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吟寺

鎖定
龍吟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亦名龍尾寺,坐落蜀南竹海景區內的竹海鎮農林村2組海拔980米的九龍山上,為蜀南竹海第二高峯。2003年釋照文受蜀南竹海管理局邀請從成都寶光寺來到龍吟寺進行恢復重建工作。 [4] 
中文名
釋照文
別    名
龍尾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9年
主要成就
2003年到龍吟寺進行恢復重建,完成了一座川南最大的佛教叢林
出生地
四川省金堂縣
信    仰
佛教

龍吟寺歷史沿革

龍吟寺 龍吟寺
龍吟寺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曾有正殿、下殿、側殿。清朝嘉慶年間海惠和尚重修。歷經滄桑,已於1959年全部圮毀,還剩基石,台階和石門框,框上有對聯:“雙樹插青雲龍吟虎嘯,四邊連空碧乾端坤倪”。
龍吟寺現還存有佛像41尊。正殿和下殿有佛教的阿彌陀佛、韋陀、“三佛”、十八羅漢、文殊、普賢、觀音等,莊嚴肅穆,有威武之感,與一般寺廟所塑的慈祥文靜的佛像風格不同,據四川省文化部門和史館的專家考證,有近似西藏的內格。兩側的羅漢、或坐或倚,或笑或思,形態萬千。前殿,後殿和兩個廊坊還有阿彌陀佛,觀世音、韋陀天、靈宮等塑像。側殿還有道教的靈官、儒、釋、道三教神像。這些意態端莊悲憫的石雕,雕刻工藝精巧,衣紋貼切,線條流暢,形態生動,極富有生活氣息。 [1] 
龍吟寺石刻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吟寺後山門下的半山腰有個睡佛洞,洞內石佛橫卧,其雕鑿於何年何月,為什麼在半山腰中雕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索和考證。
寺前遠眺,長寧諸山及南溪大江皆入眼底。寺南2公里,有天上宮遺址,竹林掩映,磚石苔染,野蔓縱橫,發人幽思。
寺廟重建
千年古剎龍吟寺
千年古剎龍吟寺(5張)
龍吟寺於2003年開始恢復重建,2010年9月龍吟寺主體建築的重建工程基本完成,並對外開放。現重建的龍吟寺佔地約50畝,有大雄寶殿、四大天王殿、山門殿、接引殿、彌陀殿、古佛殿、龍吟閣、龍吟雙亭、居士林、素餐廳等建築。 [2] 
2002年6月,國家建設部在蜀南竹海總規劃中提出恢復重建龍吟寺。
2003年8月4日,經宜賓市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批准成立龍吟寺恢復重建管委會,
到2007年止,龍吟寺的恢復重建工程從規劃、審批、環評、立項到同意成立龍吟寺宗教場所籌備,倍受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重視。情繫各級政府部門以及有關專家、學者和千萬遊人、羣眾。
幾年來,龍吟寺恢復重建獲得了省、市、縣、竹海管理局批文、回函、證書25份,完成了一切相關手續,為啓動恢復重建工程,打造龍吟寺大景區拉開了光輝的序幕。
恢復重建工程,打造龍吟寺大景區拉開了光輝的序幕。
重建規劃
龍吟寺重新開放 龍吟寺重新開放
龍吟寺景區劃分為佛教文化區、佛教生活區和佛教接待區,以完善的功能,既為信士朝拜服務,又為遊客提供休閒娛樂和傳統文化的薰陶場所。 [3] 
龍吟寺廟宇規模宏大,佈局合理:
山門殿、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坐落在子午線上隨主峯起伏增高,龍吟閣雄踞於東側次峯上。
古佛殿、居士林、素餐廳散落在北側絕壁巖頂,碑亭挺立在九龍峯巔,亭、堂、殿、閣以長廊貫通,渾然一體,從北遠眺,似九龍騰飛。
上客堂等建築羣錯落有致地掩映在生態停車場的翠綠中,與雄偉九龍標誌、上山大道、以及從下往上疊建牌坊羣,相映生輝,如九龍戲海。
沿雞冠嶺西去的2000米遊山大道上的三廊兩亭與以竹文化、龍文化為題材的、匠心獨裁的藝術雕塑,珠聯璧合,在雄宏中增添無窮的韻味,如九龍寶珠閃劃。
龍吟寺的人文,與九龍山挺拔的峯體、翠竹、霞光、雲海融合,形成一幅天地人和絕佳的叢林屏障,它將給神奇、迷人的竹海增添更多的風采。

龍吟寺地理環境

龍吟寺 龍吟寺
龍吟寺位於翡翠長廊東北方三公里處,寺廟佔450平方米,景區面積1.60平方公里。

龍吟寺文化特色

龍吟寺文化涵藴深厚,石刻佛像風格獨特,構思奇異。橫三世佛挺胸、裸半體、眼睛平視平視略向下,神態莊嚴肅穆,威風凜凜,威烈而強幹,坐在高大的須彌座上;而承重的須彌座由數個被壓得皺眉瞪眼、腰彎腿曲的小神們抬起,小神形象生動、逼真,彷彿能聽到他們急喘和呻吟的聲音;十八羅漢列於大佛左右,造型只有散漫、擠眉弄眼、生動幽默、妙趣橫生;護法韋陀身着鎧甲、威風凜凜、虎背熊腰、粗獷彪悍,使人望而生畏;觀音則着裝,線條流暢,疊疊衣褶隨風飄起,身姿窈窕、流醉含情、栩栩如生;釋迦、老君、孔子三個教派的祖師爺同坐在一佛台上,像在和衷共計討論着宇宙真諦。圓雕石刻雕像造型生動、雕刻細膩、表情豐富,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石刻碑記16通,記敍了龍吟寺的歷史沿革、滄桑變化和興衰起落,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反映了竹海自唐以來的政治、經濟情況、宗教文化以及儒、佛、道文化興衰情況,同時也反映了儒、佛、道相互融合的歷史背景和竹海民眾的崇拜與信仰。
一九八二年八月宜賓地區行政公署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組千年古剎歷經風雨滄桑,廟宇被毀,遺址石刻尚存,是翠竹從中隱藏着的一顆民族,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旅遊價值。隨着蜀南竹海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竹海呼喚開掘這千年的歷史文化。九十年代四川省文博界和史館的專家多次前來考察和田野調查,給予極高的評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