酉陽縣,南與湖南省保靖縣以酉水為界,北與湖北省宣恩縣毗鄰,總面積3131平方千米,佔自治州總面積的20.2%,南北長106千米,東西寬32.5千米。 [13]  [33] 

龍山縣地質構造

龍山縣縣境地質構造複雜,由不同的地質時代的沉積岩組成。出露地表,由老到新有古生代的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二疊系,中生代的三疊系白堊系和新生代的第三系、第四系。因此,成土母質多,有石灰岩、板頁岩、砂岩、白雲岩、紫色砂頁岩、第四紀紅土及河流沖積物等7種。 [33] 

龍山縣地形地貌

龍山版圖形如長菱形的巨掌,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武陵山脈橫亙全縣,東、中、西、北山脈凸起,有七大山脈:大靈山、洛塔界、猛必界、曾家界、永龍界、可立坡和八面山,向南開口呈“勿”字形骨架。最高海拔1736.5米(大安鄉大靈山主峯青巖堡,也是全州的最高海拔),最低海拔218.2米(隆頭鎮大河龍嘴)。 [13] 

龍山縣土壤

龍山縣境內土壤共9個土類、19個亞類、67個土屬、155個土種、33個變種。
龍山縣境土壤的48.9%由板頁岩、河流沖積物(括古河流和近代河流沖積物)、紫色砂頁岩等富含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母質風化發育而來,加之縣域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加上小區域氣候的特殊温濕效應,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植被生長旺盛,有利於有機物質的積累,即使是石灰岩母質風化的土壤,歷史上曾植被茂密。因此,縣域自然土壤原生質量較高,帶來耕作土壤也趨同樣趨勢。
據龍山縣第二次土壤普查地塊樣化驗與千畝農田樣化驗結果統計,縣域自然土壤鹼解氮含量中至豐面積達94%,缺的面積達只有6%;鉀的含量豐的面積達50%,中等面積的達41%,缺的面積達只有6%;有機質含量高於2%以上的面積佔山地總面積的64%,全氮含量在0.1以上的面積佔79.2%。 [33] 

龍山縣氣候

裏耶-古城八面山景區
裏耶-古城八面山景區(15張)
龍山縣屬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龍山地處雲貴高原之東,武陵山脈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夏熱多雨,雨水充沛,雨熱同期,光温互補。年均氣温15.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6°C,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全年無霜期270--280天,年日照時數924—1246小時。因地勢影響,氣候層次分明,小氣候特徵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説。 [13] 

龍山縣水文

惹巴拉-烏龍山大峽谷景區
惹巴拉-烏龍山大峽谷景區(14張)
龍山縣境內溪河縱橫,龍山縣屬沅水流域2993.13平方千米,屬澧水流域138.3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千米、幹流長5千米以上的河流77條。其中一級支流2條,二級支流17條,三級支流34條,四級支流18條,五級支流6條,均屬沅、澧兩大水系。 [32] 

龍山縣自然資源

龍山縣礦產資源

龍山縣礦產資源種類繁多,主要有煤炭、紫砂陶、石英砂、鉛、鋅、硅等,其中優質紫砂陶儲量5000萬噸以上,石英砂近億噸,石煤礦地質儲量達10億噸以上。 [14] 

龍山縣生物資源

龍山縣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6個,其中省級3個、縣級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6667公頃。全縣森林面積193565.5公頃,森林覆蓋率70.24%。已查明縣境陸生脊椎動物有124種,昆蟲種類繁多,貝類較少,魚類及其他動物類分佈廣、種類多。已查明的木本植物共有101科303屬811種(含變種不含栽培變型),其中裸子植物門9科27屬46種,被子植物92科275屬764種。 [33] 

龍山縣人口

龍山縣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山縣常住人口為476439人。 [6] 
截至2022年末,龍山縣户籍總人口59.74萬人,其中女性28.6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4031人,出生率6.52‰,死亡人口2954人,死亡率4.78‰。年末常住人口46.3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3.92萬人,城鎮化率51.6%。 [12] 

