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鶴佬語

鎖定
“鶴佬語”,即閩南語台灣話(白話字:Tâi-oân-oē),閩南話是閩南人福佬民系)的母語,習慣上專指在台灣所使用的閩南語方言,與廈門話極為接近,推估同源詞比例為99%。現主要分佈於福建閩南地區台灣省及海外華人聚居區。
中文名
鶴佬語
別    名
台灣話
河洛話
語    系
漢藏語系漢語族
使用地區
浙、閩、台、粵、新、馬
語    族
漢語族
接近的方言
廈門話
諧    音
鶴佬語學佬話福佬話

目錄

鶴佬語語言簡介

閩台地區的族譜普遍聲稱其先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但自宋代著名學者鄭樵、方大琮始,學者多有質疑、考辨。固始傳説的成因除了受帝王故里的政經特權、中原正統觀念影響外,還與地緣關係建構、聖賢崇拜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 [2]  已有學者駁斥“四姓入閩”或“八姓入閩”之説,《開元錄》説:“閩州,越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種,有五姓,謂林黃等是其裔。”《開元錄》屬於開元年間的政事彙編資料。至遲在漢末三國,閩地土著中已有張、詹、何、洪、吳、華、鄒、隨、黃、翁、唐、徐、鄭、林等姓,南朝時期又有陳、蔣姓,唐、黃、吳、林等可能來自土著音譯人名的首字。閩地華夏化進程緩慢,閩地人羣大規模編户入籍要到唐朝中後期。 [1] 
由於「台灣話」並未有統一標準名稱,本文將以常見之「台灣話」、「鶴佬話」、「河洛話」、「台灣閩南語」等名詞交互使用。(參見後述)
在現代台灣社會,大概有60%的人口能操流利的台灣話,約有80%的人口能聽解台灣話。通常,我們也將以台灣話為母語的族羣稱之為鶴佬人(Holo(Hō-ló)或 Hoklo)。不過,隨著不同族羣之間的通婚和融合,語言和族羣之間的界線並不是呈現完全的一對一的關係,有些「鶴佬人」並不會講鶴佬話,而有些非鶴佬人則能講流利的鶴佬話。例如有些平埔族由於漢化早,生活語言已與鶴佬人無異;但也有可能部分鶴佬人生活在以普通話為主的都會中,對台灣話的瞭解就比較薄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