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鹽亭文星廟

鎖定
鹽亭文星廟,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安家鎮鵝溪村鵝溪畔,始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 [2] 
鹽亭文星廟依山而建,梓江的支流鵝溪從廟前自東向西流過,是一座主要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現存建築桂香殿(大殿)、清代石碑三通、石刻孔子排位一尊,以及廟前上山的垂帶踏道2段。鹽亭文星廟呈長方形佈局,面闊三間,通面闊12.3米,進深12.5米,單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殿宇採用抬梁式與抬擔式混合結構,樑柱用料粗大,前檐帶七踩斗栱7朵,殿內雀替、駝峯、梁頭、槅扇等飾雕刻,梁栿繪有彩畫。鹽亭文星廟是四川地區罕見的明代晚期建築實例,具有重要文物價值。 [2]  [4] 
2019年10月,鹽亭文星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鹽亭文星廟
地理位置
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安家鎮鵝溪村鵝溪畔
所處時代
明朝
佔地面積
約 2340 m² [2]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編    號
8-0425-3-22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鹽亭文星廟歷史沿革

鹽亭文星廟始建於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 [2] 
鹽亭文星廟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進行過重修。 [2] 
清雍正四年(1726年),在鹽亭文星廟殿內繪製了壁畫。 [3] 
清嘉慶四年(1799年),增塑了一批塑像。 [3] 
清嘉慶七年(1802年),重妝了文昌神像。 [3] 
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修文星廟。 [3] 
1949年~2000年,文星廟曾作為鄉村小學、村社用房等使用。 [3] 
2009年,鹽亭縣對桂香殿屋面進行了修繕。 [3] 
  桂香殿 桂香殿
四川省文物局先後於2015年、2016年落實專項資金,修繕廟前垂帶式踏道,復建山門、圍牆和管理用房。 [2-3] 

鹽亭文星廟建築格局

  桂香殿 桂香殿
鹽亭文星廟依山而建,梓江的支流鵝溪從廟前自東向西流過,是一座主要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現僅存建築桂香殿(大殿)、清代石碑三通、石刻孔子排位一尊,以及廟前上山的垂帶踏道2段。廟坐東北朝西南,佔地面積約2340平方米,桂香殿建於帶雕飾的石砌台上,佔地面積630平方米。 [2]  [4] 
斗拱
斗拱(4張)
鹽亭文星廟呈長方形佈局,面闊三間,通面闊12.3米,進深12.5米,單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殿宇採用抬梁式與抬擔式混合結構,樑柱用料粗大,前檐帶七踩斗栱7朵,殿內雀替、駝峯、梁頭、槅扇等飾雕刻,梁栿繪有彩畫。 [2]  [4] 

鹽亭文星廟文物遺存

壁面、題記
清代壁畫 清代壁畫
鹽亭文星廟存壁面一鋪,題為雍正四年(1726年)十一月四日畫。殿內的梁、脊、檁和枋等建築構件上遺存墨書題記25條,除祝頌之詞7條外,其餘18條則是潼川州(今三台縣)、鹽亭縣、梓潼縣、劍州(今劍閣縣)、綿州、南部縣等地官員、士子、信眾、工匠、僧道等人的題名。 [2-3] 
石碑
鹽亭文星廟內有3通石碑,據清嘉慶四年(1799年)碑記,當時的文星廟創建已經“歷百有數十年”,結合建築形制特點,文物專家們判斷,文星廟創建於明代晚期。 [3] 

鹽亭文星廟文物價值

鹽亭文星廟是在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建築文化與技術強勢輸入四川的典型實例,記錄了明清之際抬擔式建築逐漸取代抬梁式建築成為四川建築主流的歷史變遷,是四川地區罕見的明代晚期建築實例,具有重要文物價值。 [2-3] 

鹽亭文星廟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鹽亭文星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鹽亭文星廟旅遊信息

鹽亭文星廟地理位置

鹽亭文星廟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安家鎮鵝溪村鵝溪畔。

鹽亭文星廟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鹽亭文星廟,路程約41.7千米,用時約1小時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