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馮國瑞

(中國當代學者、詩人)

鎖定
馮國瑞(1901-1963),字仲翔,號牛翁,一號漁翁,別號麥積山樵,生於甘肅省天水市石蓮谷,是甘肅學術文化史上一位有頗多建樹的學者、詩人。梁啓超譽之為"美才"、"奇才",認為"百年以來,甘涼學者,武威二酉堂之外,殆未或能先也。" [2] 
曾任青海省政府秘書長、陝西省政府顧問、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委員等職務,1948年至1951年任國立蘭州大學教授、中文系系主任。著有《絳華樓詩集》《張介侯先生年譜》《麥積山石窟志》《炳靈寺石窟勘察記》等,輯有《守雅堂稿輯存》等。 [2] 
馮國瑞在文學、詩詞、歷史、考據、金石、文學以及書法藝術都造詣頗深,尤其精於金石龜甲、考據詞曲。將畢生精力投身於國學之中,為中國國學研究以及西北史地文化研究作出了卓著貢獻。 [2] 
中文名
馮國瑞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甘肅天水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63年
畢業院校
東南大學
清華大學

馮國瑞人物評價

馮國瑞一生博學多才,其學術研究領域十分廣闊,在文學、歷史、訓詁、考古、書畫等諸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對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等石窟的發掘和勘察上,馮國瑞作出了前無古人的開拓性的貢獻。在天水地方史研究方面,他是利用考古文物探索秦人早期歷史的第一人,並先後編著了《秦州記》《天水出土秦器匯考》等專著,明確提出了天水是秦人發祥地的觀點。在擔任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時,馮國瑞又在北道區甘泉鎮發現了兩棵據測定為唐代所植的玉蘭樹,遂倡議修建了現在的雙玉蘭堂。1937年,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的邵力子欲將自己私人收藏的5萬餘冊珍貴圖書捐贈陝甘兩省。與邵先生過從甚密的馮國瑞力勸邵力子將書捐給天水,並於炮火威脅中從西安親自護送其書安全抵達天水,在天水圖書館專闢“邵力子先生紀念室”珍藏。天水圖書館能成為國家二級圖書館,以邵力子贈書為基礎的豐富的典藏是重要因素。 [1] 

馮國瑞人物生平

馮國瑞七歲入私塾,十一歲考入天水私立亦渭小學(現稱解一小學),十五歲其父即請前清進士任承允、翰林哈鋭為之講習古文辭。1921年,馮國瑞考入南京東南大學,畢業後復又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深造,受業於梁啓超王國維等國學大師門下,從而積澱了深厚的國學功底。清華國學研究院畢業後,曾任國立蘭州大學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兼任西北師範學院國文系教授、青海省政府秘書長,陝西省政府顧問等。建國後,歷任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省政協委員等職務。著有《絳華樓詩集》《張介侯先生年譜》《麥積山石窟志》《炳靈寺石窟勘察記》等,輯有《守雅堂稿輯存》等。
馮國瑞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時,研究院主任為吳宓,教授為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國學大師。鴻儒碩彥,雲集清華,極一時之盛。
1927年,清華畢業的馮國瑞因時局動盪,意欲歸裏。梁啓超愛其才,又知不可留,乃函薦於當時的甘肅省長,譽馮國瑞為“奇才”、“美才”,認為“百年以來,甘涼學者,武威二酉堂之外,迨未或能先也”。從1928年開始,馮國瑞先後輾轉於蘭州、西寧和西安之間,歷任蘭州大學教授、系主任,西寧縣長、青海省政府秘書長,並被張學良邵力子聘為西北問題研究會委員和陝西省政府顧問。1938年之後,馮國瑞長期在蘭州各高校任教,嘔心瀝血,甘育桃李,直至1963病逝於蘭州。雖然大半生在外漂泊,歷經人世滄桑,但馮國瑞卻時時牽掛着家鄉天水的文化建設,奔走呼號,身體力行,至死不渝。
在1940年之前,麥積山石窟因道路不通,年久失修,棧道塌毀,凋蔽殘破,因而人跡罕至,一片荒涼。當時的景象與杜甫《山寺》詩中“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的情景並無二致。1941年農曆四月初八,馮國瑞與地方好友6人相約,徒步入山考察。當時的木質棧道經過千百年風雨的浸蝕,早已破爛不堪,行走時不但吱嘎作響,危險處更是不得不手腳並用。但馮國瑞依然以對家鄉文化的深厚感情,攀危崖、探幽洞,從而獲得了關於麥積山石窟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這次考察是麥積山石窟開窟1500多年來第一次由一批專業知識分子對石窟文物進行的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科學考察,對麥積山石窟以後乃至未來的研究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考察中看到和接觸到的石窟文物,其歷史和藝術價值使馮國瑞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心靈震撼。神聖的使命感和沉重的責任感使馮國瑞夜以繼日,耿耿難眠。他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編寫完成了一部在麥積山石窟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專著《麥積山石窟志》,從而讓世人第一次認識到了麥積山石窟非凡的藝術價值和讓人神往的美麗。
“晴暾洛門道,清麗一山川。香熟千畦稻,涼生百道泉。古魂招漢將,豐稔望村煙。都道蓮花好,遲來買藕船。”從這首寫洛門的詩中,我們可以感知馮國瑞對家鄉天水的一往情深。在以《麥積山石窟志》引起了世人對麥積山的重視後,馮國瑞又先後撰寫了《麥積山石窟大事年表》《調查麥積山石窟報告書》《麥積山石窟的古代民族文化藝術》等論文和專著,繼續為修復麥積山石窟棧道、加固石窟洞壁、成立麥積山石窟修保委員會而奔走呼號。1953年,馮國瑞又以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的身份參加了由中央文化部組織的麥積山石窟勘察團,與吳作人、王朝聞、羅公柳等十四位專家一起風餐露宿,辛勤工作,歷時32天,測量洞窟92個,為洞窟編號192個,完成攝影作品1000餘幅,對麥積山石窟進行了有史以來最系統、最科學、最詳盡的一次勘察。1961年3月,麥積山石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已患重病的馮國瑞得此消息,欣喜不已。他説:夙願已償,甘心瞑目!一片赤子情懷,讓人慨然落淚。

馮國瑞藝術特點

由於先後師從於任承允、哈鋭、梁啓超、王國維等人,因此馮國瑞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傳世的400餘首詩詞在隴上獨樹一幟,風格獨具。其作品或如江河澎湃,沉鬱頓挫,或如澗底流鶯,清新明快,無不寄寓着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而其書法作品更是將“骨”、“韻”巧妙融合,寓韻於骨,充滿了一種中正平和、不激不厲的書卷氣,顯示了馮國瑞豐厚的傳統文化積澱。

馮國瑞後世紀念

1991年馮國瑞先生誕辰九十週年,天水市舉行了學術紀念會。
2001年10月25日,紀念馮國瑞先生誕辰100週年大會在天水市隆重舉行 ,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恆濱、統戰部副部長劉同昌及中文系教授柯楊、系主任趙小剛應邀參加了大會。賀詞中説:“馮國瑞先生自1948年至1951年任我校中文系系主任職務,為我國國學研究以及西北史地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著貢獻”。馮國瑞,一個自號“麥積山樵”的隴上文宗!一個將畢生心血獻給家鄉的秦州赤子!
2000年天水市政府對已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馮國瑞故居(位於天水市秦城區大城共和巷33號)加強了保護,並做出了進一步修繕和保護的具體規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