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鎖定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雲南省西北部,怒江的西岸,在行政區域上涉及保山市和怒江州,周邊有5個縣(區)的18個鄉(鎮)。 [16]  位於北緯24°56′~28°23′,東經98°08′~98°53′之間。總面積405549hm²,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生物、氣候、垂直帶譜自然景觀、多種植被類型和多種珍稀瀕危保護動植物種類為目的。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其生物的多樣性,被學術界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發表動植物新種627種。 [15]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雲南高黎貢山獸類鳥類爬行類及昆蟲重要棲息地入選。 [18-19] 
中文名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跨怒江州和保山市 [12] 
氣候條件
乾熱氣候、立體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景點級別
A級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405549 hm²
類    型
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
保護對象
喜馬拉雅紅豆杉、戴帽葉猴
級    別
國家級
批准時間
1986年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雲南省保山市
適宜遊玩季節
5月份
建議遊玩時長
1天
批准文號
國發[1986]75號 [1]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史沿革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高黎貢山中南段保山市的騰衝縣、隆陽區及怒江州的瀘水縣轄區內建立了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
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總面積124459hm²。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並相繼成立了貢山、福貢管理所。
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把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列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
1997年,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確定了17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全球意義的關鍵區域,其中高黎貢山是首要區域——橫斷山南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0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網絡。
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北段的怒江省級保護區併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北迄西藏,雲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示範保護區。
2009年,保山市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白眉長臂猿之鄉。
2010年,高黎貢山保護區被七彩雲南保護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雲南省環境保護廳、雲南省教育廳、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單位評為“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環境教育基地”。
2011年,被中國綠化基金會授予自然科普考察基地。 [16] 
2014年至2018年,相繼在保護區內發現三個兩棲類新物種。
2017年,首次拍攝到紅鬣羚活動畫面。
2018年,發現大理鎧蘭最大野生居羣。
2019年,首次在保護區內拍攝到貢山羚牛的影像資料。
2020年至2022年,累計在高黎貢山發現珍稀瀕危植物滇桐286株。 [15] 
2022年11月,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補充認定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13]  12月,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今已發表627種動植物新種。 [14] 
2023年11月,入選雲南省科學技術廳發佈的第十四批雲南省科普基地認定名單。 [17]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雲南高黎貢山獸類鳥類爬行類及昆蟲重要棲息地入選。 [18-19]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滇西北,位於北緯24°56′~28°23′,東經98°08′~98°53′之間,地處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大地縫合線上,是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交匯地帶。 [2]  [16]  高黎貢山連接着東喜馬拉雅地區、橫斷山地區、印緬地區,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 [15] 
保護區由北、中、南互不相連的三段組成,北段在貢山縣境內,位於北緯27°30′~28°23′,東經98°08′~98°38′之間,中段在福貢縣、瀘水縣境內,位於北緯26°23′~26°49′,東經98°44′~98°53′之間,南段(怒江片區)在瀘水縣境內,位於北緯25°33′~26°09′,東經98°36′~98°50′之間。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候

高黎貢山山勢陡峭,峯巒起伏,形成了獨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氣候年均温15左右,谷地因焚風作用而形成乾熱氣候,山頂部氣候惡劣,温度低;年降水量東西坡雖有差異,但均在3000毫米以上,迎風面降水較多,兩坡均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遞增,山頂降水最多可達3600毫米。 [3]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質地貌

雲南省騰衝高黎貢山
雲南省騰衝高黎貢山(7張)
因怒江切割較深,故相對高度甚大,山勢陡峻而險要,是地殼抬升後受河流分割而成的斷塊山地,多為變質岩組成,下部有大面積的岩漿岩分佈。 [4]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

