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鎖定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鳳棲原上,是西漢宣帝“御賜塋地”並“將作穿復土,起冢祠堂”營建的張安世大型墓園為中心的多代大型家族墓地。 [2]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發掘出要素齊全的墓地墓園形制和3000多件文物,顯現出較高的歷史學、考古學價值,出土了許多關於M8棺槨形制、關於從葬兵馬俑屬性和內涵的重要遺蹟遺物,出土金器、青銅器、鐵器、原始瓷器、陶器、玉器等重要器物600多件以及許多珍貴的考古遺蹟等。 [2] 
2013年5月3日,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地理位置
陝西省西安市南郊鳳棲原上
所處時代
西漢
佔地面積
約 4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666-2-15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歷史沿革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3張)
2008年8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航天管委會基本建設中,發現該家族墓地,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對其進行了勘探發掘。 [7] 
2010年3月,清理了M25(夫人墓)的耳室。
2010年5月,為進一步瞭解墓園道路和排水系統,做了重點區域的鑽探和發掘,發現位於墓園北部,呈東西方向有一條重要道路。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墓地格局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墓園佈局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規模大,規格高,主從分明,序列整齊,時代自西漢中晚期延續至王莽時期,面積約4萬平方米。墓地核心區域是一平面略呈方形的墓園,東西長約195米,南北寬約159米,由甲字形大型墓M8及其從葬坑K1~K6、中型墓M25、高規格祠堂建築(基址)以及4條兆溝構成。墓園周圍祔葬十數座中、小型墓,與墓園一起構成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M8位於墓園的中心,長65米,寬24.5米,深15米,北向,斜坡墓道。墓內前後分置磚槨木槨兩重結構的槨室2座和土壙木槨結構的耳室3座。墓室開挖和回填規劃細密,其東、南、西三個壁面均留有整齊劃一的“之”字狀台階。墓室建築、回填過程也留有重要的跡象,表明葬埋時有複雜的禮儀活動。
M8東西兩側置從葬坑6座。從葬坑均為南北向長條形,寬4~5.5米、深約5米,長6~38米,北端設階梯式通道。已發掘的K3、K4、K5、K6中清理出着衣式彩繪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小型車馬和一些青銅器物。
位於M8東側偏南的M25很可能是M8墓主的夫人墓葬。墓呈甲字形,北向,磚券墓室,斜坡墓道,出土有玉衣殘片、陶器、車馬具等。
M8正東約80米處有祠堂建築,編為一號建築基址。一號建築基址主體部分是面三進五的方形堂室,邊長19米,已經清理出較為完整的台基、柱礎、門道、迴廊、踏步、散水等建築遺蹟。祠堂建築後期還經擴建,擴建部分遺蹟雖然零星破碎,但地層關係仍清晰可尋。
墓園四圍有兆溝,兆溝深度均為2~3米,長寬則各不相同。南兆溝長70米,寬達20米,北兆溝亦長70餘米。東西兆溝則分別長20米許。
墓園外側祔葬後世墓葬,東側有祔葬墓9座,呈南北一字形排列;西側有祔葬墓1座;北側有祔葬墓2座。祔葬墓均朝向主墓,即東側的墓道西向,西側的墓道東向,北側的墓道南向。現已發掘祔葬墓10座,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錢幣器物,該墓地從西漢中期一直延續到王莽新朝,且佈局完整。 [7]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從葬坑

M8兩側6座從葬坑有特殊的文物內涵,也為判斷墓主提供了重要標尺。已發掘清理和部分發掘清理的有5號從葬坑、6號從葬坑、3號從葬坑、4號從葬坑,已經取得了可觀收穫。
從葬坑皆挖築,比較規整,底部皆設木槨,木槨內尚有彩飾痕跡。槨底放置隨葬品,主要是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及與軍旅題材有關的各種金屬兵器、其他用器等。
從葬坑K5已基本發掘清理結束。K5位於M8西南處,原始地面已遭破壞,開口於耕土下,打破黑壚土和馬蘭黃土。其平面略呈“凸”字形,總長約12.8米,坑長8米,寬5.2~5.35米,深4.9米,北邊有台階式通道。坑底部設置楔卯結構的木槨室,長5.34米,寬2.3米,高約1.4米,由墊木、地板、立柱、側木、棚木、封門等構成。坑的北端置封門兩道,封門之外(北)即是台階式通道,通道長4.8米。 [7]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祔葬墓