龍山縣民族構成

龍山縣以土家族、苗族為主,擁有16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1%。 [1] 

龍山縣經濟

龍山縣綜述

2023年,龍山縣地區生產總值112.34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33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0.75億元,增長0.5%;第三產業增加值63.25 億元,增長6.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576元,增長6.5%。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25.2∶18.5∶56.3,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9和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分別提高1.9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9%,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1.6%、2.1%和76.3%,分別拉動GDP增長1個、0.1個和3.4個百分點。 [35] 
人民生活
2023年,龍山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01元,比上年增長6.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41元,增長5.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98元,增長7.2%。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04:1。全縣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180元,增長4.9%。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256元、增長4.3%,其中食品支出5992元、衣着支出1253元、居住支出5529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335元,增長5.0%,其中食品、衣着、居住支出分別為4215元、477元、3008元。 [35] 
財政收入
2023年,龍山縣財政總收入12.05億元,比上年增長21.5%。其中税收收入9.15億元,增長23.8%,税收收入佔財政總收入的76.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19億元,增長9.4%;其中税收收入6.29億元,增長7.1%。上劃省級收入0.53億元,下降252.6%;上劃中央收入2.33億元,增長25.2%。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2.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用於民生支出41.9億元,下降0.5%,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67.1%。 [35] 
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龍山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27%。其中,非房地產項目投資增長12.5%;房地產項目投資下降68.5%。民間投資12.28億元,下降56.2%。按經濟類型分,國有投資13.97億元,下降4.8%;非國有投資19.15億元,下降40%。按投資方向分,涉農項目投資增長21.8%;工業投資增長27.5%;民生投資增長22.7%;生態投資增長17.3%;基礎設施投資下降30.2%。 [35] 
2023年,龍山縣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92.6%。施工項目共有84個,比上年減少30個。其中新開工項目31個。5000萬元及以上投資項目個數20個,比上年減少13個。 [35] 
2023年,龍山縣房地產開發投資7.43億元,比上年下降68.5%。其中,住宅投資6.93億元,下降66.5%。商品房屋銷售面積21.22萬平方米,下降23.3%;商品房屋銷售額10.37億元,下降18.6%。 [35] 

龍山縣第一產業

2023年,龍山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9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35.61億元,增長4.5%;林業產值1.36億元,增長12.1%;牧業產值11億元,增長0.7%;漁業產值0.43億元,下降4.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54億元,增長7.8%。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8.71億元,增長3.8%。 [35] 
2023年,龍山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8.16萬畝,比上年增長1.0%。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0.69萬畝,下降0.1%,總產量達19.12萬噸,增長1.4%。稻穀作物播種面積25.39萬畝,下降1.0%;總產量達11.39萬噸,下降0.7%;玉米作物播種面積9.83萬畝,增長4.8%;總產量達3.12萬噸,增長8.8%;豆類作物播種面積2.61萬畝,增長5.4%;總產量達0.43萬噸,增長15.0%;薯類作物播種面積12.83萬畝,下降2.9%;柑橘園面積10.2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 [35] 
2023年,龍山縣生豬出欄23.1萬頭,比上年下降2.5%;牛出欄1.26萬頭,下降3.8%;羊出欄12.11萬隻,增長0.3%;家禽出籠66.53萬羽,增長27.3%。年末生豬存欄16.19萬頭,下降4.9%;牛存欄2.92萬頭,下降3.0%;羊存欄14.04萬隻,下降0.4%;家禽存籠38.26萬羽,增長24.0%。全縣水產品總產量0.22萬噸,增長4.1%。 [35] 

龍山縣第二產業

2023年,龍山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5.66億元。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6.92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分企業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0.24億元,下降54.3%;股份制企業增加值6.49億元,增長21.4%;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0.18億元,增長55.6%。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億元,增長22.6%,佔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為56.4%。 [35] 
2023年,龍山縣5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全年規模工業銷售產值23.56億元,增長11.73%,產銷率為97.8%。 [35] 
2023年,龍山縣建築業增加值5.15億元,比上年下降20.6%。年末全縣擁有資質建築企業13家,比上年減少1家;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15億元,下降3.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53萬平方米,下降12.0%;房屋建築竣工面積4.34萬平方米,下降5.0%。 [35] 

