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木寨

鎖定
魚木寨,又名魚目寨、輿木寨, [7]  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佔地面積20平方千米, [5]  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 [9]  魚木寨有“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之稱。 [8] 
魚木寨寨頂平坦,略呈橢圓。主要建築有寨樓、三陽關、亮梯子、成永高夫婦合葬墓、向梓墓、向母閻君墓、六吉堂等。 [10]  寨內土民喜穴居,房屋、傢俱,用具多以石作。現存清代墓葬10餘座,建有牌樓式石碑。魚木寨是一座集政治、軍事、文化為一體的土家族山寨,是對研究土家族歷史、建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 
2006年5月25日,魚木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2013年,魚木寨所在的魚木村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7] 
中文名
魚木寨
所處時代
明代
佔地面積
20 k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660-3-36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魚木寨歷史沿革

明洪武二年(1369年),龍淵安撫司譚福落業萬縣樂往壩(今謀道鎮七獠壩村)。 [9] 
明洪武八年(1375年),譚元享襲龍淵宣撫司職後改為龍陽峒安撫司,佔據銅鑼關、魚木寨帶,建關設卡,並在魚木寨上魚木洞內製造武器。“凡朝廷有徵調,認承捍兵三千,出力報效”。 [9] 
明永樂七年(1409年),附籍石柱土司,協辦軍務,後因平船頭寨黃中有功,擴大疆界,其地“東齊冷耳阱抵利川河,南至忠路司抵嶺心,西至白羊坪抵免灘河,北至龍駒壩抵巖侖”,其中樂往壩、豬羊坪、褶巖壩、瓦礫洞、中咀、下巖壩等地,分三等納税,收作銅鑼關軍費。 [9] 
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八世譚彥相將龍陽峒域編籍萬縣,奉旨諭允,脱離石柱土司。 [9] 
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撫使馬鬥斛,馬千乘圖謀恢復龍陽峒,率兵圍攻銅鑼關、魚木寨一帶地方,“燒燬民房300餘處,殺害百餘命”。 [9]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魚木寨劃歸萬縣。 [9] 
清乾隆嘉慶年間,白蓮教活動頻繁。清嘉慶四年(1799年),魚木寨為防“賊匪流竄,擾亂鄉渠良民”重修寨樓一座,炮樓二座,寨牆兩段,寨卡6座。 [9] 
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萬縣志》載:“魚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廣約十里,形如發鼓,從鼓柄入寨門,其徑險大”。 [9] 
民國初年,川軍司令方化南住魚木寨,仍在魚木洞中造槍制炮,並屯兵張鳳坪下兵洞。 [9] 
1955年12月20日,魚木寨經國務院批准由四川萬縣劃歸湖北利川,屬謀道轄區內的一個自然行政村。 [9] 
1975年8月,撤區並社,屬銅鑼關人民公社所轄,以境內實體“魚木寨”命名“魚目大隊”駐地下老房子。 [9] 
1992年,將寨門樓、三陽關卡門等重要文物建築徵歸國有。 [9] 

魚木寨建築佈局

魚木寨寨頂平坦,略呈橢圓。南北寬約1公里,東西長約2公里。寨內現存道路以清代所改建從寨樓經連五間老房子生基嘴魚翔嘴九道枴三陽關樟鳳坪至雞頭溝馬龍關一條為主,全以條石修就,石級陡窄。明代以前所建古路僅存亮梯子和手扒巖兩段,其它或成田園,或已改建廢棄,多已不存。亮梯子建於寨東南二迭絕壁之上,共28級,每級用長約1.5米,寬約0.4米的石板一頭插入巖壁,一頭懸空建成,每兩級間各自懸空亮開。手扒巖筆直挖鑿於寨西北“三陽關”卡門前懸崖絕壁之上,共32步,每步寬約0.5米,穴深不足0.2米,形如新月,為古人上寨要徑。 [10] 

