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鼓舞(武山旋鼓舞)

鎖定
鼓舞(武山旋鼓舞),甘肅省武山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武山旋鼓舞又稱“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長期農牧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的灘歌鎮、洛門鎮百泉村、龍台鄉、山丹鄉等鄉鎮村莊,它以舞樂為載體,在祭祀中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武山旋鼓舞表演活動於春末夏初舉行,其表演有“喊山嶽”“千斤壓頂”“旋風驟起”等典型動作以及“二龍戲珠”“白馬分鬃”“太子游四門”“丹鳳朝陽”等傳統套路。表演者在舞動中旋轉是武山旋鼓舞的主要特徵,其動作剛健、節奏鏗鏘,具有廣泛的羣眾性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1] 
2008年6月7日,鼓舞(武山旋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2。 [2] 
中文名
鼓舞(武山旋鼓舞)
申報地區
甘肅省武山縣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Ⅲ-42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鼓舞(武山旋鼓舞)歷史淵源

武山旋鼓舞 武山旋鼓舞
武山旋鼓舞年代久遠,其起源在歷史上有牧羊人震狼説、祭祀説、軍事説等多種説法。 [1] 
如大多數民俗文化活動一樣,武山旋鼓舞的起源沒有明確記載,很難確定其產生的具體年代,傳承人也僅記得自己的祖輩就在這樣跳。《武山縣誌》對武山旋鼓舞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清代,西北師範大學趙逵夫先生在《汾陰扇鼓儺戲的形成時代與文化藴蓄》文中考證:扇鼓由周朝的大鼗、漢魏鼙(或作鞞)鼓而來。《樂府詩集》卷五十三《魏陳思王鼙鼓歌·序》引《古今樂錄》:“睥鞞舞,梁謂之鞞扇舞……鞞扇,器名。”“鞞扇”就是後來的扇鼓。三國期詩人曹植《鼙鼓歌》中有“樂人舞鼙鼓,百官雷林贊若驚”之言。但是根據武山旋鼓舞的表演特色和武山當地多民族雜居的歷史來看,武山旋鼓舞是古羌族人民農牧文化的一種體現,是一種以娛神、娛人為目的內容,以舞蹈、祭祀活動為表現載體的傳統民間舞蹈。 [3]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武山旋鼓舞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祭祀賽社娛樂活動,並分出北部山區旋鼓舞和南部山區旋鼓舞兩大類型。武山旋鼓舞的部分表演內容經過文藝工作者的創編、改良,發展成了適合舞台演出的劇目,多次在國家、省、市獲獎。 [1] 

鼓舞(武山旋鼓舞)舞蹈特色

鼓舞(武山旋鼓舞)儀式過程

點高山 點高山
傳統的武山旋鼓舞表演一般在端午節前的一個月便開始進行,到五月初五端午節達到高潮。端午節那天,首先要進行“迎鼓”儀式,做好的扇鼓,尤其是保存歷史較長的扇鼓,人們認為是有神力的,所以由“鼓頭”及相關的組織者去迎鼓;其次是“請幡”,即請人將提前做好的彩幡“請”至會場,之後才正式表演旋鼓舞。旋鼓舞表演一般持續一天,傍晚時,人們進行“點高山”儀式。屆時,人們會把端午節前全村人準備好的柴草壘高,觀看完旋鼓的觀眾們圍在“高山”周圍,由“鼓頭”反穿皮襖扮成羊倌的模樣,帶領鼓手燒香許願,祭奠山神,辟邪驅魅。之後由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點燃“高山”,鼓手們圍着火堆再次跳起旋鼓舞,人們可以往火堆裏投放象徵五穀豐登的“高山饃”,直到“高山”燃盡,整個活動結束。之後人們全部封鼓,羊皮鼓再不許亂敲,收藏好一直等到來年春末才能開鼓。 [3] 

