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鳴水橋

鎖定
鳴水橋,位於中國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閣山鎮,閤皂山八景之一 [2] 
鳴水橋始建於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 [5]  ;於宋開禧年間建亭 [7]  ;於清初被焚燬;於1934年重修;於1958年因修公路上山拆除;於1979年冬季至1980年春季對鳴水橋按原貌進行整修 [4] 
鳴水橋長7.3米,寬6.8米,由17道拱券組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鳴水橋
外文名
Mingshui bright
始建時間
1111年
投用時間
1980年
所屬地區
中國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
類    型
石拱橋
長    度
7.3 m
寬    度
6.8 m

鳴水橋建設歷程

鳴水橋
鳴水橋(3張)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鳴水橋建成 [5]  。據《閤卓山·八景記》載:“閤水源出九龍,依勢西流,至凌雲峯口,衝崖直瀉,咆哮如雷。水上橫卧一石拱橋,系宋政和間所建,曰‘鳴水橋’。橋上有亭翼然,木石相構,清靜雅緻,狀如齋室,曰‘鳴水台’,為宋代開禧孫方丈所建 [2]  。”
宋開禧年間,鳴水橋建亭 [7] 
清初,鳴水亭被焚燬。
1934年,閤皂山住持歐陽明性重建一亭。
1958年,因修公路上山拆除。
1979年冬季至1980年春季,清江縣人民政府於對鳴水橋按原貌進行整修,並採取了遷公路保護古橋的措施 [4] 

鳴水橋橋樑位置

鳴水橋位於中國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市區東南34千米處的閣山鎮閤皂山凌雲峯峽山口懸崖之上 [5]  ,京九鐵路、105國道可達 [8] 

鳴水橋建築設計

鳴水橋建築結構

鳴水橋鑿崖為基,以長條石砌橋座,石砌單拱,橋身橫砌長條方石,拱上再覆蓋兩塊條石,橋面用方石成對角菱形鋪砌,橋孔內側鐫刻楷書銘文,橋上兩側設石欄杆,望柱雕刻蓮花瓣頭,欄額、華板、地袱均為素面 [1]  [5] 

鳴水橋設計參數

鳴水橋橋高2.5米,長7.3米,寬6.8米,內空寬2.6米 [6]  ,縱向並列砌17道拱券,每道拱圈又由七塊長60、寬45、厚50釐米、重約六百餘斤的拱石砌成弧形橋拱,置於高94公分的橋台之上 [2]  ,聯為單甕 [5] 
鳴水橋 鳴水橋

鳴水橋文化特色

  • 橋名由來
鳴水橋因橋畔景物秀美,且聞飛瀑之聲,故橋名“鳴水 [2]  ”。
  • 詩歌
後人曾書寫“鳴揚萬壑,水擊千崖”對聯以壯鳴水橋勢,再作“水流激石如飛雪,樹影連山欲化雲”對聯以寫其景。元代臨川人何中有詩云:“兩山扼峽,幾丈落寒水,蜀灘春潮壯,吳江起夜潮 [9]  。”另有元代詩人作:“茲幸有亭台,綠蔭極清美,靠靠林生香,鬱郁山光委 [2]  。”
  • 文人遊歷
歷代名人朱熹文天祥何中吳澄解縉等先後到鳴水橋遊覽題詠 [13] 
  • 題字
鳴水橋洞壁兩側刻有楷書大字:東側有“大宋政和元年辛卯歲閤皂山道眾化緣信”,西側有“人財物建此石橋至四年冬至日畢工謹題 [6]  ”。橋旁立一磚砌石碑,刻“鳴水橋"三字,相傳為文天祥應本山道德宮孔道士之請所書 [9] 
  • 文物保護
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鳴水橋和一天門”為第一批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 
1987年,鳴水橋被重新公佈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13] 
2006年,鳴水橋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07年,樟樹市人民政府為鳴水橋註冊商標 [12] 
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文,函告江西省文化廳,《鳴水橋保護規劃》通過國家文物局專家評審 [11] 
橋底刻字 橋底刻字

鳴水橋建設成果

  • 技術創新
鳴水橋採用的是類似趙州橋的“縱向並列砌圈法”,在拱圈之間安放“腰鐵”的技法,使十七道拱圈連成一個堅整體。為了提高拱圈抗壓程度,拱石之間接觸面均諧有細密斜紋,拱石間用白灰御築,以加強相互之間的結合 [2] 

鳴水橋價值意義

鳴水橋在構造上保存了宋代建築的特徵,是研究宋代石構建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5]  (《文化遺產在江西普及讀本》評)
它(鳴水橋)不僅是宋代名勝古蹟,也是古代建築的寶貴遺產 [10] (《中國旅遊文化大辭典》 評)
鳴水橋建築規模雖不算大,但依山築橋,甚為得體;橋身精工細琢,結構嚴謹;橋上亭台雅緻,橋亭合一;四周景色,更有其獨特之處 [2]  (《江西曆史文物》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