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鰶屬

鎖定
鰶屬,Hemiculter (Bleeker, 1860),鯉形目鯉科的一屬魚類。鰶屬有以下物種:油鰶、條鰶、烏蘇裏鰶、張氏鰶。
拉丁學名
Hemiculter (Bleeker, 1860)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亞    科
鮊亞科
中文名
鰶屬

目錄

鰶屬油鰶

Hemiculter bleekeri(Hemiculter elongatus)

鰶屬形態

油鰶又稱貝氏鰶。其體長為體高的3.4-4.9倍,為頭長的4.3-5.0倍,為尾柄長的6.5-8.0倍,為尾柄高的8.5-10.1倍。頭長為吻長的3.1-4.7倍,為眼徑的3.7-4.8倍,為眼間距的2.8-3.5倍,為尾柄長的1.4-1.8倍,為尾柄高的1.8-2.4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1.5倍。
油鰶體側扁,背腹緣略呈弧形,腹部自胸鰭基部下方至肛門具腹稜。頭側扁,頭背平直,頭長小於體高。吻短,稍尖,吻長大於眼徑。口端位,口裂斜,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的末端伸達鼻孔的下方。眼中大,側位,眼後緣至吻端的距離等於或稍大於眼後頭長。眼間微隆起,眼間寬大於眼徑。鰓孔向前至前鰓蓋骨後緣的下方或稍前;鰓蓋膜聯於峽部;峽部窄。鱗中大,薄而易脱落。側線完全,自頭後和緩向下,呈深弧形,與腹部輪廓平行於體的下半部,至臀鰭基後上方又折而向上,伸入尾柄正中。
背鰭位於腹鰭之後,外緣平直或微凸,最後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的硬刺,刺長短於頭長;背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大於至尾鰭基的距離。臀鰭位於背鰭的後下方,外緣微凹,起點至腹鰭起點的距離小於或等於至尾鰭基的距離。胸鰭尖形,其長短於頭長,末端不伸達腹鰭起點。腹鰭短,其長短於胸鰭,末端距臀鰭起點頗遠。尾鰭分叉深,下葉長於上葉,末端尖形。鰓耙短,排列較密。下嚥骨中長,略呈“弓”狀,前後臂約等長,咽齒稍側扁,末端尖而鈎形。鰾2室,後室大,末端尖而具1小突;後室長約為前室長的1. 5-2.0倍。腸呈前後彎曲,腸長大於體長。腹膜黑色。
圖1.油鰶 圖1.油鰶
體呈銀色,鰭均呈淺灰色。 [1] 

鰶屬分佈

油鰶分佈較廣,閩江、長江、黃河、遼河、黑龍江等均有記錄。 [2] 

鰶屬條鰶

Hemiculter leucisculus

鰶屬形態

條鰶體長為體高的3.4—4. 9倍。為頭長的4.0—5.0倍,為尾柄長的6. 2—8. 3倍,為尾柄高的8.8—12倍。頭長為吻長的3.1—4.0倍,為眼徑的3. 6—5. 5倍,為眼間距的2. 9—4. 1倍,為尾柄長的1.3—2.0倍,為尾柄高的2.0—2.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8倍。
條鰶體側扁,背緣平直,腹緣略呈弧形,自胸鰭基下方至肛門具腹稜。頭略尖,側扁,頭部背面平直,頭長短於體高。吻短,吻長大於眼徑。口端位,口裂斜,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伸達鼻孔的下方。眼中大,側位,眼後緣至吻端的距離等於或稍短於眼後頭長。眼間寬而微凸,眼間距大於眼徑。鰓孔寬;鰓蓋膜在前鰓蓋骨後緣的下方與峽部相連。鱗中大,薄而易脱落。側線完全,自頭後向下傾斜至胸鰭後部彎折成與腹部平行,行於體之下半部,在臀鰭基部末端又折而向上,伸入尾柄正中。
背鰭位於腹鰭之後,第三根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的硬刺,刺長短於頭長;背鰭起點距尾鰭基較距吻端為近。臀鰭位於背鰭的後下方,外緣凹入,起點距尾鰭基較至腹鰭起點為近。胸鰭尖形,其長短於或等於頭長,末端一般不伸達腹鰭起點。腹鰭位於背鰭起點之前,其長短於胸鰭,末端距肛門頗遠。尾鰭分叉,末端尖形,下葉長於上葉。
鰓耙短小,排列較密。下嚥骨中長,略呈鈎狀,前臂稍長。咽齒稍側扁,末端尖而彎。鰾2室,後室長於前室,末端一般具小突。腸短,呈前後彎曲,腸長為體長1. 5倍左右。腹膜灰黑色。
體背部青灰色,腹側銀色,尾鰭邊緣灰黑。
圖2.條鰶 圖2.條鰶

鰶屬分佈

條鰶在我國分佈極廣,自南至北諸河流及湖泊均有,也分佈於越南、朝鮮、俄羅斯。 [3] 

鰶屬生活習性

本魚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低海拔的溪流、湖泊或水庫的中上水層,行動迅速活潑,繁殖力和適應力強,屬雜食性,以藻類或水生昆蟲等為食。於水生植物上產附着性卵。

鰶屬經濟價值

食用魚,適合油炸。

鰶屬烏蘇裏鰶

Hemiculter lucidus
烏蘇裏鰶又分為興凱鰶(Hemiculter lucidus lucidus)和蒙古鰶(Hemiculter lucidus warpachowskii)。