龍山縣第三產業

服務業
2023年,龍山縣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49億元,比上年增長2.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77億元,增長13.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69億元,增長15.2%;金融業增加值9.24億元,增長2.2%;房地產業增加值9.66億元,增長0.3%;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1.77億元,增長11.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4.52億元,增長19.2%。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1.3%。 [35] 
國內貿易
2023年,龍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91億元,比上年增長0.8%。分經營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6.37億元,下降0.6%,佔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5.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54億元,增長5.7%,佔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5%。分行業看,批發業完成銷售額3.26億元,增長16.2%;零售業完成零售額24.32億元,下降2%;住宿業完成零售額1.46億元,增長11.2%;餐飲業完成零售額5.86億元,增長3.1%。 [35] 
郵電
2023年,龍山縣完成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8962萬元,比上年增長1.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020年不變價格)7251萬元,增長16.2%;電信業務總量(2020年不變價格)41711萬元,下降0.2%。 [35] 
招商引資和旅遊
2023年,龍山縣實際利用內資(省外境內招商引資)32.48億元,比上年增長41.6%。引進三類“500強”企業1家、外商投資企業2家,引進湘商回湘投資新註冊企業4家,湘商回湘投資到位資金17.77億元。重點儲備包裝招商引資項目35個。 [35] 
2023年,龍山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608.8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2.0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5.2%和46.1%。烏龍山大峽谷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功舉辦首屆旅遊發展大會暨第八屆中國·龍山舍巴日活動,第四屆八面山帳篷音樂節、“雲端上的騎行”自行車登山賽等活動火爆登場。入圍“2023年中國旅遊發展潛力百強縣市”。 [35] 
金融和保險
截至2023年末,龍山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48.22億元,比年初增加18.71億元,增長8.2%。其中住户存款218.27億元,增長12.0%。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37.93億元,比年初增加21.4億元,增長9.9%。 [35] 
2023年,龍山縣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68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壽險保費收入1.88億元,下降0.02%;財產險保費收入1.8億元,增長9.8%。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1.42億元,增長27.8%。其中壽險總賠付0.4億元,增長47.4%;財產險總賠付1.03億元,增長20.8%。 [35] 

龍山縣交通運輸

龍山位於湖南西北邊陲,處於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屬全省最偏遠的縣(市)之一;地處武陵山區腹地,是長沙市、武漢市、重慶市、貴陽市四個省會城市和吉首、張家界、恩施、黔江、銅仁五個地級城市的幾何中心,是黔張常鐵路、吉恩高速、黔張高速的交匯處,史稱“湘鄂川之孔道”。 [1] 
截至2023年末,龍山縣公路通車裏程2667.9公里。其中,國道141.1公里,省道316.6公里,縣道445.7公里,鄉道988.8公里,村級公路719.2公里。 [35] 

龍山縣政治

龍山縣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時榮芬
縣委副書記、縣長
周勝益
僅列黨政主要領導,不列副職,截至2024年5月 [19-20] 

龍山縣社會事業

龍山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龍山縣共有學校204所,有中等職業學校4所,普通高中3所,完全中學1所,初中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小學22所,村片小及教學點33所,幼兒園11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縣共有在校學生(含幼兒)99095人。其中,中等職校5305人,高中10013人,初中24067人,小學43812人,在園幼兒15820人,特殊學校7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鞏固率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8.1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27%,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99.82%。新增學位2268個。 [35] 

龍山縣科學技術

2023年,龍山縣實施科學研究項目7個(其中省級5個、州級2個),科技經費支出總額1704萬元,比上年增長0.2%。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43億元,增長27.0%。全縣專利申請量58件(發明專利6件,實用新型33件,外觀設計19件),實施專利和成果轉化10項。 [35] 