魚木寨主要建築

  • 寨樓
魚木寨只有西南方有羊腸小道通往大興場,在寨頸處建有寨樓一座。是清嘉慶四年(1799年)為防禦白蓮教而修建。 [1] 
寨樓建築平面呈梯形,前寬4.6米,後寬8.1米,進深5.1米,兩側牆腳與崖沿靠齊。寨樓前、左、右三方牆壁,全以規整條石並石灰凝縫修就。寨樓正面一壁高6.4米,上端稍有收分,形近長方。左右側壁較正壁稍低,人字形瓦頂隱於正壁之後。寨樓正壁下正中開獨門,為進寨通道,門額上橫排陰刻“魚木寨”三個大字。寨樓上面,開射擊孔兩排共9個,可嚴密封鎖進寨道路。寨樓內分上下兩層,共4間,前2間樓板亦以石作。射擊孔下,依壁建石台,以利作戰,其餘各間供屯兵住宿。現寨樓下通道右壁嵌石碑一通,正楷陰刻《魚木寨功德碑序》。 [11] 
寨樓、三陽關
三陽關
三陽關卡門牆高5米,寬4米。門高2.3米,寬1.25米。三陽關兩旁老巖挾持,迎面太平巖遮擋,巖上古木參天,巖下溪澗奔騰。人在卡內不知卡前有路,人行卡外不知崖內藏關。 [12] 
亮梯子
亮梯子建於寨東南二迭絕壁之上,共28級,每級用長約1.5米,寬約0.4米的石板一頭插入巖壁,一頭懸空建成,每兩級間各自懸空亮開。 [12] 
成永高夫婦合葬墓
成永高夫婦合葬墓系墓主人生前修建,自清同治五年(1866年)1月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3月,前後四載,方修建完成。該墓為院落式墓葬,有廊、有院,共三門兩進,佔地100餘平方米。該墓第一進為走廊,外有條石雕花欄杆,長8.2米,由左右側門進入,兩門形制大小相同,右側門楣浮雕榮歸圖人物17個,額題“逍遙亭”,背面題刻“萬年芳”扇面,浮雕鳳凰牡丹、雙虎圖等,左側門名“自在宮”,上浮雕打鑼、抬轎等人物,背面額刻“千秋樂”,浮雕雙鳳朝陽。成永高夫婦合葬墓走廊靠裏中開大門,進入拜台。大門通高3.8米,三層,石刻翅檐瓦頂,門額引刻“雙壽居”,雙龍纏繞、花卉滿壁,楹聯“龍真穴正地,砂明水秀鄉”。門兩邊呈八字形展開,左陰刻草書“福”、右刻“壽”字,大門背面額刻“藏壽域”。院內條石鋪地,面積32平方米。大門至墓碑距離3.8米。墓碑高5.2米,寬5.3米,兩端豎柱,碑分三層三廂,底層嵌鏤空雕,上層刻房廊屋宇、龍鳳花草、人物戲文共90餘件。 [2] 
向梓墓
向梓墓為土堆墓,石垣,佔地60平方米。墓前有刻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鏤孔雕圓弧形墓碑,碑高3米、寬2.8米、厚0.56米,上刻墓主人姓名、生卒和人物戲文形象浮雕。向梓墓碑前1米處有高大的碑亭一座,高6米、寬3.58米、厚0.74米,三層三廂,碑亭內高2.8米、寬1米,做工講究。碑亭中澡頂刻有雙鳳組成的草書大“福”字。墓主人向梓,因樂善好施而被朝廷“賜贈九品封典”。 [3] 
向母閻君墓
向母閻孺人,為向梓夫人。向母閻君墓碑為牌坊式墓碑,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高5.8米、寬4米。墓碑後3米即閻孺人墓,墓前有一方柱形碑,高2.5米、寬0.4米,正面豎刻“向母閻孺人墓”。 [4] 
六吉堂
六吉堂是魚木寨現存民居的代表,始建於清末,建成於民國九年(1920年),四合院式,佔地1000餘平方米。六吉堂兩進兩院,中心天井用規整塊石鋪就。兩廂綵樓迂迴,堂前抱廈高聳,飛檐翹角,朱漆生輝。柱上楹聯,字秀意愜。六吉堂抱廈基座高出院壩0.8米,正中有石梯五級,左右兩側為石砌欄牆,欄牆上浮雕人物山水圖案。六吉堂正屋前廊左右欄牆各嵌石刻一通,長4米,高1米,正楷陰刻《南陽柴夫子訓子格言》。 [13] 
六吉堂

魚木寨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相傳當年土司交戰,魚木寨的險要地勢令對方久攻不下。數月後,守寨的馬土司扔下活魚掛在前來攻寨的譚土司帳前樹上,譚土司嘆道:“要攻克此寨猶如緣木求魚。”從此,魚木寨就有了這個名字。 [14] 
  • 民俗
從今存廟梁紅巖寺銅鑼關三處祭祀遺址可知,魚木寨人主要崇拜為丫公天子,屬祖先崇拜範疇。從今存飛兒石(男性生殖器俗稱)喝兒洞(女性生殖器俗稱)傳説看,魚木寨人古有生殖崇拜習俗。 [14] 

魚木寨文物價值

魚木寨是一座集政治、軍事、文化為一體的土家族山寨,是對研究土家族歷史、建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 

魚木寨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魚木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魚木寨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魚木寨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 [15] 
  • 交通信息
從魚木寨至利川市長途客運站,途經滬渝高速、恩廣高速,路程約65公里,用時約1.5小時。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