鼓舞(武山旋鼓舞)表演形式

武山旋鼓舞隊組成人員為幾十至幾百人不等,其中旋鼓手動作技巧性較強,步履騰挪要求高,一般由青壯年男子充任。武山旋鼓舞以行進、旋步為基本步伐,舞者左手舉扇形的羊皮鼓,右手拿着由羊皮荊條編織的鼓槌,邊跑邊鼓、邊鼓邊舞,並在鼓頭的指揮下進行套路變換,每變換一個套路,都由領隊的“鼓頭”用鼓聲提示,不同的套路對應不同的步伐與鼓點節奏。武山旋鼓舞常用的套路有“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煙霧纏山”“十字填梅花”“八門套九星”“齊王亂點兵”“白馬分鬃”“太子游四門”“蛇蜕皮”“旋蝸牛”“旋八字”“九連環”等。 [3] 

鼓舞(武山旋鼓舞)動作特徵

武山旋鼓舞的擊鼓動作有原地擊、跑跳擊、跑步擊、吸腿擊、蹉步擊、下蹲擊、翻身擊、半蹲擊、虎跳擊、箭步擊、互擊11種,其中以跑跳擊、吸腿擊、虎跳擊為典型。跑跳擊,舞者左手持鼓於左胸前,右手握鼓錘擊鼓,左腳向前跑跳一步,右腳抬起,左腳墊跳一步後,右腳落地跑跳一步,左腳抬起連續按一拍節奏反覆;吸腿擊,左手持鼓於左胸前,鼓面朝右,右手持鼓錘從右側上方擊鼓,一拍擊鼓、二拍響鐵環,左腳合第一拍腳尖着地,腳跟提高,右腿腳尖蹦直吸腿。第二拍腳跟落地、右腿還原。第三、四拍與第二拍做相反動作;虎跳擊,左手持鼓,右手持鼓錘,落地作翻虎跳後擊鼓。 [4] 

鼓舞(武山旋鼓舞)服裝特徵

在武山地區,打旋鼓的服裝並沒有明確統一。以代溝村為例,旋鼓表演者的表演服裝共有夏冬兩套。在夏季打旋鼓的村民身穿白色的坎肩,並在腰間帶有形似古代護甲的黑色寬腰帶,並在腰帶上繡有不同的圖案,寄託不同的美好意願。有的表演者還會頭戴形似喜鵲窩的帽子,以此來辟邪。在冬季打旋鼓的表演者,身着白色絨毛虎皮花邊的外套,下身除了長褲以外還穿有虎皮圍裙,頭戴定製的長款假髮,整身服裝較為復古。 [5] 

鼓舞(武山旋鼓舞)表演道具

武山旋鼓 武山旋鼓
武山旋鼓舞表演中所使用的主要道具為旋鼓,其形似芭蕉扇,總體長度78釐米,重約4斤。其中,旋鼓的鼓面是由羊皮製成,厚度為一毫米。其製作過程是先將羊皮用水浸泡,再把浸泡過的羊皮削薄並去掉皮毛,最後用頂針將處理過的羊皮固定在扇形的鋼圈之上,並在鼓面上繪製太極八卦圖,製成了旋鼓的鼓面。
鼓槌也是武山旋鼓舞表演不可缺少的道具,武山旋鼓的鼓槌一般長度為50釐米,槌身是由鐵絲與竹子捆綁製作而成,其直徑大約是1.5釐米,同時在鼓槌上還繫有三節由毛線和鬃毛製成的裝飾物,把鼓槌共分成了四節,象徵一年的四季,鼓槌的尾端還繫有30到40釐米的綵帶。旋鼓的槌柄部分是由連接鼓面的把手和槌柄末端的兩個相接鐵環所組成。末端的兩個鐵環與鼓面被稱作大三環,在槌柄末端綴着9枚形似古幣的鐵環,俗稱“九連環”。整個旋鼓有“大三環套小九環”的製作工藝,其中的九連環寄託着先祖一統九州的意願。
此外,武山旋鼓表演者還會手持一面旗子。旗子的形狀為三角形,旗長65釐米,紅底白邊,扎有黃色布條,寓意生活紅紅火火。 [5] 