龍山縣文體事業

截至2023年末,龍山縣有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紀念館1個,鄉鎮文化廣場24個、村級文化活動廣場398個。年末城區有線電視用户1.3萬户,農村有線電視用户0.33萬户。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5.0%。“葉氏”土家織錦成為湘西州首個“中華老字號”品牌,在全州率先實現零的突破。《裏耶秦簡》在中央一台《簡牘探中華》欄目熱播。 [35] 
2023年,龍山縣各類體育運動場地(含體育場、小運動場、田徑場)48個,已建成體育館7座,游泳池4個,各種訓練房3個。全年共開展全民健身項目14項次。成功組織湘鄂龍鳳雙城馬拉松、“桂BA”籃球賽等體育賽事。 [35] 

龍山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3年末,龍山縣共有衞生機構534個。其中,醫院20個(綜合醫院9家、中醫醫院1家、中西醫結合醫院4家、專科醫院6家),基層醫療衞生機構510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4個、鄉鎮衞生院38個、村衞生室394個和診所69個、門診部5家),專業公共衞生機構4個(縣疾控中心、縣婦幼保健院、縣衞生監督所、縣禁毒中心)。衞生技術人員350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300人,註冊護士1620人。醫療衞生機構編制牀位4393張,其中,醫院2816張,鄉鎮衞生院1117張,專業公共衞生機構60張。鄉村醫療衞生醫技人員、鄉鎮全科醫師實現全覆蓋,順利通過了省級健康促進縣技術評估。 [35] 

龍山縣環境保護

2023年,龍山縣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30351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45.3%。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0.44噸標準煤/萬元,下降51.0%。全社會用電量72680萬千瓦時,下降1.8%。其中工業用電量14162萬千瓦時,下降19.4%;居民生活用電量30745萬千瓦時,下降1.2%。 [35] 
2023年,龍山縣有生態環境監測站1個,全年共開展4個地表水斷面(卧龍水庫、跳魚洞電站、洗車河入酉水口、民安街道三灣塘村)、3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卧龍水庫、英雄電站、梨園)和6家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龍山縣首創民安污水處理廠、龍山首創裏耶新區污水處理廠、龍山縣工業集中區污水處理廠、龍山垃圾填埋場、龍山縣人民醫院、龍山中醫院)。開展大氣常規監測,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9天,空氣質量優良率92.9%,同比下降3百分點;PM2.5達標天數339天,達標率92.9%;開展地表水監測48次、飲用水源監測12次,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全縣地表水考核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達標率100%。 [35] 

龍山縣社會保障

截至2023年末,龍山縣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299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1%,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561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92萬人,徵繳養老保險基金25723萬元;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6萬人,徵繳養老保險基金23306萬元;年末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8.08萬人,徵繳養老保險基金3662萬元。全縣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2.8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4.5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職工人數2.52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0.78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7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8.01萬人。城鎮職工住院補償金額4504萬元,城鄉居民住院(含大病)補償金額33273萬元。 [35] 
截至2023年末,龍山縣認定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749户、3105人,全年共保障38586人次,發放低保資金1876萬元;認定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0817户、19830人,全年共保障204217人次,發放低保資金6113萬元;城鎮、農村低保人均月補助標準分別達650元和416.7元。全縣共有城市特困供養對象44人,農村特困供養對象2186人,全年共保障26652人次,發放特困供養資金2146萬元。年末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及養老服務機構牀位1748張,收養各類人員933人。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3712萬元,籌集福彩公益資金1171萬元。 [35] 

