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鮨鱸科鱖屬淡水魚)

鎖定
鱖魚(學名:Siniperca chuatsi),別名松花江鱖、桂花魚、季花魚、季魚、鰲花魚等。 [25]  體高且側扁, [29]  背部隆起。 [25]  頭頗大,口大,吻尖,能伸縮,口裂略向上傾斜,上頜骨末端可伸達眼後緣,下頜明顯長於上頜,鰓蓋部位後端具有一對棘。 [25]  [29]  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後鰓蓋骨後緣有2扁棘。 [25]  體被細鱗。 [25]  側線彎曲,背鰭鰭棘部和鰭條部連續,具毒腺;尾鰭圓形。 [25]  體色總體為棕黃色,腹部灰白色。 [29] 
鱖魚分佈於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 [1]  其棲息於水質清新、靜水或緩流水域中,喜清潔、透明度較好、有微流水的環境中。 [11]  [24]  屬肉食性,性兇猛,以活魚和蝦為食。 [24]  善於隱蔽,常躲在水生植物根部等隱蔽處,以身上斑塊迷惑其他魚類。 [26]  夏天在遮陽處避暑,冬季潛入深水處越冬,春季轉暖後,遊向淺水區覓食。 [27]  其性情孤僻,不合羣,喜歡單獨行動。 [26]  但在冬、春季水温低時,則集羣穴居於水底。 [11] 
鱖魚是重要的名優淡水魚之一。 [17]  中國人工養殖鱖魚已有 30 多年的歷史,養殖區域分佈於中國10餘個省市。 [8]  該物種具有經濟、 [29]  食用、 [11]  藥用、 [10]  生態價值。 [29]  2020年,鱖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無危(LC)。 [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Siniperca chuatsi [31] 
別    名
松花江鱖、桂花魚、季花魚、季魚、鰲花魚等 [25] 
外文名
Aucha Perch
動物界(Animalia) [31]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31] 
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31] 
鱸形目(Perciformes) [31] 
鮨鱸科(Percichthyidae) [31] 
鱖屬Siniperca [31] 
鱖魚(Siniperca chuatsi [31] 
分佈區域
分佈於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 [1] 
命名者及年代
Basilewsky,1855 [31] 
保護級別
2020年,鱖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無危(LC) [1] 
異    名
Perca chuatsi [31] 
棲息環境
棲息於水質清新、靜水或緩流水域中,喜清潔、透明度較好、有微流水的環境中 [11]  [24] 

動物學史

鱖魚在分類學上屬於鱸形目鮨鱸科鱖屬。 [31]  1855年,Basilewsky對鱖魚進行了較早的科學描述 [31]  其俗稱包括松花江鱖、桂花魚、季花魚、季魚、鰲花魚等。 [25] 

形態特徵

外部特徵

鱖魚形態為體高且側扁, [29]  背部隆起。 [25]  頭頗大,口大,吻尖,能伸縮,口裂略向上傾斜,上頜骨末端可伸達眼後緣,下頜明顯長於上頜,口腔內牙齒小且呈鋸齒狀緊密排列,鰓蓋部位後端具有一對棘。 [25]  [29]  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下緣有4個大棘;後鰓蓋骨後緣有2扁棘,鰓耙6~7個。 [25]  體被細鱗。 [25]  側線沿背弧向上彎曲。背鰭鰭棘部和鰭條部連續,鰭棘具毒腺;尾鰭圓形。 [25]  身體兩側有不同深淺紋路,體色總體為棕黃色,腹部灰白色。 [29] 
圖:鱖魚的頭部 圖:鱖魚的頭部

內部特徵

鱖骨骼結構特徵大致表現為:頭骨前鰓蓋、上下頜骨、頜齒、關節骨、舌頜骨、隅骨、間鰓蓋骨、鰓蓋骨、鰓條骨、額骨、方骨、下鰓蓋骨、輔上頜骨、背肋、腹肋、脈弓、脈棘、髓弓、髓棘、尾杆骨、尾下骨。 [30] 

棲息環境

鱖魚棲息於水質清新、透明度較好、有微流水的靜水或緩流水域中。 [11]  [24] 
圖:鱖魚的棲息環境 圖:鱖魚的棲息環境

分佈範圍

鱖魚分佈於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 [1]  在中國廣泛分佈,北到黑龍江流域、南至廣東水系,其中尤以長江流域最為常見。 [23] 

