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鱝科、鱝屬魚類)

鎖定
鱝(學名:Myliobatis aquila)是鱝科、鱝屬魚類。最大盤寬為183釐米,最大重量為14.5千克。圓盤寬度比長寬得多,並且有廣角的角。頭部略短,有一個明顯的圓形鼻子。嘴位於頭部的下側。上顎的中排牙齒比其他牙齒長得多。背鰭起源於骨盆鰭尖的後面。胸鰭射線在眼睛下面繼續向前,在鼻子下面形成一個近側葉。在普通的鷹射線中,葉短而鈍。尾部與圓盤不同,比圓盤長2-2.5倍。它很細,鞭狀,尾巴頂部靠近身體的地方有一根或很少兩根刺。尾鰭不存在。背面是暗青銅色或帶橄欖色到紫色陰影的黑色,而腹表面是白色,邊緣帶褐色。尾巴是黑色的。身體的背部和腹側皮膚都很光滑,但是大的成鱝可能會在身體中部和尾部底部有些刺。雄性在每側都有一個突出的圓錐形眶上結節。
鱝是一種生活在1-300米深處的半遠洋物種,通常生活在熱帶到暖温帶水域,沿海岸線分佈在淺水瀉湖、海灣和河口。經常成羣結隊地在靠近軟底棲息地的地方游泳。它也偶爾出現在近海的海洋中。要以底棲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它們用胸鰭尖和近側葉將它們從沉積物中取出。分佈於東大西洋,從馬德拉羣島,摩洛哥和加那利羣島向北,到愛爾蘭的西海岸和不列顛羣島,包括西南的北海。在整個地中海中也有分佈,但是在黑海中卻沒有分佈。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Myliobatis aquil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燕魟目
鱝科
鱝屬
亞    種
[1] 
分佈區域
熱帶和亞熱帶海洋
外文名
eagle rays、Common Bull Ray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讀    音
fèn
保護級別
(IUCN 2005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2] 

形態特徵

鱝的最大盤寬為183釐米,最大重量為14.5千克。圓盤寬度比長寬得多,並且有廣角的角。頭部略短,有一個明顯的圓形鼻子。嘴位於頭部的下側。口腔底部有幾個乳頭狀。大牙齒以1-7系列融合到牙板中,形成棋盤格花紋。上顎的中排牙齒比其他牙齒長得多。背鰭起源於骨盆鰭尖的後面。胸鰭射線在眼睛下面繼續向前,在鼻子下面形成一個近側葉。葉短而鈍。尾部與圓盤不同,比圓盤長2-2.5倍。它很細,鞭狀,尾巴頂部靠近身體的地方有一根或很少兩根刺。尾鰭不存在。 [3] 
背面是暗青銅色或帶橄欖色到紫色陰影的黑色,而腹表面是白色,邊緣帶褐色。尾巴是黑色的。身體的背部和腹側皮膚都很光滑,但是大的成鱝可能會在身體中部和尾部底部有些刺。雄性在每側都有一個突出的圓錐形眶上結節。 [3] 

棲息環境

鱝是一種生活在1-300米深處的半遠洋物種,通常生活在熱帶到暖温帶水域,沿海岸線分佈在淺水瀉湖、海灣和河口。經常成羣結隊地在靠近軟底棲息地的地方游泳。它也偶爾出現在近海的海洋中。 [3] 

生活習性

鱝主要以底棲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它們用胸鰭尖和近側葉將它們從沉積物中取出。它們也以魚為食。它們有時被認為對商業牡蠣和蛤蜊牀具有破壞性。 [3] 

分佈範圍

海域:分佈於東大西洋,從馬德拉羣島,摩洛哥和加那利羣島向北,到愛爾蘭的西海岸和不列顛羣島,包括西南的北海。在整個地中海中也有分佈,但是在黑海中卻沒有分佈。 [3] 
國家: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佛得角、喀麥隆、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科特迪瓦、埃及、赤道幾內亞、法國、加蓬、岡比亞、加納、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紹、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約旦、肯尼亞、利比里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毛里塔尼亞、黑山共和國、摩洛哥、納米比亞、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亞、南非、西班牙、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英國、西撒哈拉。 [2] 
鱝分佈圖 鱝分佈圖

繁殖方式

雄性的性成熟度為總長40-50釐米,而雌性的成熟度為60-70釐米。繁殖方式是卵胎生的,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裏獲得額外的營養妊娠期大約6-8個月,育出3-7個幼仔。新出生的鱝在形態上與成鱝非常相似。 [3-4]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5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2] 

主要價值

鱝被認為在商業上沒有什麼重要意義,它被底拖網、纜索網、圍網、長線和鈎線捕撈。然而,休閒釣魚者通常將其作為野味魚,在捕獲後將其釋放。肉是備受推崇的,在有該物種的熱帶地區以熏製和幹鹽醃製的形式出售。它也用於製作魚粉和拖車上的油。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