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頤墓闕及石刻

鎖定
高頤墓闕及石刻,位於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姚橋鎮,始建於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是中國碑、闕、墓、神道、石獸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葬制實體 [2-3]  [5] 
高頤墓闕及石刻由墓、碑、神道、闕、獸構成,闕分東西二闕,兩闕相距13.6米,現存東闕已殘,西闕完整。闕前有圓雕天祿、辟邪 [2]  。高頤墓闕及石刻是研究漢代歷史文化、建築、雕塑、美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3] 
1961年3月4日,高頤墓闕及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高頤墓闕及石刻
地理位置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姚橋鎮
所處時代
東漢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1-0056-3-009

高頤墓闕及石刻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高頤卒後修墓建闕。
1983年,高頤墓闕及石刻進行復位保護維修工程,地面拓寬至780平方米,並修建保護圍牆,由專人看管 [4] 

高頤墓闕及石刻建築結構

高頤墓闕及石刻由墓、碑、神道、闕、獸構成,闕分東西二闕,兩闕相距13.6米,現存東闕已殘,西闕完整。闕前有圓雕天祿、辟邪 [2]  [4] 
高頤墓闕及石刻

高頤墓闕及石刻建築特點

高頤墓闕及石刻在四川現存的石闕中,是保存最為完整、最精美的一處。闕身是五層石塊砌築而成,今存的東、西兩闕相距13米,東闕的題款曰:“漢故益州太守武陰令上計史舉孝廉諸部從事高君字貫方”,西闕的題字是:“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光”。

高頤墓闕及石刻主要建築

高頤墓闕及石刻高頤墓

高頤墓距高頤闕165米,磚石結構,現存封土為圓形。上一碑,方座,圓形首,背素,正面刻楷書“孝廉高公墓”,系明弘治年間重立。高頤菜原碑現存放於闕園內景賢堂,暈首方座雕虯螭(龍),兩頭相對,尾相交,額上有穿,穿上方陰刻隸書“漢故益州太守高君之頌”,碑文記述了高頤的生平及功德等 [2] 

高頤墓闕及石刻高頤闕

高頤闕由座、身、樓、頂四部分組成,方闕十三層,通高6米,為現存漢闕最高者,寬1.6米、厚0.9米。子闕高3米、寬1.1米、厚0.54米,闕頂上部寬1.94米、下寬3.8米、出檐0.6米,仿木建築 [2] 
高頤闕的雕刻內容有:陰刻二十四字隸書銘“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方”;浮雕仙吏候門、周公輔成王、人獸相鬥、季札掛劍、平公聽琴、車馬出行以及九尾狐、三足鳥、天馬、饕餮、羔羊、綬鷹、角神等石刻畫像 [2] 

高頤墓闕及石刻石獸

石獸位於高頤闕前,為圓雕天祿、辟邪1對,高1.57米,長2.23米 [2]  [4] 

高頤墓闕及石刻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高頤,字貫方,益州漢嘉(今雅安)人,舉孝廉,學優從政,官至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益州太守,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因天降災殃,卒於任上,同年修墓建闕 [2] 

高頤墓闕及石刻文物價值

高頤墓闕及石刻是中國碑、闕、墓、神道、石獸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葬制實體,是研究漢代歷史文化、建築、雕塑、美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3] 

高頤墓闕及石刻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高頤墓闕及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高頤墓闕及石刻旅遊信息

高頤墓闕及石刻地理位置

高頤墓闕及石刻位於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姚橋鎮。

高頤墓闕及石刻交通路線

  • 公交
四川省雅安市乘坐5、11、13、15、16路公交車,在第一江岸小區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政府距離高頤墓闕及石刻約2.8千米,駕車約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