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生物、氣候、垂直帶譜自然景觀、多種植被類型和多種珍稀瀕危保護動植物種類為目的。主要保護對象為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高山温性、寒温性針葉林為主的森林垂直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珍稀動植物和特有物種。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錄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6種及變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29種及變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8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84種。已知的高等植物有4897種,動物有2389種、特有植物434種,近30年累計發表新物種518種。 [15-16] 
植物
光葉珙桐-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光葉珙桐-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保護區已知有種子植物210科1086屬4303種,其中434個為高黎貢山特有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喜馬拉雅紅豆杉、雲南紅豆杉長蕊木蘭光葉珙桐等4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禿杉桫欏董棕貢山三尖杉油麥吊雲杉十齒花水青樹、貢山厚朴、紅花木蓮等20種;省級保護植物30種。已知有脊椎動物36目106科582種。 [5]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佈有世界上最大的杜鵑花——大樹杜鵑,分佈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熱帶溝谷雨林。 [16] 
動物
已知有脊椎動物36目106科582種。其中獸類9目29科81屬116種;鳥類18目52科另4亞科343種;兩棲類2目2亞目7科28種及亞種;爬行類2目3亞目9科48種及亞種;魚類5目9科28屬47種及亞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戴帽葉猴白眉長臂猿熊猴羚牛、豹、白尾稍虹雉等2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小熊貓、穿山甲、鬣羚黑頸鸕鷀高山兀鷲血雉灰鶴紅瘰疣螈等47種;省級保護動物5種。還是我國靈長類動物分佈最多的地區,分佈有8種靈長類動物。 [16]  此外,2011年還在保護區發現了金絲猴家族新成員——怒江金絲猴。 [6] 
2017年11月,科研人員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過程中,在野外拍攝到一種紅色鬣羚,經專家鑑定,該鬣羚為中國獸類新記錄物種赤鬣羚,這批野外影像資料將為研究赤鬣羚提供珍貴信息。據《世界獸類物種名錄》第三版有關描述,赤鬣羚屬偶蹄目牛科鬣羚屬下的一個單獨物種,主要分佈在緬甸北部,中國國內對該種無確切記錄 [7]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範圍

珍稀動物
珍稀動物(5張)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05200hm²,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其中323685hm²在怒江州境內,佔保護區總面積的79.9%。核心區面積183789.5hm²,佔保護區總面積的45.3%;緩衝區面積142611.5hm²,佔保護區總面積的35.2%;實驗區面積79148hm²,佔保護區總面積的19.5%。 [8]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及怒江州的貢山、福貢瀘水三縣,保山市隆陽區騰衝縣兩縣區。其中,貢山縣境內有獨龍江、丙中洛、茨開、棒打四鄉鎮,福貢縣境內有架科底、子裏甲、匹河三個鄉,瀘水縣境內有洛本卓、古登、上江、六庫、魯掌、片馬六個鄉鎮,隆陽區境內有潞江、芒寬兩個鄉,騰衝縣境內有明光、界頭、曲石、上營四個鄉。生物走廊帶屬貢山縣的普拉底鄉;福貢縣的馬吉、利沙底、鹿馬登、臘竹底等鄉;瀘水縣的洛本卓、稱戛鄉;騰衝縣的五合鄉;隆陽區的潞江鄉 [8]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措施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
高黎貢山地區,1958年就規劃為自然保護區,後因種種原因未落實。1962年開始把中下部劃為村社集體林,把中上部森林劃為國有林,並設置林管所等機構進行保護管理。1983年,建立自然保護區。1984年相繼組建成立了保山、騰衝、瀘水三個管理所及林區公安派出所。1994年,林業部批准實施第一期總體規劃,保山市、怒江州分別成立了保山管理局和怒江管理局。1995年,保山管理局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雲南省林科院在美國麥克阿瑟基金和雲南省科委的資助下,在保山市芒寬鄉百花嶺實施了“高黎貢山森林資源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併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民保護協會——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1996年在林業部、省林業廳的支持下,爭取實施了由荷蘭政府資助的中荷合作森林保護與社區發展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對保護區的社區發展工作、機構能力建設、人員素質提高,起到了推動作用,與周邊的34個村莊建立了森林共管委員會。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發利用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