鼓舞(武山旋鼓舞)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武山旋鼓舞是一種民間藝術文化,其舞蹈道具獨特,舞姿粗獷,音樂風格古樸,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武山旋鼓舞所表現的內容包含遠古時期的一些史實,如敬奉神靈,祈求神靈保佑等,還有一些涉及古代的政治活動,如周王分封等,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6] 
傳承狀況
武山旋鼓舞表演人員日益遞減,鼓具製作匠人也越來越少,制鼓手藝有失傳之虞,旋鼓舞表演技藝也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搶救保護。 [1] 
傳承人物
代三海,男,1960年12月6日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鼓舞(武山旋鼓舞),甘肅省武山縣申報。 [1]  [7] 
武山旋鼓舞傳承人代三海 武山旋鼓舞傳承人代三海
保護措施
武山縣當地的學校將武山旋鼓舞引入校園,進行有組織、成規模地訓練。 [3] 
武山縣政府多方籌資,在代溝村修建了佔地1800多平方米的旋鼓舞傳承文化廣場和佔地380平方米的旋鼓舞傳承保護基地。 [5] 
武山縣政府每年會對旋鼓舞的傳承情況、演出次數以及招收徒弟人數等情況進行考核,並且給予傳承人一定的補貼。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武山縣文化館獲得“鼓舞(武山旋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鼓舞(武山旋鼓舞)》項目評估合格,武山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5] 

鼓舞(武山旋鼓舞)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0年7月,武山旋鼓舞在“敦煌百年、黃河風情”旅遊節表演中獲得最佳鼓樂獎;同年8月,武山旋鼓舞在甘肅省第二屆“羣星獎”比賽中獲得銀獎;同年12月,武山旋鼓舞在全國第十屆“羣星獎”廣場舞蹈比賽中獲得金獎。 [3] 
2017年,武山旋鼓舞入選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9] 
重要展演
武山旋鼓舞 武山旋鼓舞
2001年10月,武山旋鼓舞在“北京第四屆國際旅遊節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3] 
2017年,武山旋鼓舞在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鼓舞鼓樂)優秀民間藝術表演獎評獎活動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同年5月,武山縣灘歌鎮舉辦了首屆旋鼓舞民俗文化展演活動;同年7月,武山旋鼓舞在2017年《絲路記憶》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演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9-11] 
2018年武山旋鼓舞在2018“絲路歡歌 絲路歡舞”西北五省(區)羣眾文藝展演中進行了表演;同年6月23日,武山旋鼓舞在武山縣水簾洞景區祈福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中進行了表演。 [12-13] 
2019年2月15日,武山縣舉辦了第三屆旋鼓舞展演。 [14] 

鼓舞(武山旋鼓舞)文化軼事

武山旋鼓舞起源的説法比較多,常見的有牧羊人發明説、古代祭祀説、伏羲舞鼓説以及軍事起源説四種。
牧羊人發明説:在遠古時期武山一帶生活着以牧羊為主的羌族,有一牧童常年在野外牧羊,經常遭受惡狼叼羊之害。為了叱狼,保護牛羊,小牧童想到點燃火堆,用火屈彎樹枝成扇形,將羊皮蒙上後烤乾,圍着火堆用樹枝敲打,明亮的火光和震耳的鼓聲便嚇跑了惡狼。據説,這是最初旋鼓的模樣。
祭祀起源説:有學者考證認為,旋鼓舞的出現遠可推至上古,近可至夏代,源於原始部落的圖騰舞,帶有原始信仰色彩。古人稱天為旋或者玄,旋鼓即天鼓,所以武山旋鼓的鼓面上常繪有太極圖。傳説伏羲是人面蛇身,因此在旋鼓舞表演時的鼓手行走路線是模仿蛇行之“禹”步,表演中鼓手“甩莽頭”的彩色髮辮是人首蛇身扮相,擊鼓娛神,取悦神意,祈求保佑。
伏羲舞鼓説:相傳華夏人文始祖伏羲曾在灘歌一帶生活,他在一次出行中聽到了當地人們為了驅逐狼羣而精心設計的羊皮鼓的巨大聲響,一下子被那震撼人心的鏗鏘鼓點所吸引,於是他愛上了高亢粗獷的旋鼓舞,擊響了華夏第一面羊皮鼓。
軍事起源説:傳説旋鼓是在元朝時期,因漢人不滿胡人的統治而研製的一種武器。其中鼓錘為箭,鼓圈為弓,羊皮作鼓面以掩護,以旋鼓為名。也有説旋鼓是古時用來傳遞軍情信號,以防外敵的。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