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凰古城樓

鎖定
鳳凰古城樓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沱江鎮東正街。現有城樓及石砌城牆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後。 [2] 
鳳凰古城牆高達10米,周長2.6千米,古城牆集防禦功能、文化功能於一身,體現了明清時期中國南方城池典型特點,承載厚重的歷史文明,是鳳凰古城重要的載體。 [3] 
2006年5月31日,鳳凰古城樓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中文名
鳳凰古城樓
地理位置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沱江鎮東正街
所處時代
清代 [1] 
保護級別
湖南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批覆單位
湖南省人民政府 [2] 
批覆文號
湘政發[2006]17號 [2] 
類 別
古建築 [2] 

鳳凰古城樓歷史沿革

唐永隆年間,以沱江鎮為“五峒”中心,修土圍城堡,開建衙門。
宋神宗時期,在此設立經制五寨。
元明時期,建置五寨長官司。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移派麻陽鎮筸參將進駐五寨,始建磚城。
清順治三年(1646年),鎮筸參將升為副將。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沅州鎮由芷江移防五寨,改稱鎮筸鎮。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置鳳凰營於鎮筸,辰沅永靖兵備道移駐鎮城,成為當時清朝89兵備道之一。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鳳凰營為鳳凰直隸廳,該磚城為石城。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以“城堡一旦落入敵手,反攻不易,且不利於空襲疏散”為由,下令將所有城牆拆除。而鳳凰東、北二門卻因防洪需要,僅拆除了城垛碉樓,其它城門全部被拆除。 [5] 

鳳凰古城樓建築格局

鳳凰古城城牆周長2千米有餘,並開設四大門,東門“升恆門”,南門“靜瀾門”,西門“卓城門”,北門“壁輝門”。各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東門城樓、北門城樓前臨沱江,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 [3] 

鳳凰古城樓主要建築

鳳凰古城樓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位於位於鳳凰古城東面,緊靠沱江,原名“升恆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岩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 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 城牆修築全部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鑽,規格一致,城牆厚0.8米,下部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成,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改為石灰、鵝卵石、黃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約0.33米,上面鋪以紅砂塊石。城樓高11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檐,飛檐翹角,精美壯觀。 [4] 

鳳凰古城樓北門城樓

北門城樓位於鳳凰古城北面,緊靠沱江,原名“壁輝門”。北門城樓採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做工考究,精鑽細琢。城門呈一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築,重檐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四個,能控制防禦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範圍。 [6] 

鳳凰古城樓西門城樓

西門城樓位於鳳凰古城西面,原名“卓城門”,毀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現已復建。

鳳凰古城樓城牆

古城始建於明朝,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鳳凰,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清朝先後在這裏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一直保存至今。 [6] 

鳳凰古城樓價值意義

鳳凰古城牆高達10米,周長2.6千米,城門、城樓、烽火台、箭樓、城井等古建築羣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3] 

鳳凰古城樓保護措施

2006年5月31日,鳳凰古城樓(東、北門城樓及城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 
2011年11月,鳳凰古城樓(東、北門城樓及城牆)以“鳳凰區域性防禦體系”的組成之一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8] 

鳳凰古城樓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鳳凰古城樓(東、北門城樓及城牆)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沱江鎮東正街。
  • 交通信息
高速:吉鳳高速、鳳大高速經過鳳凰古城附近,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52千米,懷化市92千米;距銅仁鳳凰機場27千米,懷化芷江機場57千米,張家界荷花機場280千米。
高鐵:鳳凰古城站,抵達後需再換乘汽車到達鳳凰古城。
飛機:銅仁鳳凰機場、芷江機場、張家界荷花機場,抵達後需換乘汽車到達鳳凰古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