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鼙,漢語二級字 [3]  ◎ 鼙 pí 形聲。字從鼓從卑,卑亦聲。“卑”意為“替代物”。“鼓”與“卑”聯合起來表示“替代鼓”。本義:軍中大鼓的替代品。説明:軍中大鼓只有一個,位置在將帥身邊。另外再根據具體情況,為各個獨立分隊配置一面小鼓,位置在分隊指揮官身邊,作為各分隊獨立作戰的指揮信號鼓。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FKUF
倉    頡
GEHHJ
字    級
二級(6449) [3] 
筆順編號
121251431125432511312
部外筆畫
8
總筆畫
21
四角號碼
44406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9F19

基本釋義

基本字義
● 鼙
píㄆㄧˊ
◎ 古代軍中的一種小鼓。
drum carried on horseback
詳細字義
〈名〉
(1) 鼙鼓,中國古代軍隊中用的小鼓,漢以後亦名騎鼓 [a drum used in the army in ancient China]
鼙,騎鼓也。——《説文
旅帥執鼙。——《周禮·大司馬》
擊雷鼓,振鼙鐸。——《六韜·虎韜·軍略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
(2) 又如:鼙角(鼙吹。鼙鼓與號角)
(3) 小鼓 [drumlet]。如:鼙鼓(小鼓與大鼓) [1] 

古籍解釋

唐韻》部迷切《集韻》駢迷切,𠀤音崥。《説文》騎鼓也。《釋名》鼙,禆也。禆助鼓節也。《周禮·夏官·大司馬》旅帥執鼙。《又》中冬敎大閲,中軍以鼙令鼓。《呂氏春秋帝嚳令人作鼓鼙之樂。
《晉書·樂志》有鼙舞。《曹植·鼙舞詩序》漢靈帝西園鼓吹有李堅,能鼙舞。
與琵通。《搜神記》琵琶作鼙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