生活習性

覓食行為

鱖魚屬肉食性魚類,性兇猛,以活魚和蝦為食。 [24]  常躲在水生植物根部等隱蔽處,利用身上斑塊迷惑其他魚類。 [26]  鱖魚可捕食體長為自身40%~70%的其他魚類,尤其喜食體形細長的魚類。 [11]  鱖魚在不同生長階段,其攝食對象有所不同。在卵黃囊尚未完全吸收前,仔魚即開始攝食小型浮游動物,如橈足類和枝角類等。全長15釐米以下的鱖魚喜食蝦類及小型魚類,25釐米以上則喜食較大型魚類,如鯉、鯽等。 [25] 

節律行為

鱖魚喜在黎明或傍晚時分四處遊動,積極捕食活魚、蝦,白天,則多隱藏於水草叢中、側卧在水底坑洞中,或棲息於水底,伺機捕食經過的魚類;夜間,則在水草叢中活動覓食。 [11]  [24]  夏季,鱖魚會在遮陽處避暑;冬季,則潛入深水處越冬;春季轉暖後,遊向淺水區覓食。 [27] 

社羣行為

鱖魚性情孤僻,不合羣,喜歡單獨行動。 [26]  但在冬、春季水温低時,則集羣穴居於水底。 [11] 

生長繁殖

生長特性

鱖魚生長較快,人工養殖條件下生長迅速,餌料充足,當年鱖苗養殖到年底體重可達0.5~1千克。鱖魚生長特性具體如下: [25] 
鱖魚年齡 [25] 
體重 [25] 
體長 [25] 
1齡
120克
100~200毫米
2齡
300克
250毫米左右
3齡
800克
300毫米
4齡
1500克

4齡以上
生長減慢

繁殖方式

親魚成熟
鱖魚性成熟較早,天然水體中雄魚1齡、雌魚2齡即可性成熟。 [25]  人工養殖條件下,雌雄魚1齡均可性成熟,但通常選擇2齡以上的鱖魚作為繁殖親本。 [25] 
求偶交配
鱖魚的繁殖季節因地而異,長江流域一般在5~7月,南方在4月,北方較遲。 [25]  在江河中,鱖魚集羣逆水遊向淺灘處追逐產卵。在湖中,鱖魚喜歡在平緩微流水的淺灘處產卵。 [28] 
產卵
鱖魚產浮性卵 [24]  ,卵徑1.2~1.4毫米,含油球,具漂流性 [25]  。懷卵量較大,相對懷卵量約為10萬粒/千克,個體絕對懷卵量隨親魚個體增大而增加,為3萬~20萬粒 [25]  。產卵多在夜間進行 [28]  ,受精卵孵化時間約為3天。 [25] 
育幼
採用温室人工育苗技術可將鱖魚繁育時間提前至4月初,與鯉魚、鯽魚產卵期同步進行。在人工養殖過程中,若餌料魚大小適口、數量充足,當年鱖魚個體規格即可超過0.5千克,大的可達1.5千克左右。 [11] 

人工養殖

養殖現狀

據《2023 中國漁業統計年鑑》顯示,2022 年中國鱖魚養殖總產量達40.15萬噸,較2021年增長2.75萬噸,年均增長率為 7.36%。 [3]  2018~2022 年,中國鱖魚年均養殖量超過1萬噸的產區主要有廣東、湖北、安徽、江西、江蘇、湖南和浙江等省份。 [12] 

市場前景

歷史上,鱖魚曾是黑龍江標誌性的特產魚類。但由於自然資源的鋭減,天然水域中野生鱖魚已難覓蹤跡。隨着中國市場對名特優水產品的需求量增加,鱖魚養殖的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被看好。 [13-14] 

養殖技術

鱖魚的人工養殖方式多樣,常見的有池塘精養、池塘混養、網箱養殖、稻田養殖、流水養殖等。其中,網箱養殖和淺水湖泊增養殖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也較普遍。 [15]  在養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孵化用水含氧量充足、水質穩定,水温保持在23℃~30;放入鱖魚魚苗前20天需要用生石灰幹法清塘,清塘後7天再加水到1米深左右;單獨配備餌料魚(鯪、鰱魚等濾食性魚類),餌料魚和鱖魚的飼養密度儘量維持在5∶1~10∶1較為合理。 [15] 

