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凰山鐵礦遺址

鎖定
鳳凰山鐵礦遺址,位於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湖澤鎮鬧洲村鐵坑自然村,屬唐至明清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是具有千餘年曆史的古鍊鐵場遺址。 [2]  [5] 
鳳凰山鐵礦遺址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文化堆積層厚1.5~4米。發現唐代到明代的冶鐵爐、鑄模、礦石、冶鐵爐、鐵礦渣堆積等遺蹟,還採集到鐵渣、鐵硫、鐵礦砂、鐵粉、鐵刀以及生活用具陶瓷殘片、建築材料斷磚碎瓦等。大部分遺址點保存完好,原料採集、燃料選用、鐵水冶煉、成品提取整個工藝技術過程,可以完整反映古代冶鐵的全部工序,是中國冶鐵歷史發展的見證。鳳凰山鐵礦遺址還是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冶鐵章節資料的來源,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具有較重要的科學價值。 [2]  [5] 
2013年5月,鳳凰山鐵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鳳凰山鐵礦遺址
地理位置
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湖澤鎮鬧洲村鐵坑自然村
所處時代
唐至明
佔地面積
約 15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15-1-215

鳳凰山鐵礦遺址歷史沿革

鳳凰山地區的採礦、冶鐵歷史早在唐朝晚期就已開始;宋代採礦、鍊鐵業發達,官府曾在此設置“貴山鐵務”作為管理鐵業的官方機構;明代達到鼎盛,出產的鐵佔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2]  [4] 
20世紀80年代,發現了鳳凰山鐵礦遺址。 [2]  [5] 
1990年底、1991年秋,新餘市博物館會同分宜縣博物館,兩次對分宜縣湖澤鎮內的古礦冶遺址進行調查,其中包括鳳凰山鐵礦遺址。 [5] 

鳳凰山鐵礦遺址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鳳凰山鐵礦遺址 鳳凰山鐵礦遺址
鳳凰山鐵礦遺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高山起伏,峯巒重疊。一條東西向山溝將貴山與鳳凰山分開,兩山同是花崗岩石體,其原生礦為硫鐵礦,因分化、淋濾、蝕變等地質作用,形成了貴山、鳳凰山的褐鐵礦牀,便於開採。 [4]  [5] 
主要遺蹟
鳳凰山鐵礦遺址冶鐵爐、鑄模遺蹟照 鳳凰山鐵礦遺址冶鐵爐、鑄模遺蹟照
鳳凰山鐵礦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1.5米~4米,主要遺蹟有鐵礦爐、鑄模、鐵礦渣堆積等。因村民採掘褐鐵礦粉而暴露的古代冶鐵爐、鑄模共數十座。其中有一座冶鐵爐、四座鑄模保存較好,為了解其基本結構,考古工作者曾對其中的一座冶鐵爐和茶山裏的兩座鑄模進行了清理。 [2]  [5] 
1號冶鐵爐,上層遭破壞,現存口呈不規則圓形,底呈圓形。東西徑180釐米、南北徑110釐米、殘高82釐米、底徑150釐米。冶鐵爐是利用山形並用乳黃色的黏性耐火泥夾砂粒與稻草摻和攪拌夯築而成,爐內壁面塗抹層已被剝脱,周壁被鐵水烤成厚12~16釐米不等的紅色燒結層。冶鐵爐內出土有木炭、鐵渣、鐵硫、鐵礦砂、粉等。 [5] 
鳳凰山鐵礦遺址出土鐵渣 鳳凰山鐵礦遺址出土鐵渣
在1號冶鐵爐西面有兩座並列建造的鑄模(編號為I、II),I號鑄模距1號冶鐵爐330釐米,距II號鑄模85釐米。其口沿呈不規則橢圓形,南北徑39釐米、東西徑32釐米,在距鑄模口沿深50釐米處的東壁上,安置有一進鐵水的圓孔。II號鑄模口呈橢圓形、南北徑39釐米、東西徑29釐米。兩鑄模內充填着鐵渣、鐵礦粉等,均與1號冶鐵爐呈東西向建造,應是1號冶鐵爐的附屬裝置。因未清理,其鑄模詳細結構不明。 [5] 
III鑄模殘破較多,口呈不規則橢圓形,南北徑46釐米、東西徑41釐米、深113釐米。在距鑄模口沿85米處的北壁,安置有一進鐵水的圓孔,孔徑5釐米。圓孔嘴的上壁有一層凝結的生鐵層。鑄模是豎直挖掘,其底部南面有一拱形口與豎穴鑄模相通,整體結構剖面呈“L”形。出鐵口寬64釐米、高72釐米、進深146釐米。IV號鑄模保存較好與III號鑄模並列建造,間距為60釐米。鑄模口呈橢圓形,南北徑41釐米、東西32釐米、深119釐米。在距鑄模口沿80釐米深處有一進鐵水的圓孔,孔徑6釐米,孔嘴上部粘有一生鐵層,其結構、形制與III號鑄模相同。兩鑄模均用乳黃的黏性耐火泥夾砂粒與稻草摻和攪拌夯築而成,鑄模豎穴的東西北三壁夯築層厚22~25釐米,南壁與拱形出鐵口的拱頂則全為築層,殘厚100~119釐米。鑄模和拱形出鐵口內壁面均用細膩的耐火泥塗抹一層,壁面較平滑,由於鐵水高温灼烤,壁呈黑色,大部分壁面粘有顆粒狀生鐵,顏色呈黑色微泛藍。周壁外有圈厚12~16釐米不等紅色灼烤層。從鑄模與出鐵口出土有鐵礦粉、殘爐壁、鐵硫、鐵渣、木炭等。III號鑄模的拱形出鐵口底部墊有一層1.5釐米厚的河沙,IV號鑄模拱形出鐵口底部先用白色陶瓦平鋪,然後在上面墊2釐米厚的河沙。其功用可能是鐵水進入鑄模出鐵口凝固後,使鐵不粘在出鐵口的底部,以便於取出生鐵塊。 [5] 

