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家堡子墓地

鎖定
馮家堡子墓地,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華來鎮馮家堡子村周圍的農田中,是漢朝至唐朝時期的古遺址。 [2] 
2006年9~11月、2007年10~11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本溪市博物館及桓仁縣文物局組成聯合考古隊,馮家堡子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共清理墓葬14座,出土遺物共計20餘件。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和鐵器三類。馮家堡子墓葬均為平地起建,利用石塊、石板、礫石等構築成墓室(墓壙),在墓室(墓壙)的周圍和上面用石板及碎石封壘蓋構成石冢。墓葬之間距離不一,無疊壓打破關係。墓葬也無明顯的排列規律,可確定的墓向差異較大。墓葬外部積石可分為有壇積石和無壇積石兩類。墓葬內部結構有墓室和墓壙兩種,墓室形制較規整,四壁用大石板立砌,墓底鋪墊石板或礫石,有墓道和墓門;墓壙形制則不規整,是在積石上修出一個石坑,對坑底和坑壁的礫石進行簡單壘砌,形成一個簡陋的墓壙,無墓道和墓門。墓葬中未見木質葬具,人骨多為原地火化,保存較差,少數墓葬還保存一部分人骨,可分辨頭向,但已無法提取。馮家堡子墓地對於研究高句麗早期文化遺存及其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和學術價值。 [2-3] 
2013年5月,馮家堡子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馮家堡子墓地
地理位置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華來鎮馮家堡子村周圍的農田中
所處時代
漢朝至唐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553-2-03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馮家堡子墓地歷史沿革

馮家堡子墓地全景 馮家堡子墓地全景
2006年9~11月、2007年10~11月,為了配合遼寧省境內高句麗遺址的後續保護工程項目的實施,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本溪市博物館及桓仁縣文物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本溪市桓仁縣華來鎮境內的馮家堡子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共清理墓葬14座,出土遺物共計20餘件。 [2]  [3] 