病害防治

鱖魚人工養殖過程中潛在的病害較多,主要包括寄生蟲疾病(小瓜蟲病、指環蟲病、車輪蟲病等)、細菌性疾病(白皮病、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等)、真菌性疾病(水黴病)、病毒性疾病(傳染性脾腎壞死病、病毒性神經壞死病)。 [16]  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堅持先防後治, [15]  包括生態預防(控制放養密度和投餌頻次、種植水草、多品種立體養殖等)、免疫預防(接種疫苗、免疫增強劑)、藥物預防(水體消毒劑、驅蟲劑、中草藥)。 [16]  認真做好養殖池塘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集中魚苗消毒,定期使用微生物製劑。 [15]  對此,防治方法基本都是以全池潑灑對症藥品為主,同時還需要注意運輸過程中防止機械性損傷、下塘前徹底清塘等。 [15] 

主要品種

以下主要介紹“華康 1 號”、“廣清 1 號”這兩個被廣泛推廣的鱖魚養殖品種。 [12] 

華康1號

華康1號”由華中農業大學水產科研團隊與企業合作培育而成。其以江西鄱陽湖、湖南洞庭湖以及長江湖北段的野生鱖魚為基礎羣體,藉助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雜交育種及雌核發育等手段,成功構建了快速生長且易馴化的鱖魚核心保種羣。該品種已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獲得品種登記號GS-01-001-2014。 [20-21] 

廣清1號

以安徽秋浦河、湖南洞庭湖的野生鱖魚種羣以及廣東的養殖種羣為基礎羣體,通過綜合運用羣體選育、家系選育技術,並結合先進的分子系譜鑑定技術,經過一系列連續的選擇育種過程,成功培育出了鱖魚新品種“廣清1號”。 [33]  2021年,該品種通過國家水產新品種審定(GS-01-003-2021)。 [22] 

物種對比

中國常見的鱖屬魚類包括鱖魚、大眼鱖(Siniperca knerii)和斑鱖(Siniperca scherzeri)。其中,鱖魚生長速度最快,斑鱖生長速度最慢。 [9]  但斑鱖的抗病力較強。 [32]  在人工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否則可能會影響經濟效益。三種魚在幼苗階段差別不大,長至4~5釐米時,才易於區分。 [9]  三種鱖魚的主要區別見下表: [9] 
特徵
鱖魚 [9] 
大眼鱖 [9] 
斑鱖 [9] 
體型
體高,背隆起呈弧形
體較低,不甚隆起,略呈弧形
身體延長
體色
黃綠色至褐黃色
褐黃色
暗褐色
體側斑塊
棕黑色斑點或斑塊
棕黑色斑點或斑塊
黑斑塊或銅錢狀斑
頜骨是否達眼後緣
是或更下
下頜前端犬齒
強大
不明顯
頰下部及鰓蓋下是否被鱗
鰓耙數
6~7
6
4~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2020年,鱖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等級為無危(LC)。 [1] 

種羣現狀

20世紀60年代以前,鱖魚在中國各大水系及其附屬湖泊、水庫中的野生資源較為豐富,佔漁獲總量的5%~10%。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後,鱖魚的野生資源急劇減少。以長江水系為例,洪湖鱖的漁獲量從1960年的5%大幅下降到 1981~1982 年的 0.2%,到 2003 年已變得十分罕見。在黑龍江流域,與20世紀60年代相比,90年代時鱖魚的種羣數量不僅明顯減少,而且呈現出年輕化、小型化的趨勢。此外,在黃河、海河及其支流和附屬湖泊中,野生鱖魚也已成偶見種。 [2]  相關研究表明,與1963年相比,1984年中國黑龍江鱖魚的資源量出現衰退趨勢。 [4] 

瀕危原因

20世紀70年代,中國部分地區認為鱖魚對其他經濟魚類有負面作用,將其作為“除害”對象。 [2]  此外,過度捕撈、水域污染、氣候變化等因素也導致了野生鱖魚種羣數量急劇下降。 [5] 

保護措施

為保護鱖魚種羣資源,中國已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長江流域開展了鱖魚增殖放流工作。 [2]  2007 年12月12日,鱖魚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6]  此外,中國人工養殖鱖魚已有30多年的歷史,養殖區域分佈於中國10餘個省市 [8]  。江西鄱陽湖是鱖魚的資源保護區,旨在進一步保障其生存環境和種羣安全。 [7]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鱖魚是重要的名優淡水魚之一,對中國水產養殖業具有重要貢獻。 [17]  據統計,2013~2019年間,中國鱖魚總產量從15萬噸增長至30多萬噸。 [29]  根據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系統數據顯示,2022年8月~2023年8月,鱖魚平均市場批發價約為96元/千克,最高可達107元/千克。 [12] 