龍山縣歷史文化

龍山縣非遺

2023年,龍山縣共有212項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6個(土家族梯瑪歌、打溜子、咚咚喹、擺手舞、茅古斯舞、織錦技藝),省級18個,州級64項,縣級124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7人,省級22人,州級71人,縣級106人。 [35] 
土家族梯瑪歌
土家族梯瑪歌,旋律流暢,運腔古樸,風味獨特,具有一種神秘肅穆的原始宗教色彩。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3] 
打溜子
打溜子,民間俗稱“打傢伙”“圍鼓”“打點子”以及“打路牌子”等,是廣泛流傳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保靖縣、永順縣以及古丈縣等地土家族聚居區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被譽為“土家族的交響樂”。打溜子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 
土家族咚咚喹
土家族咚咚喹是土家族的一種極其古老的簧管氣鳴樂器,其發音清脆、明快,可模擬鳥語蟲鳴和風泉之聲,素為土家人所喜愛,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3] 
土家族擺手舞
土家族擺手舞,土家語俗稱“舍巴舞”,是土家族“舍巴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舍巴日”是一種以祭祖先、求興旺、慶豐收、祈吉祥為主旨的土家族大型民俗文化活動,集土家族歌、舞、樂、劇為一體的龐大載體,表現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漁獵農耕、桑蠶績織、古代戰事、神話傳説及日常生活等廣泛、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3] 
毛古斯舞
毛古斯舞,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一定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性舞蹈,表現土家先民漁、獵、採集、刀耕火種等生產內容和遠古羣婚制時期的情戀生活,《獵歸》是“狩獵”中的一小段,以打獵歸來為切入點,反映土家先民祭祀獵神、勞作之餘的生活情景。舞蹈保持毛古斯原生態文化特色。2006年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3] 
土家族織錦技藝
土家族織錦技藝,土家語稱為“西蘭卡普”,漢語俗稱“土花鋪蓋”或“打花鋪蓋”,是一種極其古老的民間織造工藝品。在秦漢至唐、宋、元、明,史籍上曾有賨布、溪布、峒布、貢錦等稱呼。其工藝獨特,織造精細,以絢麗多彩而著稱,以設色浪漫而見長,與黎錦、壯錦、傣錦並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四大名錦,於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1] 