鰶屬形態

興凱鰶
體長為體高的3.7—4.2倍,為頭長的4.9—5.5倍,為尾柄長的7.2—8.5倍,為尾柄高的9.0—11.2倍。頭長為吻長的4.1—4.5倍,為眼徑的4.3—4. 9倍,為眼間距的3.1—3.6倍,為尾柄長的1.3—1.7倍,為尾柄高的1.8—2.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1.5倍。
體側扁,較薄,背緣平直,腹緣弧形,自胸鰭基下方至肛門具腹稜。頭短,側扁,頭長小於體高。吻短,稍尖,吻長等於或稍大於眼徑。口端位,口裂斜,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伸達鼻孔後緣的下方。眼中大,側位,眼後緣至吻端的距離約等於眼後頭長。眼間寬而隆起,眼間距大於眼徑。鰓孔向前伸至前鰓蓋骨後緣的下方;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峽部窄。鱗中大,薄而易脱落,腹部鱗較體側為小。側線完全,自頭後向下傾斜至胸鰭後部折成與腹部平行,至尾柄處又折而向上,伸入尾柄中央。
背鰭位於腹鰭基之後,外緣斜直,最後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的硬刺,刺尖長,其長大於頭長;背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與至尾鰭基的距離約相等。臀鰭位於背鰭的後下方,外緣凹入,起點至腹鰭基的距離較至尾鰭基為近。胸鰭尖長,其長大或等於頭長,末端達或不達腹鰭起點。腹鰭短,其長短於胸鰭,末端距臀鰭起點頗遠。尾鰭深分叉,下葉長於上葉,末端尖形。
鰓耙短小,排列較密。下嚥骨中長,略呈“弓”形,前後臂約等長;咽齒稍側扁,末端尖而鈎狀。鰾2室,後室長於前室,末端具小突;後室長為前室長的1.5倍左右。腸呈前後彎曲,腸長大於體長。腹膜深黑色。
體呈銀色,各鰭淺色。
圖3.興凱鰶 圖3.興凱鰶
蒙古鰶
體長為體高的3.8—4.6倍,為頭長的4.1—4.6倍,為尾柄長的7.1—8.2倍,為尾柄高的10.1—11.7倍。頭長為吻長的3.8—4.7倍,為眼徑的3.4—4.0倍,為眼間距的3.2—3.7倍,為尾柄長的1.6—1.9倍,為尾柄高的2.3—2.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6倍。
圖4.蒙古鰶 圖4.蒙古鰶

鰶屬分佈

興凱鰶分佈範圍狹,僅見於興凱湖。
蒙古鰶分佈於呼倫湖,國外見於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2] 

鰶屬張氏鰶

Hemiculter tchangi

鰶屬形態

張氏鰶體長為體高的4.1—4.7倍,為頭長的4. 3—4. 7倍,為尾柄長的6.3—7.1倍,為尾柄高的10.3—11.7倍。頭長為吻長的3.1—3.4倍,為眼徑的4. 8—5.4倍,為眼間距的3.0—3. 3倍,為尾柄長的1. 2—1. 6倍,為尾柄高的2.2—2.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 5—1. 8倍。
體側扁,較厚,背部平直,腹部略呈弧形,自胸鰭基部下方至肛門具腹稜。頭尖形,側扁,頭背部平直,頭長與體高約等大。吻稍尖,吻長大於眼徑。眼中大,位於頭側,眼後緣至吻端的距離與眼後頭長約等大。眼間寬,微凸,眼間距大於眼徑。口端位,口裂斜;上頜骨末端伸達鼻孔的下方。鰓孔寬,向前伸達前鰓蓋骨後緣的下方;鰓蓋膜連於峽部;峽部窄。鱗中大,薄而易脱落,胸、腹部鱗片較體側鱗為小。側線完全,自頭後向下傾斜,至胸鰭後部彎折成與腹部平行,行於體之下半部,至臀鰭基末端又折而向上,伸入尾柄正中。
背鰭外緣微凸,末根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的硬刺;刺長短於頭長,起點在腹鰭基之後,距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為遠。臀鰭位於背鰭的後下方,外緣微凹,起點距腹鰭起點較距尾鰭基為近。胸鰭尖形,末端不達腹鰭起點。腹鰭起點前於背鰭,末端距臀鰭頗遠。尾鰭深分叉,下葉略長於上葉,末端尖形。
鰓耙短,排列較密。下嚥骨中長,略呈鈎狀;咽齒略側扁,末端尖而鈎狀。鰾2室,後室長,為前室長的2倍左右,末端略尖。腹膜銀灰色至灰色。
體背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上部鱗片基部常具黑點。尾鰭邊緣黑色,上下葉末端黑色。
圖5.張氏鰶 圖5.張氏鰶

鰶屬分佈

張氏鰶現知只分佈於長江上游四川境內。 [1] 
參考資料
  • 1.    陳宜瑜.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鯉形目(中卷):科學出版社,1998
  • 2.    易伯魯、吳清江. 1964. 中國鯉科魚類志. 中國鯉科魚類志:87(黑龍江、長江、福建), : 87.
  • 3.    Warpachowsky. 1887. unknown. Bull. Acad. Imp. Sci. Petersb. 32: 18(福建), 3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