食用價值

鱖魚肉屬於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質肉類,含肉率高 67.62%,肉質細嫩爽滑,無肌間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 [11]  [29]  鱖魚一直是廣受消費者喜愛的淡水名貴魚類,在中餐文化中,有不少以鱖魚為主要食材的經典名菜,如徽菜中的“臭鱖魚”、蘇菜中的“松鼠鱖魚”等。 [18-19] 

藥用價值

在中醫領域,北宋初期《開寶草本》記載,其肉甘、平。歸脾、胃經。主治脾胃不足、氣血虧虛所致的斑痘隱隱,小兒斑痘透發不暢等。 [10] 

生態價值

鱖魚與其他水生物種以及糧食農作物共生種植(例如稻田養魚模式),對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具有積極作用。這種養殖模式有助於促進漁業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9] 
參考資料
  • 1.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 2.    李為、劉家壽、葉少文、林明利、苑晶、李鍾傑、張堂林. 大水面鱖增殖放流技術及效果評估研究進展[J]. 中國水產科學, 2021, 28(01):808-818
  • 3.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2023中國漁業統計年鑑[M].北 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25
  • 4.    任慕蓮.黑龍江的鱖魚[J].水產學雜誌,1994(02):17-26.
  • 5.    任信林. 滁州市鱖魚池塘高效養殖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D].南京農業大學,2018.:1頁
  • 6.    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7.    郭英榮,張志華,康宏雷等.江西鄱陽湖 世界生命湖[J].森林與人類,2023(12):12-31
  • 8.    袁昌乾,張威,易提林等.池塘網箱鱖魚苗種人工飼餵馴化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21,15(08):171-172.
  • 9.    卞雲斌、程龍興、秦建平.鱖魚養殖新技術[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2-4
  • 10.    史麗萍,應森林主編.實用中醫藥膳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9.01:119
  • 11.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編.江蘇漁業十大主推種類·技術·模式[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03:15-17
  • 12.    曹陽,曹浩宇,杜文迪等.廣東省鱖魚養殖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24,51(01):136-143
  • 13.    於傑.鱖魚苗種繁育及成魚養殖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4):56-59
  • 14.    趙文江,屈延濤.黑龍江鱖魚早繁新技術研究[J].黑龍江水產,2015(01):14-16
  • 15.    黃嘉楊,朱耀武,宋湘健.鱖魚人工繁育與養殖技術總結[J].當代水產,2021,46(12):68-70
  • 16.    李世元,胡蓮,丁慶秋.鱖魚人工養殖常見病害及防治技術[J].科學養魚,2024(02):54-56
  • 17.    羅格格,周迎芹,孫子怡等.鱖魚多肽-鋅螯合物對腐生葡萄球菌的抑菌機制研究[J/OL].食品與發酵工業:1-10.
  • 18.    丁雯珺.模因論視角下黃山市屯溪老街商鋪名稱分析[J].黃山學院學報,2022,24(02):90-95
  • 19.    掉線.《美食家》: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時代體現[J].餐飲世界,2022(11):66-69.
  • 20.    翹嘴鱖“華康1號”[J].海洋與漁業,2016(02):51.
  • 21.    李松林,韓志豪,王小源等.鱖養殖概況及攝食調控機制研究進展[J].水產學報,2021,45(10):1787-1795.
  • 22.    珠江所在鱖魚遺傳育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J].水產科技情報,2021,48(06):356.
  • 23.    李澤. 翹嘴鱖高密度遺傳圖譜的構建、經濟性狀QTL定位及其相關分子標記的挖掘[D].蘇州大學,2021.3頁
  • 24.    |物種詳情|鱖|Siniperca chuatsi.動物志庫
  • 25.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 26.    左天、張旋.淡水垂釣200法[M]. 第2版.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24-25
  • 27.    趙永軍、徐文彥、張慧. 鱖、鱧、鱤、鯰的生態習性[J]. 水產科學, 2004, (04).
  • 28.    馬鶴海、王敬東、陳鋼.鱖魚養殖技術[M]. 第1版.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6:29
  • 29.    孟楊楊. 翹嘴鱖Sonic Hedgehog基因調控骨骼肌生長髮育機制研究[D].廣西師範大學,2024.1-2頁
  • 30.    曹曉穎. 鱖魚骨骼結構、骨化發育及頜骨重塑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20.39-40頁
  • 31.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種2000中國節點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物種2000
  • 32.    吳曉蕙、梁旭方、何珊. 鱖屬3個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 20146, (3): 255-260
  • 33.    李易珊.清遠宇順農牧總經理劉燦洪 情有獨鍾桂花魚[J].海洋與漁業,2020(12):24-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