鳳凰山鐵礦遺址文物遺存

鳳凰山鐵礦遺址出土銘文磚 鳳凰山鐵礦遺址出土銘文磚
鳳凰山鐵礦遺址中採集到的遺物有鐵硫、鐵渣、生鐵塊、生鐵鑄件、木炭、鐵刀、鐵矛、鐵幣、碾輪、銘文磚、錢幣和當時工人使用的青瓷執壺、青瓷碗、醬褐釉雙系壺、黑釉執壺、青瓷盞、白釉折唇碗、乳白釉盞、乳白釉卷唇碗、乳白釉高圈足碗、影青瓷盞、乳白釉折唇碗、影青瓷卧足碟、影青瓷碗等殘片。 [2]  [5] 

鳳凰山鐵礦遺址歷史文化

新餘縣鐵礦開採歷史
鳳凰山鐵礦遺址古代冶煉過程 鳳凰山鐵礦遺址古代冶煉過程
《天工開物》的著書地新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鋼鐵工業重鎮。鐵坑鐵礦自唐代開採以來,一直沿用。明代全國設13個冶鐵所,新餘就有2個,中國當時鋼鐵產量五分之一產自新餘。鳳凰山鐵礦是明代13大礦冶場所之一,是新餘千年冶鐵文化的歷史印記,展示了古代新餘比較先進的採礦和冶鐵技術。活塞式木風箱鍊鐵爐,結構輕巧、靈便,在世界冶鐵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天工開物》書中取材新餘冶鐵實景的“生熟鍊鐵爐”將鍊鐵爐與炒鐵塘串聯並直接將生鐵炒成熟鐵,再合成鋼,這種經過改進的灌鋼生產技術,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3] 

鳳凰山鐵礦遺址研究價值

鳳凰山鐵礦遺址大部分遺址點保存完好,原料採集、燃料選用、鐵水冶煉、成品提取整個工藝技術過程,可以完整反映古代冶鐵的全部工序,是中國冶鐵歷史發展的見證。鳳凰山鐵礦遺址還是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冶鐵章節資料的來源,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具有較重要的科學價值。 [2] 

鳳凰山鐵礦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鳳凰山鐵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鳳凰山鐵礦遺址旅遊信息

鳳凰山鐵礦遺址地理位置

鳳凰山鐵礦遺址位於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湖澤鎮鬧洲村鐵坑自然村。

鳳凰山鐵礦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西省新餘市分宜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鳳凰山鐵礦遺址,路程約12.5千米,用時約26分鐘。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3-06-01]
  • 2.    孫剛.文化遺產在江西普及讀本[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80.
  • 3.    宋應星.天工開物[M]: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2.
  • 4.    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463.
  • 5.    彭振聲,李小平.江西新餘市分宜縣古礦冶遺址調查簡報[J].南方文物,199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