龍山縣民風民俗

土家藝術
龍山土家藝術主要有音樂、舞蹈、小品、工藝等,其中音樂包括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梯瑪歌、土家織錦情歌等,舞蹈包括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毛古斯等,其代表作有土家族擺手鑼鼓《畢茲卡的祝福》、土家族毛古斯《獵歸》、土家織錦情歌《叭台叭台卡普它》、土家族打溜子《錦雞出山》、土家咚咚喹《山寨的早晨》、土家族梯瑪歌《踩瓦泥》、土家族民間吹打樂《畢茲卡的節日》等。 [23] 
土家插花
插花是土家族古老的婚慶習俗,以新郎外祖父、舅舅、姑父為主的長輩比其他客人先一天趕到,當夜要舉行盛大的插花儀式,面對神龕,新郎頭纏紗巾,按照輩份的大小,長輩們依次為新郎披紅綢插紅花,同時高聲送上自己的祝福。
土家服飾
土家族在“改土歸流”以前,男女均穿斑爛花衣(琵琶裙)和八幅羅裙。“改土歸流”以後,男女服飾均為滿襟款式,加以土家族花邊,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26] 
一、男服飾
在解放前,土家族男子,均穿保持着琵琶襟特點的滿襟衣。一般成年人,頭包青布帕,(青年男子包青絲帕),有的將絲帕包成“人”字路,額門前現人字形,左邊垂一截過耳。衣服有老壯之分,老人穿滿襟衣,短領,捆腰帶,青壯年穿對胸衣,綴布排扣,領高,袖小而長,袖口滾邊。褲子不分老青壯,皆為青、蘭色布,上白布褲腰,褲腳較大而較短。腳上,老人着象鼻鞋,青壯年穿瓦鞋,青壯年包裹腳布。解放以後,除部分老人還穿滿襟衣外,其餘男子逐步改穿輕便對胸衣和中山裝了。 [26] 
二、女服飾
在解放前,土家族女服還較講究。具有老、壯、青的年齡之別。老年婦女,一般頭包青布帕(有的地方亦包白布帕),穿青、蘭布矮領、滾花邊滿襟衣和上白褲腰的青蘭色褲。而壯年婦女的衣服款式多穿外託肩矮衣領,向左開襟,滾花邊,衣肩與胸襟及袖口綴一道青布邊(約六釐米多寬),邊後均等的綴二至三條五色梅花條胸前至腹部下,還套一件繡花圍裙。夏天,穿白汗衣套青夾衣(即長背心式)俗叫喜鵲套白,顯得十分健壯。褲子多為青蘭布,白布褲腰,褲腳多以對襯色布加邊,邊後綴三條均等的梅花條。腳上穿青布瓦鞋和立式鞋,喜裹白布裹腳。髮型,挽粑粑髻,插根撇簪,戴耳環,熱天不包頭巾,春冬包青絲帕。手上戴銀手圈和戒指。青年婦子,尤其是閨女,穿着十分講究,與壯年婦女不同的是,髮型打長辮,用紅頭繩紮上下兩端,頭上插朵自己喜愛的花。衣襟口系一條繡花手巾,耳垂瓜子耳環,手腕戴紐絲銀手圈,雙手中指、無名指上戴一二顆金銀戒子。戒子的式樣,有一顆印,三鑲戒等;褲子下端膝部和腳口,繡五色花或貼五色梅花條花邊;腳穿青年繡花鞋和紅色襪子或包白布裹腳。 [26] 
三、孩童服飾
孩童衣褲,不多講究,只是點綴些花卉罷了。而帽子卻很講究,春季多戴紫金冠;夏季多戴圈圈帽,蛤蟆帽;秋季多戴冬瓜帽、八角帽、鳳尾帽等棉帽。帽子有多種彩絲繡花。此外還釘有銀製“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羅漢”的裝飾品。頸項戴痰枷,以接涎水;還戴有頸圈,圈上系銀質響鈐和“百家鎖”等飾品。胸前圍有花兜兒,手腳杆上戴銀圈,圈上繫有銀槌、銀鈴。鞋有“粑粑鞋”,“貓頭鞋”均繡五色花卉。小孩的搖窩,亦很注重裝飾,一般有土家族織錦作面子的蓋衾、腳被、背墊。小孩四歲以後,始有男孩女孩之別。男孩頭頂從天門心齊額外蓄長方塊形頭髮,俗叫“搭點兒”,或“記性頭”;女孩則蓄蓋蓋頭髮,俗叫“馬桶蓋”,有的蓄滿頭髮型,打小辮,至五歲,穿耳吊黃臘它,到七歲後戴瓜籽耳環。 [26] 
建房習俗
土家族人建房時,首先要選好屋場。一般喜歡背山面水,坐南朝北,地勢較高的地方。而且場地講究後山厚實,左右不虛,若有不足之處,栽以竹木填補,或配廂房、豬牛欄、碓磨房等。若是屋對面是白巖山,則植樹造林,把白巖掩蓋起來。土家族人的住宅,多為木房;其結構習俗以正屋、偏屋、木樓、朝門四部分組成。 [24] 
茅古斯
茅古斯”是土家族語的譯音,意即穿草衣的古人。它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茅古斯”是土家族擺手活動中進行的一種具有故事情節的表演活動。其形式為:演員十多人至二三十人不等,一人飾老“茅古斯”,他代表土家族祖先,其餘為小“茅古斯”,代表子孫後代,他們赤身裸體的肌膚上扎着茅草。表演時,他們全身上下不停地抖動,讓所穿的草衣發出聲響,行走用醉步進退,左右跳擺,搖頭抖肩。“茅古斯”一般每夜表演一場,內容多反映生產生活情況,諸如“掃堂”、“祭祀請神”、“打獵”、“挖土”、“釣魚”等。 [25] 
土家語
土家族本民族語言稱土家語,土語稱"備茲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一支獨立的語言。隨着社會的發展,土家語也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一是語言本身的變化。由古代土家話演變成現代土家話,演變主要指詞彙在演變。其中通過全借和半借形式,借入大量漢語詞,使土家語詞彙日益豐富。二是使用情況的變化。在"改土為流"前,土家族地區只有極小數人懂得一點漢語。"改土歸流"後,隨着民族交往的日益密切,因而操土家語的地區逐漸減少。目前狀況是:(一)仍然以土家語為主要交際工具,婦孺均不懂漢語;(二)土家語漢語兼懂兼用,對外用漢語,對內用土家語;(三)土家語基本消失,完全轉用漢語漢文,但在地名文化和日用詞彙中仍保留有一定數量的土家語的底層語言。屬(一)(二)類的有40餘萬人,主要分佈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等縣,其餘均屬三類。 [27] 
現用的土家語,有兩個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北部方言分部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等縣,有30萬人;南部方言主要在湘西州的瀘溪縣潭溪鄉,只4000餘人。由於操用北部分言的人數多、面積寬、一般説的"土家語"就指這個方言。 [27] 

