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黑水國遺址

鎖定
黑水國遺址,位於張掖西北12.5公里處,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水國遺址內有漢代墓葬羣,約4平方公里。此次發掘對研究黑水國遺址歷史文化價值有重要作用。 [1] 
中文名
黑水國遺址
地理位置
張掖西北12.5公里處
南北長
15公里
東西長
10公里
遺址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葬羣
漢代
出    土
漢代銅鏡、陶器石器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甘肅省張掖市
景觀類型
人文景觀、歷史景觀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開放時間
全天

黑水國遺址歷史沿革

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遺址
相傳西漢以前匈奴移居這裏,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因當地人稱匈奴為“黑匈”,故稱為“黑水國”。按《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説,其地系漢時張掖古城。《甘州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筆繹,元為西城驛,明則稱小沙河驛,當地人呼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擾新記程》載:“隋朝韓世龍守黑水國駐此,有古壘四,去後一夕為風沙所掩”。
黑河古稱“弱水”發源於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發洪時挾帶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黑水國遺址民間傳説

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黑水國遺址很早以前是個很大的湖泊,後來逐漸乾涸,形成了一塊巨大的川地。匈奴民族移居這裏,劃疆為“小月支國”國都就建在此地,《天下郡國利病書》引《杜氏通典》説,其地系張掖郡古城。《甘肅府志》稱“其地在唐為鞏肇驛。原為西城驛”。
當地民眾稱之為“老甘州”或“黑水國”。黑水國遺址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0公里,千百年來,黑水國幾經變化,早已湮滅,只留下殘垣新壁,神秘的傳説給洲人無盡遐思。 [1] 

黑水國遺址佈局結構

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遺址位於張掖市甘州區明永鄉下崖村312國道南北兩側。因傍依黑水,故名黑水國。分南、北兩城,兩城相距2公里。北城始築於匈奴佔河西之時,漢代沿用併為張掖郡治觻得縣城。南城始築於唐代,宋、元、明沿用。
北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28米,面積5.59萬平方米。城牆黃土夯築,基寬3.8米、頂寬3米,殘高5.5米,夯層厚0.2~0.25米。南牆闢門,門寬4米。西南角有方形角墩,底邊長9米,頂邊長7.2米,殘高7米。地表散見紅、灰兩色夾砂陶片及漢磚,並有明代黑釉、豆綠釉、白釉及青花瓷片等。

黑水國遺址土坯砌築

南城平面呈近方形,東西長258米,南北寬226米,面積5.8萬平方米。城牆黃土夯築,基寬8米,頂寬6米,殘高8米,夯層厚0.16~0.2米,部分牆體為土坯砌築。東牆闢門,門外築甕城,甕城門向東。四角築有方形角墩,墩內穿插有韌木。採集有漢代銅鏡、陶器、五銖錢幣、銅兵器及明代黑釉瓷片等。地表散見漢磚、殘石磨及灰陶片等。
城址周圍分佈有大量漢、魏、晉時期的墓葬羣及小城4座,兩城間發現4處村落遺址。遺址範圍內還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遺存,採集有夾砂陶片,器形有鬲和雙耳罐等,石器有雙孔石刀和石斧,另有骨錐和泥質陶珠等。 [2] 
漢墓羣南北兩側,有古城堡故址兩座,兩座城堡造型一致,平面為方形。南城堡東西長248米,南北寬222米,東面正中開門,並加築甕城。門寬7米,牆厚4.6米,夯土厚層0.15米。城堡內建築物已蕩然無存,地表面有大量磚塊瓷片,還發現石磨等物。北城堡與南城堡相距約1公里。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20米,門開在南面,寬約4米。城垣西南角築有土台,正方形,每邊長7.5米。北城堡已被流沙埋沒。

黑水國遺址相關典故

黑水國,這個以水的名義命名的古城,雖然已經斑駁頹廢的如此經典,雖然歲月的黃沙早已掩蔽她的容顏,雖然歷史的塵埃剝奪了她的繁榮,沿着經流不息的記憶,依然能看到季節在裏面居住,河流在腳下蠕動,依然能感受到綠樹掩映的田園深處的疲憊和幸福,依然能體味到遠古的風向遠方問候廣闊的世界,依然能聽到悠遠的牧歌和征戰的號角從歷史深處抵達內心。
一個城池或小國家,也是非常脆弱的。生生滅滅,建裏了毀,毀了建。有生就有滅,原本是這樣容易。當然,有些生態災難是人無能為力的,大自然要摧毀一個城市,誰都擋不住,唐山大地震不就是嗎?但有些城市的毀壞,是人為的,是人自掘墳墓,比如,破壞了環境,缺水,污染等,都可以摧毀一個城市。因此,每次來這裏,都有一番感慨,也不免有些憂傷。
隋朝時,有個叫韓世龍的大將駐紮此城,一天黃昏,一位皓髮白鬚的老人來到古城,兩手空空,卻沿街叫賣“棗”、“梨”,呼叫過街,便杳然消失。人們大惑不解,報知韓將軍,韓世龍覺得奇怪,但很快悟出神仙指點,須要“早離”。於是當機立斷,率領軍民連夜棄城而去,果然半夜狂風大作,摧城拔屋,一夜之間,城池便被風沙掩埋。從前,有一個牧羊人在黑水國附近放羊,他的一隻牧羊犬每天一到黑水國就不知去向,牧羊人覺得非常奇怪,想弄個明白。有一天,他悄悄跟隨牧羊犬到了殘破的城垣下,只見牧羊犬鑽進了一個水洞,他也隨着鑽進去,原來洞裏像一個宮殿,每一道門裏都堆滿了金銀財寶,一直走到第九道門,也是最後一道門,見正中方桌上擺着一個金月亮,牧羊人欣喜若狂,想把金月亮帶回家,可是,當他剛一拿起,室內頓時一團漆黑,怎麼也找不到出口。他只好放下,室內又恢復了光亮。牧羊人出洞後,做夢都想取回金月亮,但一夜之間,風沙埋沒了所有一切,他再也找不到進口。此後,一位郡王要建一座新城,為保安定,便四處請高人察勘風水。一天有個雲遊和尚經過,對郡王説:我有一枚銅錢,把它扔出去,它落在哪兒,就在哪兒建城,可保金城永固。郡王心想,一枚銅錢能扔多遠,找到還不是輕而易舉。結果,和尚揚手一扔,銅錢凌空飛起,兵士拔腿就追,一直追出三、四十里,才見銅錢落在了一片葦溪之畔。溪水蕩蕩,蘆葦密佈,哪裏找得出一枚銅錢?正當人們沒主意的時候,來了一位道士,拿出一根銀針隨手一揚,插在地上,説:就在這兒了。人們連忙去挖,銀針剛好插在銅錢的孔眼裏。於是就在此建起鐘鼓樓,以此為中心,建了東西南北四大街,才有了今天的張掖城。
黑水國消失的原因,有一種説法是一場戰役毀了一個綠洲。元末明初,明朝大將馮勝率軍在河西走廊圍攻守衞黑水城的元軍,將城邊的弱水河築壩截流,導致城內水井榦涸,守軍被迫棄城突圍,官兵或戰死或嚮明軍投降。而築壩導致弱水改道北流,致使古居延海乾涸。由於當地降水量僅為37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706毫米,在如此乾旱的條件下,綠洲由於缺水而消失,沙漠蔓延,居民被迫外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