英國人安德森(Anderson)(1868年和1875年)率領探險隊,曾從緬甸進入高黎貢山採集鳥類、兩棲類和魚類標本。法國人叔里歐(Sonlie)(1895年前後),奧地利韓馬吉(H.Handel-Mazzetti)(1915年)、英國金德華(F.kingdon.Ward)(1922-1924年)、美國人洛克(1920-1927年)等先後到高黎貢山考察和採集標本。為時最長收穫最豐富的是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的喬治·福瑞斯特(George.Forrest),自1904年起到1932年病逝騰衝,歷時28年先後7次組織大規模考察和採集。 [8] 
據記載,明代崇禎年間(1639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長途跋涉翻越高黎貢山,進行了地貌與植被的考察與記述;國內對高黎貢山的考察研究始於30年代,30年代開始,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先後派蔡希陶王啓元、俞德竣到高黎貢山採集植物標本,40年代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劉慎諤先生到騰衝一帶做過植物地理考察研究,秦仁昌馮國楣也在高黎貢山採集過植物標本。5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雲南大學等曾多次組織對高黎貢山考察,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960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大學、武漢大學北京自然博物館共同組織的高黎貢山動物資源調查和中國科學院原南水北調綜合考察隊滇西北分隊的植被考察,1965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組織的聯合考察,198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隊組織的橫斷山地區考察等。 [8] 
1989-1991年,由西南林學院和雲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主持開展了多學科綜合考察,並於1994年出版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著。1993年,由雲南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組織了怒江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科學考察,並於1998年出版了《怒江自然保護區》專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恆教授自1990年開始獨龍江植物考察,2000年正式發表《高黎貢山植物》專著。西南林學院徐正會教授自1997年至2000年在高黎貢山開展蟻科生物多樣性研究,並填補了此項研究的空白。保護區管理機構在科學考察、技術試驗推廣等方面也作了大量有益探索。 [8] 
2019年7月19,一個由中國和澳大利亞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的比氏鼯鼠種羣,經研究確認命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該成果於18日發表在國際生物學期刊《ZooKeys》上。 [9]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信息

人文景點
丙中洛 丙中洛
高黎貢山曾是早期人類活動地之一,從三處新石器晚期遺址出土收集到的大量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晚期,高黎貢山西麓與東麓的台地上就已有人類定居。
高黎貢山是歷代兵家爭奪的戰略要地,山上山下仍可見不少軍事遺蹟。有南明軍隊和清軍交戰的“磨盤石戰役”古戰場,分水嶺一帶多處設有古堡、哨卡和峯火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高黎貢山是滇西大反攻的主戰場之一,山上仍可見數十處地堡、密密麻麻的彈坑和縱橫交錯的戰壕。 [10] 
高黎貢山是民族遷徙和融合的走廊。1983年成立保護區時,周邊地區居住着漢、、傈僳、怒、回、白、苗、納西、獨龍、彝、壯、阿昌、景頗、佤、德昂、藏等16種民族,他們分別源於古氐羌、古百濮、古百越、古三苗族羣和古東胡、古吐番、古女真、古中亞民族。如各種民風習俗、宗教、祭祀活動、歌舞、社會道德、價值觀念、民族節慶、民族婚戀、民族文學、民族體育等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多種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儒教及原始崇拜之地。
自然風光
高黎貢山是“自然博物館”、“物種基因庫”和“民族文化園”,“百花嶺生態旅遊區”規劃面積94平方公里,其中屬保護區實驗區46.31平方公里,包括周邊社區的兩個鄉鎮6個行政村約60多個村莊。 [8]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位價值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植物種類眾多,南北混雜,東西過渡,是青藏高原和印支半島的南北生物走廊,是亞熱帶、温帶、寒温帶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庫,著名的種子植物模式標本產地。是中國常綠闊葉林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地區之一,同時還保存有典型的温性、寒温性針葉林森林生態系統。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