龍山縣風景名勝

太平山景區
龍山縣太平山景區擁有國家一級、二級、三級自然景觀共37處,由皇倉坪休閒娛樂區、新城探險名勝區、太平山宗教文化旅遊區、興堡森林生態旅遊區等四大區域組成,其核心景區為太平山宗教文化旅遊區。太平山孤峯獨秀,雄奇險峻,其山頂終年雲纏霧繞,山上有始建於東晉隆安年間的普照寺。2021年12月14日,景區被列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34] 
太平山景區 太平山景區
烏龍山大峽谷景區
烏龍山大峽谷景區地處湘、鄂、渝三省(直轄市)交界之地,形成於約30—40萬年前,位於桂塘鎮烏龍山村境內,皮渡河兩岸,素有“十里長廊一畫屏”之美譽。景區內有15千米峽谷,陡峭險峻,林深篁密,形成一道綠色長廊。景區峽谷兩岸,星羅棋佈的兩百多個溶洞,像仙境,似迷宮,蔚為天下奇觀,堪稱“世界溶洞博物館”。著名畫家黃永玉曾贊雲:“龍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有世界級地質遺蹟1處(飛虎洞)、國家級地質遺蹟12處、省地質遺蹟多處。現已開放主要景點有皮渡河、飛虎洞、惹迷洞、鰱魚洞、風洞、石花洞等。整個風景區以山、水、洞、石等自然景物為主要特色。2023年12月22日,湘西龍山縣烏龍山大峽谷景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30] 
湘西烏龍山大峽谷景區 湘西烏龍山大峽谷景區
湘西烏龍山大峽谷景區 湘西烏龍山大峽谷景區
八面山休閒旅遊度假區
八面山休閒旅遊度假區為國家級3A景區,位於湘西州龍山縣南部,四周懸崖峭壁,兩頭尖尖,南北狹長。從裏耶遠看八面山像一個睡美人,凌架於崇山峻嶺之中。八面山平均海拔1200餘米,最高峯1416米,山上地勢開闊平坦,牧草豐茂,馬、牛、羊成羣,被譽為“中國南方草場的一顆明珠”,又有“空中草原”之美譽,是湖南通向渝東的一道天然屏障。觀八面山皓月星空,在海拔1200米的“空中草原”上體驗舌尖上的特色美味(烤全羊、烤乳豬、烤土雞、半醃肉、玉米酸等)、體驗草原騎馬、玩酒吧;參觀八面山燕子洞等剿匪戰鬥遺址,聽八面山剿匪往事,瞭解龍山剿匪歷史;夜宿懸崖酒店。 [31] 
八面山休閒旅遊度假區 八面山休閒旅遊度假區
八面山休閒旅遊度假區 八面山休閒旅遊度假區
裏耶古鎮
裏耶古鎮位於龍山縣南端,距州府吉首120多千米,地處湘渝邊區龍山、保靖、秀山三縣的交界點上,是酉水流域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也是湖南通往川、黔、渝的咽喉之地,與王村、浦市、茶峒並列為湘西四大名鎮。從八面山沿盤山公路下山到達裏耶古鎮,在古鎮玩穿越秦朝,沉浸式體驗秦風楚韻,看秦簡博物館,訪古城遺址,走明清古道,逛河堤后街;體驗臍橙採摘。
裏耶古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中國特色之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湖南省十大文旅小鎮——秦簡小鎮,也是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一。 [31] 
裏耶古鎮 裏耶古鎮
裏耶古鎮 裏耶古鎮
裏耶古鎮 裏耶古鎮
惹巴拉景區
惹巴拉景區位於洗車河與靛房河交匯處,距龍山縣城75千米。景區有撈車、六合、樹比三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惹巴拉是土家族語,漢譯為“美好美麗的地方”,相傳是五代時期部落首領惹巴衝王城所在地。惹巴拉集結了眾多的土家古村落,許多土家古民居都鑲嵌在這裏,是武陵山區古樸、原生態土家文化保存得最為完善,最為活躍的唯一地域,被民俗學家譽為“土家族原生態文化的天然搏物館”。是“惹巴拉影視城”選定為“中國第33個影視指定拍攝地”。
惹巴拉是國家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有“三山套三河,三河繞三寨,一橋通三域”的獨特風景,有土家轉角樓、擺手舞、毛古斯、咚咚喹等集中展示土家族語言、服飾、建築、民俗、歌舞、生產生活的傳統文化,是武陵山區原生態土家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最為活躍的唯一地域。涼亭橋、吊腳樓、沖天樓、惹巴宮,建築美麗獨特,攔門酒、擺手舞、咚咚喹、對山歌等。 [31] 
惹巴拉旅遊景區 惹巴拉旅遊景區
惹巴拉旅遊景區 惹巴拉旅遊景區
惹巴拉旅遊景區 惹巴拉旅遊景區
紅色茨巖塘
茨巖塘紅色文化底藴深厚,是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員會、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省分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湘鄂川黔省軍區機關所在地。同時,茨巖塘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被稱為武陵山中的“遵義城”。目前龍山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羣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被中宣部、國防教育運動委員會公佈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已列入國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茨巖塘紅色景區是“瀟湘紅八景”之一,已列入“錦繡瀟湘”湖南旅遊精品線路(不忘初心,重走長征路紅色文化線路)。 [31] 
紅色茨巖塘 紅色茨巖塘
紅色茨巖塘 紅色茨巖塘