鳳棲原墓地祔葬墓以墓園東邊9座脈絡最為清晰,已發掘了7座。其中M3為積沙墓,M4為積沙積石積炭墓,M5為磚室墓,M6、M7則為洞室墓。各座墓皆嚴重被盜,所幸墓葬形制還都完整,耳室都有重要器物出土。
M4處於墓園東側約20米處,墓室居東,斜坡墓道朝西,總長約36米。該墓葬為積沙積石積炭墓,呈甲字形土壙狀,墓道、墓室壁面均留台階,共三層,以防壁面塌垮。墓室與墓道交接處有木結構封門,將墓葬分成墓室和帶有耳室的墓道兩個單元,各室內共出土隨葬品172件(套)。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開口南北寬12,東西長16米,深12.7米。棺置(朽化唯留痕跡)於木槨中部,木槨之外又有磚槨,木槨之外六面均堆積木炭。磚槨之外六面均填有沙、石。沙、石逐層設置,共厚約6.3米。砂、石堆積將磚砌槨室包圍在中間,以能夠最大可能的防盜。沙石堆積達440餘立方米。但槨室依舊屢屢被盜,餘留陶器殘片、五珠錢幣、玉器殘片、棺釘等物。
墓道南、北壁在靠近墓室的位置各設有土洞狀耳室一座,室內為木箱結構,置隨葬器物,均為土坯封門。北耳室,放置有陶罐、釉陶罐、原始瓷罐、陶壺、車、馬、傘等。其中陶器36件。南耳室,放置有木箱、鐵釜、陶缽以及百數件鐵質隨葬明器構。
該墓葬是西漢中晚期典型的積沙積石積炭墓,在該家族墓地中較為重要,為研究該時期大、中型墓葬結構的發展變化,以及深入研究該家族財勢消長,提供了典型而又重要的資料。
M9位於墓園西側約20米處,墓室居西,墓道朝東,總長約22.4米。該墓為長方形斜坡道磚券墓,墓室拱頂,分為前後室,前室北側有壁龕,磚封門。被盜。墓道平面近長方形,長18,寬0.88米,坡度25°。墓道內填五花土,較為密實,但不見夯打痕跡。墓室位於墓道西端,底部距地表約10.10米。前室長1.94米,寬0.96米,高1.40米,出土釉陶壺1件,漆器殘件、泡釘等。龕室附於前室北壁,地面高於前室地面,有釉陶壺1件,陶罐、鐵釜各1件,以及漆器殘件。後室長2.36米,寬0.96米,地面高於前室地面,為放置棺處,散見一些人骨和棺釘,漆器殘留小銅件,棺痕跡象不明確,以人骨遺留跡象推測為單人葬。
因盜擾嚴重,木棺的位置尺寸不詳,葬式葬法、墓主身份均不明。但墓葬形制、餘留陶器的特徵等材料分析,該墓時代屬於西漢晚期,不晚於王莽新朝。 [7]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文物遺存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2張)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已出土各種器物1800多件,有金器、鎏金銀錯金銀器、青銅器、鐵器、原始瓷器、陶器以及漆、木、革、衣等有機物類雜器飾物留下的許多遺蹟。
M8前槨室出土的兩輛原大彩繪車輛,出土了較多鎏、錯金銀的銅車馬器,同時清理出了漂亮的彩漆車輪和傘蓋等遺蹟;M8耳室還清理出20多枚“衞將長史”封泥,出土許多原始瓷、彩繪陶或釉陶的壺、罐等,其中有些釉陶壺、罐上還飾有彩繪。
從葬坑已出土陶甲士俑700多件,甲士俑所佩刀、劍、戟、戈、矛、鏃、弩機等鐵兵器1000多件,青銅滴漏、青銅鐘、青銅鉞、銅印章和成套銅量器、衡器等40多件。許多器物與跡象有明顯的配套或組合關係。
祠堂建築基址出土了大量建築材料,有方磚、條磚、空心磚、筒瓦、板瓦、瓦當等,還出土有“長樂未央”文字瓦當和回紋磚。
祔葬墓也出土了數量較多、類型豐富的陶器、瓷器、釉陶器以及玉器、錢幣、車馬器、鐵質炊器等隨葬品數百件。還清理出了一些皮質甲片和一些漆器殘片。一些陶器還有殘留物可供檢測,以確定其用途和意義。 [7]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歷史文化

