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鴇形目

鎖定
鴇形目(學名:Otidiformes):脊索動物門、鳥綱的一目動物。最大者高度超過1米,體重達10千克。身體粗壯,向後漸細。頭平扁,頸長,頸椎16-18節。雄鳥的頸有特殊的皮下膨脹組織。嘴粗壯,端部側扁,基部寬,嘴峯有脊並略下彎,嘴長常短於頭長;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時,嘴和身體均呈水平狀,而頸垂直向上。翅長而寬,飛行有力而持久,僅在降落時滑翔。初級飛羽10枚,次級飛羽16-24枚。尾寬,短至中等長,尾端呈方形或稍圓,尾羽18-20枚。無尾脂腺。腿長而粗壯,脛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網狀鱗,足僅有前3趾,後趾消失,趾基聯合處寬,形成圓厚的足墊,爪鈍而平扁。
棲息於熱帶開闊草地或有灌木覆蓋的平原上,通常海拔低於2000米。喜歡温暖乾燥開闊草原和草地、農田、灌木叢等,能適應無水環境。沙漠物種通常是獨居的,但其他物種則可能遷徙相對羣居。其他鳥類一樣,冬季的鳥羣更大。適應了乾燥的環境,如果缺水,植物食材會給它們補充一些水份。雜食性。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捕食各種節肢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蛙、雛鳥、鼠類等,也吃昆蟲。分佈於非洲、南歐、亞洲、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6] 
中文名
鴇形目
拉丁學名
Otidiform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鴇形目
1科 [1] 
12屬 [1] 
26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Wagler, 1830
保護級別
極危(CR)3種;瀕危(EN)1種;易危(VU)4種;近危(NT)7種;無危(LC)12種 IUCN標準 [2] 

鴇形目物種學史

鴇形目
鴇形目(5張)
鴇形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歸類在鶴形目(Gruiformes) 的鳥類家族中,2008年按照其特性順序分離到自己單獨的“鴇形目”中。該目僅有鴇科 (Otididae Rafinesque, 1815)一個科。屬於舊大陸的鳥類家族。 [3] 

鴇形目形態特徵

鴇形目的動物有粗壯和逐漸變細的身體,這取決於姿勢。腿又長又結實,但腳缺少其他物種用來抓棲木的後腳趾。鴇從不棲於樹枝上,在地面上度過一生(除非在飛行中)。鴇有相當長的腿,適合奔跑。 它們只有三個腳趾,沒有後腳趾(拇趾)。身體緊湊,呈相當水平的姿勢,頸部直立,在腿的前方,就像其他高大的奔跑鳥類一樣。腿和腳呈暗黃色,喙呈角色,眼睛從深棕色或棕色到黃色不等。一些物種,例如非洲鴇屬的成員,有更亮的裸露部分。 [4] 
鴇形目動物每年換羽1次,飛羽從內向外依次更換,有些種類的飾羽在非繁殖季節有第2次換羽。雛鳥為早成鳥,絨羽為淡皮黃至白色,有複雜的褐色條紋或斑點。 [4] 

鴇形目棲息環境

鴇類僅生活在舊大陸開闊或有灌木覆蓋的平原上。主要出現在熱帶草地開闊平原,在季節性乾旱地區通常海拔低於2000米。其他類型的棲息地也有,例如近沙漠和鹽草原,還有茂密的叢林和多荊棘的地區。在温暖地區的種類為留鳥,但常追隨降雨而局部遷移或季節性遊蕩。俄羅斯和歐洲繁殖的種羣,嚴冬時有規律的進行遷徙,遷徙和越冬時都集羣。喜歡温暖乾燥開闊草原和草地、農田、灌木叢等,能適應無水環境,但降雨常決定其繁殖的時間和場所。 [4] 

鴇形目生活習性

鴇在清晨和傍晚活動,中午安靜地休息。鴇在夜間棲息並移動到一個可以看到周圍環境的地方。鴇的羽毛保養是一項重要的活動,包括洗塵,然後用喙打扮自己。羽毛很鬆,説明其生活環境氣候炎熱。通過產生粉狀絨毛以補償尾脂腺喪失的功能,即在理羽時將粉塗到羽毛上使之不沾水。休息時腹部着地,從不在水中洗澡,但常撥土沙浴。 [4] 
為了覓食,鴇慢慢地走着,嘴朝下,尋找獵物。然後,它們會在植物或動物上短啄。較大的昆蟲,如蚱蜢,在被吞食之前會經過短暫的喙處理。它們有時會奔跑,追逐並捕捉移動的獵物,或跳躍以捕捉昆蟲或從植被中獲取漿果。這些鳥很好地適應了乾燥的環境,如果缺水,植物食材會給它們補充一些水份。 [4] 
鴇是雜食性鳥類,知道如何利用食物來源。 短、直、粗壯的喙是適用於所有類型進食行為的有力工具。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它們可以在大草原上采綠芽、花頭和新鮮的葉子,還會挖根和球莖,季節性地以水果和漿果為食。也吃昆蟲,包括蝗蟲、蟋蟀和甲蟲等,捕食各種節肢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如蜥蜴、蛙、雛鳥、鼠類等。 [4] 

鴇形目分佈範圍

分佈於非洲、南歐、亞洲、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部分地區。 [4] 
鴇形目分佈圖 鴇形目分佈圖 [5]

鴇形目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2021年 ver3.1:
極危(CR)3種;瀕危(EN)1種;易危(VU)4種;近危(NT)7種;無危(LC)11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