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黎陽故城遺址

鎖定
黎陽故城遺址,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河道村以東區域,面積約150萬平方米,為西漢至北宋故城。 [2-3] 
黎陽故城遺址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1000米,文化層度4~5米。黎陽城遺址是古黃河岸邊重要的城鎮遺存,也是浚縣諸多城址中歷史跨度最長、內涵最豐富的城址,並與世界文化遺產黎陽倉遺址有歷史性的有機聯繫,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2-3] 
2019年10月,黎陽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黎陽故城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河道村以東區域
所處時代
西漢至北宋
佔地面積
約 15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091-1-09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黎陽故城遺址歷史沿革

浚縣縣治所歷史沿革圖 浚縣縣治所歷史沿革圖
黎陽故城是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在西漢至北宋時的故城。最早記載見於《漢書·地理志》:黎陽縣屬魏郡。應劭注曰:“黎山(今大伾山)在其南,河(黃河)水經其東。其山上碑雲:“縣取山之名,取水之陽為名。”東漢、三國、魏晉、隋唐時均沿襲。北宋天聖元年至六年間(1023~1028年)城毀於黃河水患,移治浮丘山西。 [2]  [6-7] 
黎陽故城遺址 黎陽故城遺址
20世紀90年代,浚縣文物部門考察發現黎陽故城遺址在大伾山東北1.5公里處。
2018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勘探隊隊員對黎陽城遺址進行了勘探。 [3] 

黎陽故城遺址遺址特點

黎陽故城遺址 黎陽故城遺址
黎陽故城遺址位居大伾山和浮丘山兩座山之間,西依衞水。黎陽地襟山帶水,沃土水豐。遺址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1000米,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文化層度4~5米。 [2] 

黎陽故城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黎陽故城遺址 黎陽故城遺址
黎陽故城遺址曾有大量漢至唐宋時期的瓷器、石雕、陶瓦出土,龍山漢代繩紋磚、繩紋板瓦、瓦當為多。 [2]  [9] 
宋代泥咕咕
黎陽故城遺址中,發現宋代泥咕咕。據學者調查,1999年,河道村村民存在犁地時,發現一個高5釐米的瓷質騎馬人和一個殘缺的瓷人。騎馬人馬尾上翹,頭高昂,騎人手挽繮繩。另一瓷人殘缺上半身,高4釐米。2009年秋末,這裏又發現一圓口磚砌漢代古井,1999年發現的瓷泥咕咕,離這口漢代水井僅3米多遠,並且在同一文化層。 [8] 

黎陽故城遺址歷史文化

黎陽故城
黎陽城的佈局繼承了中國早期築城的傳統,但沒有按照完整規劃和設計營造,而是以防禦、防洪功能為重,因地制宜,依山而建。
黎陽城裏有一座閣,以此為中心,伸出東西、南北兩條中軸線,形成東、西、南、北主要街道,四條主幹道連接四個城門。西門在高地上,城門前有條護城河,是黃河的一個小支流。這裏是水路交通要道,西門外建立了碼頭,南北船隻來往息。過護城河是一條城西的“官道”,經大壓山北麓直通衞河桑村古渡,然後再西通淇奧,西北通頓丘,西南通雍榆、淇口。北門,通古牽城及黃河以北的相、鄴;東門,漢魏時期是繁華之地,出城不遠是黃河金堤,金堤上檍樹成行,檍樹也叫“萬歲樹”,又名“杻樹”。萬歲樹種植於皇家園林,是一種高貴的樹。
黃河金堤有黃河渡口叫黎陽津,與對岸的白馬津相呼應,歷代詩人、文豪在這裏留下佳作名篇。 [7] 

黎陽故城遺址研究價值

黎陽故城遺址對研究漢至宋經濟文化有重要價值。 [2] 
黎陽城遺址是古黃河岸邊重要的城鎮遺存,也是浚縣諸多城址中歷史跨度最長、內涵最豐富的城址,並與世界文化遺產黎陽倉遺址有歷史性的有機聯繫,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3] 
黎陽城遺址是研究浚縣城址變遷的重要佐證,意義重大。 [3] 

黎陽故城遺址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黎陽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黎陽故城遺址森林公園 黎陽故城遺址森林公園
2022年,浚縣黎陽故城遺址森林公園投入使用,實現科學保護與傳承利用良性發展。 [4-5] 

黎陽故城遺址旅遊信息

黎陽故城遺址地理位置

黎陽故城遺址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河道村以東區域。

黎陽故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鶴壁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黎陽故城遺址,路程約33.2千米,用時約3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