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鵸鵌

鎖定
鵸鵌,拼音qí tú,古代鳥名,出自《山海經》中《西次三經》。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中文名
鵸鵌
創作年代
戰國至漢初
文學體裁
神話故事
作品出處
《山海經·西次三經》
拼    音
qí tú

目錄

鵸鵌拼音

qí tú

鵸鵌原文

翼望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厭,又可以御兇。

鵸鵌註釋

①厭:通“魘”,夢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驚叫。
②鵸:特異、稀罕的鳥。鵌:路邊的鳥。通“塗”。“鵸鵌”在先秦時代不是鳥名,它表述的是“鳥的生態特徵”,因之為名。

鵸鵌譯文

山中還有種鳥,外形像烏鴉,長着三個腦袋、六條尾巴,經常發出像人笑聲一般的聲音,叫做鵸鵌,吃了它的肉,人就不會做噩夢,還可以闢除兇邪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