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鮑宏

(隋朝大臣)

鎖定
鮑宏,字潤身,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隋朝大臣,南梁治書侍御史鮑機的兒子。 [1] 
初仕南梁,歷任荊州中記室諮議參軍、尚書水部郎通直散騎侍郎。南梁滅亡後,歸順西魏。北周時期,歷任麟趾殿學士、遂伯下大夫,獻策滅亡北齊有功,出任少御正、上儀同三司,冊封平遙縣伯。 [2] 
隋朝建立後,授開府儀同三司、平遙縣公,歷任利州邛州均州的刺史,因病去職,卒於家中,享年九十六。著有文集十卷,流行於世。 [2] 
全    名
鮑宏
潤身
封    號
平遙縣公
所處時代
北齊、北周、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
主要作品
《博經》
最高官職
均州刺史
本    名
鮑宏

鮑宏人物介紹

鮑宏南梁時期

鮑宏,字潤身,東海郡郯縣人。幼年時,父親去世,得到了兄長鮑泉之的撫育。年十二,善於撰寫文章,寫了一首應和湘東王蕭繹的詩,讓蕭繹讚賞不已,引薦為中記室,升任鎮南府諮議參軍、尚書水部郎,又轉任通直散騎侍郎。梁朝滅亡後,歸附了西魏。

鮑宏北周時期

北周明帝時,得到禮戴,擔任麟趾殿學士,累遷遂伯下大夫,跟隨杜子暉出使陳朝,協商攻打北齊。陳朝出兵江北,進攻北齊。皇帝詢問鮑宏奪取北齊的策略,鮑宏回答説:“周國強大,北齊弱小,力量是不相等的。北齊皇帝親近小人,政令刑法日漸紊亂。皇上仁慈寬厚,法令嚴明,凡事都能宏觀把握,還怕有什麼不能攻克。只是,先皇往日出兵洛陽,讓對方已經有了防備,所以每次不能取勝。以臣之見,進兵汾州、潞州,直撲晉陽,出敵意料,才是上策。”北周帝聽從他的計策。等到平定北齊,鮑宏被授予少御正,賜給平遙縣伯的爵位,封邑六百户,追加上儀同。
楊堅作北周的宰相時,鮑宏奉命出使山南道。恰逢王謙從益州起兵,鮑宏途中駐紮在潼州,被王謙手下的將領達奚期抓住,押送到成都,但鮑宏始終不屈服變節。王謙失敗後,鮑宏駕乘傳車進入京場,得到了楊堅的嘉獎他,賜予一條金帶。

鮑宏隋朝時期

隋文帝楊堅登基繼承帝位,鮑宏出任開府儀同三司、利州刺史,轉任邛州刺史。任期滿後,回到京城。當時有個叫尉遲義臣的,他的父親尉遲崇不聽命尉遲迥,後來又和突厥人作戰死去,皇上為了嘉獎他,打算賜他姓金。向羣下詢問。鮑宏回答説:“過去,項伯不隨項羽,漢高祖賜他劉姓;秦真父能為魏武帝而死,魏武帝賜他曹姓。依臣愚見,請賜他皇族的姓氏”。隋高祖説:“好”。於是賜名楊義臣。後來鮑宏被授予均州刺史,因眼疾而退休,在家中死去,享年九十六歲。

鮑宏親屬成員

父親:鮑機,南梁治書侍御史。
兄長:鮑泉之

鮑宏個人作品

當初,周武帝令鮑宏編修了《皇室譜》一部,共有《帝緒》、《疏屬》、《賜姓》三篇。另有文集十卷,在世上廣為流傳。著有《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博時先擲採,後行棋。棋到水處則食魚,食一魚得二籌。”

鮑宏史書記載

鮑宏,字潤身,東海郯人也。父機,以才學知名。事梁,官至治書侍御史。鮑宏七·歲而孤,為兄泉之所愛育。年十二,能屬文,嘗和湘東王蕭繹詩,繹嗟賞不已,引為中記室,遷鎮南府諮議、尚書水部郎,轉通直散騎侍郎。江陵既平,歸於北周。周明帝甚禮之,引為麟趾殿學士。累遷遂伯下大夫,與杜子暉聘於陳,謀伐北齊也。陳遂出兵江北以侵齊。帝嘗問宏取齊之策,宏對雲:“周強齊弱,勢不相侔。齊主暱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嚴明。事等建瓴,何憂不克。但先皇往日出師洛陽,彼有其備,每不克捷。如臣計者,進兵汾、潞,直掩晉陽,出其不虞,以為上策。”帝從之。及定山東,除少御正,賜爵平遙縣伯,邑六百户,加上儀同。高祖作相,奉使山南。會王謙舉兵於蜀,路次潼州,為謙將達奚期所執,逼送成都,竟不屈節。謙敗之後,馳傳入京,高祖嘉之,賜以金帶。及受禪,加開府,除利州刺史,進爵為公。轉邛州刺史,秩滿還京。時有尉義臣者,其父崇不從尉迥,後復與突厥戰死,上嘉之,將賜姓為金氏。訪及羣下,宏對曰:“昔項伯不同項羽,漢高賜姓劉氏,秦真父能死難,魏武賜姓曹氏。如臣愚見,請賜以皇族。”高祖曰:“善。”因賜義臣姓為楊氏。後授均州刺史,以目疾免,卒於家,時年九十六。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譜》一部,分為《帝緒》、《疏屬》、《賜姓》三篇。有集十卷,行於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