  • 墓主張安世
張安世,富有才華,漢武帝擢其為尚書令,遷光祿大夫。昭帝時,拜右將軍,因輔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後,他與大將軍霍光謀立宣帝有功,拜為大司馬。
西漢元康四年(前62年)春,張安世因身體不適向宣帝上書辭歸侯爵,請求回家養老。宣帝不準。此年秋,張安世在任上病故。 [5]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文物價值

鳳棲原漢墓羣應該是一處以M8所在的墓園為核心的家族墓地,從時空延續角度講,它也是在早期張安世墓園的基礎上,逐代向周邊延續擴大的家族墓地,由墓園到家族墓地的變化特徵明顯。祔葬墓時代越早,規模越大,時代漸晚,規模漸小,時代最晚,規模最小,時代從公元前62年開始直到王莽新朝,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張安世家族消長變化的標尺,看作此一時期社會政治文化變化的特殊標記。完整的“列候”級別的西漢墓園及墓地的發現極為罕見,有着明晰的時代脈絡和墓主確定者更是難能可貴,應有較高的歷史學、考古學價值。
西漢家族墓地墓園佈局設置如祠堂、兆溝、從葬、陪葬等等,都有其值得注意的特點,尤其是其中的“御賜”因素等,這些都極大豐富了漢代社會喪葬禮儀制度研究資料,對於認識其他漢代高等級墓葬的葬制也有着重要的參考意義。這次發掘中發現許多有獨特認識價值的考古蹟象和重要文物,大量陶甲士俑、木甲士俑和高級車馬資料的出土,都刷新了相應領域的考古認識,眾多種類的隨葬器物,不僅等級高,而且由於墓葬年代清楚,器物演變的軌跡和序列清楚,從而成為考古學研究中重要參考資料甚至時代標尺。 [7] 
張安世墓園應該是“御賜”尤其是“將作”營建的建築,考古過程中揭示出系統完備和築造精細的墓園,正是這種可以視作“皇家工程”墓園的物證和寫照。該墓園不僅有大墓、從葬坑、夫人墓、祠堂等核心內容,而且還有兆溝、道路和排水等完備的輔助系統,在王侯級別墓園的考古發現中,這是極少見的。
張安世墓的營建則是體現“將作”工程設計嚴謹、作業精到、技術高超的代表作。大墓建造中的許多細節,特別是與建築工序、技術等有關的繩索、木楔痕跡的發現,都為該類墓葬建築的綜合研究提供了絕好標本。墓室出土的珍貴隨葬品,為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也為禮制研究和相關器物研究提供了確切的材料。
從葬坑軍旅內容非常豐富,儼然漢代軍隊編列的寫實。各從葬坑似為獨立建制單位,具有完備的指揮系統,幾乎都有與指揮系統有關的青銅鐘、鉞和其它配置,有不同等級的軍吏和相應印章,有持兵佩甲裝備齊全的甲士俑,有與軍旅行動有關的武備等等,如此豐富準確直觀的軍事史資料是罕見的,相信會帶來軍事史研究的突破。 [6]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榮譽稱號

2011年,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榮獲“2009—2010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二等獎。 [3] 
2011年6月10日,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入選“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4]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鳳棲原上。 [2] 
  • 交通信息
乘坐西安地鐵2號線至航天城站下車,步行2.1千米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