馮家堡子墓地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馮家堡子墓地位置圖 馮家堡子墓地位置圖
馮家堡子墓地位於華來鎮馮家堡子村周圍的農田中。馮家堡子村四周被羣山所環繞,西河與南河在村子西北部交匯,村莊就坐落於河流的東岸,此處河流是渾江的一條支流—六道河的上游。馮家堡子村東距桓仁縣城約25千米,北距華來鎮約5.8千米,南距大恩堡村約3.5千米。 [2] 
墓葬概況
馮家堡子墓葬均為平地起建,利用石塊、石板、礫石等構築成墓室(墓壙),在墓室(墓壙)的周圍和上面用石板及碎石封壘蓋構成石冢。墓葬之間距離不一,無疊壓打破關係。墓葬也無明顯的排列規律,可確定的墓向差異較大。墓葬外部積石可分為有壇積石和無壇積石兩類。有壇積石就是在積石外圍用大石塊壘砌一週石牆,石牆與內部積石共同組成石壇,石壇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一般保存較好。而無壇積石就是在積石外圍不見石塊砌的邊界牆,積石堆積多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圓堆狀,整體保存較差,現存平面多為近橢圓形或近圓形,平面尺寸相差較大。墓葬內部結構有墓室和墓壙兩種,墓室形制較規整,四壁用大石板立砌,墓底鋪墊石板或礫石,有墓道和墓門;墓壙形制則不規整,是在積石上修出一個石坑,對坑底和坑壁的礫石進行簡單壘砌,形成一個簡陋的墓壙,無墓道和墓門。墓葬中未見木質葬具,人骨多為原地火化,保存較差,少數墓葬還保存一部分人骨,可分辨頭向,但已無法提取。隨葬品多出自墓室(墓壙)內,少數發現於積石中。所發掘的14座墓葬中僅8座出土有隨葬遺物,以陶器為主,其次為石器和鐵器。 [2]  [3] 
墓葬形制分類
墓葬形制根據墓葬外部積石和內部墓室(墓壙)結構特徵的差異,可將這14座墓葬大體分為甲、乙兩大類。1.甲類,有壇積石墓。據墓葬內部結構的差異,分二型。A型:有壇積石石室墓。HFM1、HFM9屬於此類墓;B型:有壇積石石壙墓。HFM2屬於此類墓。2.乙類,無壇積石墓。據墓葬內部結構的差異,分二型。A型:無壇積石石室墓。HFM14屬於此類墓;B型:無壇積石石壙墓。此類墓葬的數量最多,有HFM3~8、HFM10~13。 [2]  [3] 
HFM1
HFM1 HFM1
HFM1位於馮家堡子村後川村民組北約50米的田地中,東距馮家堡子南河約50米。方向200°。石壇平面近方形,長約5.8米、寬約5.4米、高約1.2米。壇壁均採用較大的山石塊砌築,壁面不規整,最高處保留有三層砌石,壇內積石為大小不一的河卵石。墓室位於方壇中部,墓室上原覆蓋的大石板已被移至墓室東側積石上。石板平面近圓角長方形,長2.1米、寬2米、厚0.5米。墓道位於墓室南側,兩壁用大石塊平砌,與整個方壇壁連成一體,墓道口用一塊不規則的石板封堵,已傾倒。墓道長1.4米、寬0.9米、深1.2米。墓室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壁均以厚重大石板立支,北壁以兩塊青色薄石板斜支,西北角以青石片平砌,砌築簡陋,墓室長2.3米、寬1.2~1.4米、深1.2米。墓室底部較平,用較小的河卵石鋪墊,在近墓道處發現4根人股骨及脛骨、腓骨、髖骨等,分析墓內葬有二人,骨骼多已擾亂,葬式不明,推測墓葬頭嚮應是頭北腳南。該墓未出土遺物。 [2] 
HFM2
HFM2 HFM2
HFM2位於馮家堡子村東約120米的田地中。方向75°。石壇平面呈長方形,長約8.3米、寬約7.3米、殘高約1.5米。壇壁均採用較大的山石塊砌築,壁面不規整,四邊壁面石僅最底一層保存較好,其上壁面石零星保留。壇內積石為大小不一的河卵石,積石堆積頂部較平,四周呈緩坡狀。墓壙位於方壇中部,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基部保存的壙壁多為較大的河卵石,南壁上部橫築兩塊大石條,東北角近底部以山石砌築,長2.7米、寬1.1~1.4米、深0.7米。墓壙內未見人骨。在墓壙填石中出土1件鐵削。 [2] 
HFM14
HFM14 HFM14
HFM14位於馮家堡子村西北約1500米處的山坡上,當地稱為“老朱家後山”。方向337°。積石平面近橢圓形,南北長軸約5.7米、東西短軸約5.1米、高約0.8米。積石由山石組成,不見河卵石。墓室西面的積石外緣有大石塊圍築,應用於阻止積石下滑,但未見有築壇跡象。墓室北面和東部北側有積石,而南面和東面南側原應有積石,但因農田耕作而無存。墓室由東西並列的兩室構成,四壁均用大石板立支構築,兩室之間為兩塊大石板,墓室上蓋石已無。西室平面呈長方形,長2.8米、寬0.9米、深0.5米。四壁保存較好,西壁立支兩塊石板,北壁和南壁各立支一塊石板,南壁石板已向內傾斜,其外側還倚有一大石塊,似為南壁倚護石。墓底平鋪數塊較厚的石板,縫隙處填充碎石塊。東室平面呈長方形,長2.7米、寬1米、深0.4米。東壁立支兩塊石板,南側石板已向外倒塌;南壁無石板,僅以河卵石封堵,現高約0.2米;北壁立支一塊石板,略向內傾斜。墓底平鋪三塊較厚的石板,略高於原地表,其上發現少量人骨,朽爛嚴重,不能辨識。未出土遺物。 [2] 
HFM4
HFM4 HFM4
HFM4位於HFM3南側,相距約1米。方向270°。積石已被嚴重破壞,現存平面近方形,由碎山石塊和河卵石組成,長約4.3米、寬約4.1米、高約0.6米。墓壙位於積石中部,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米1、南北寬1.2米、深0.1~0.4米。四壁以薄石板與扁薄的河卵石砌築,東壁直接借用河沙壙壁,其上平鋪一層小石板及扁薄河卵石片;南壁以薄石板平砌1~2層,砌築較規整;西壁被破壞;北壁西段平鋪一層薄石板,中部立支一塊扁薄河卵石,因受火燒已崩裂,東段則平鋪或立支稍大的河卵石及薄石板。壙底鋪墊一層薄石板,縫隙中填充河卵石,不甚平整。在薄石板上面又平鋪一層厚約5釐米的小河卵石,火燒的人骨及遺物均出於此層上面。壙內填充的許多薄石板被燒成紅色,有的已崩裂。壙內燒骨較多,西部多為頭骨殘片,北壁附近中部有肱骨殘段,東部見有股骨殘段,分析葬者應為頭西腳東。在墓壙內東部出土陶壺、豆各2件,西部出土1件用管狀石珠和橢圓形石墜穿綴而成的項飾。 [2] 

馮家堡子墓地文物遺存

石劍、石環狀器、石墜飾
石劍、石環狀器、石墜飾(2張)
馮家堡子墓地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和鐵器三類。數量較少,多經二次火燒,破損嚴重。陶器18件,手製,器形有罐、壺、豆、紡輪等;石器7件,均磨製,器形有劍、環狀器、項鍊、管狀珠等;鐵器,鐵削1件。 [2] 

馮家堡子墓地文物價值

馮家堡子墓地對於研究高句麗早期文化遺存及其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和學術價值。 [2]  [3] 

馮家堡子墓地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馮家堡子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馮家堡子墓地旅遊信息

馮家堡子墓地地理位置

馮家堡子墓地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華來鎮馮家堡子村周圍的農田中。

馮家堡子墓地交通信息

自駕:自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馮家堡子墓地,路程約33.9千米,用時約3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