龍山縣地方特產

龍山縣的地方特產有土家織錦土家揹簍紫砂陶器、比耳臍橙、苗市臘肉、葛粉產品、土家油茶湯等。
土家油茶湯
土家油茶湯,土家語稱“色斯澤沙”,清嘉慶《龍山縣誌·風俗》記曰:“所謂油茶着,取黃豆、苞谷、芝麻、米花、腐乾飣,以脂油炒之,撩起;下水油鍋內,加茶葉煎數沸,酌碗中泡諸物餉客以示敬。”土家油茶湯香氣濃郁,生津開胃,頗有風味。 [28] 
龍山大頭菜
龍山大頭菜是武陵山區獨有的傳統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因生產基地深居武陵山區腹地,環境優美,水源潔淨,空氣清新,種植上嚴格按照無公害栽培技術標準進行,故質地緊密,水分少,植物纖維多,製成成品後菜色金黃,肉質脆嫩、無筋,香氣馥郁,味美爽口,回味悠長。
根據縣誌記載,尤以承襲清光緒二年(1876年)晏鐵山所創獨特配方,後被龍山籍京官宴拔貢攜之至京,進貢皇室,深受賞識,自此被列為貢品。 [29] 

龍山縣著名人物

楊正午
楊正午,土家族,湖南龍山縣人。1960年7月湘西第二民族師範(茶洞)中師畢業。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9月進中央黨校學習。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湘西自治州委書記,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 [7] 

龍山縣榮譽稱號

2020年6月,龍山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 
2020年8月,龍山縣入選“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 [10] 
2020年11月,龍山縣入選第十屆湖南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範縣。 [3] 
2021年1月,龍山縣入選湖南省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 [4] 
2021年3月,龍山縣入選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5] 
2022年,湖南省龍山縣烏龍山天然富硒地塊入選全國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 [8] 
2022年,龍山縣入選2022年度美麗中國·深呼吸小城。 [9] 
2023年9月,龍山縣入選“湖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