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架子遺址

鎖定
馬架子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錦山鎮交界地帶的錫伯河中下游東岸,面積約61.8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的文化遺址。 [3] 
馬架子遺址1982年被發現,1991年、1999年三次對該遺址進行復查,採集石器7件,手製素面夾沙黃褐、黑褐陶片,有口沿、器底,泥質陶片和鐵器、瓷片等。馬架子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以來土著文化發生、發展、演化歷史進程的縮影,是北方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見證。 [3-4]  [7] 
2013年5月,馬架子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馬架子遺址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錦山鎮交界地帶的錫伯河中下游東岸
佔地面積
約 618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61-1-061
所處年代
新石器時代、夏、商、周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馬架子遺址歷史沿革

1982年,馬架子遺址被發現。 [7] 
1983年,確認該處為明代失爾兀赤衞所在地。 [7] 
1991年、1999年,三次對該遺址進行復查。 [7] 
2000年3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確認遺址屬“小河沿文化”,命名為“馬架子遺址”。 [4] 

馬架子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全長5千米,包含單體遺址24個,總面積約61.8萬平方米,距今2000~8000多年。遺址疏密有序地分佈在連綿起伏的臨河山樑坡崗上,規模龐大,種類多樣,內涵豐富,為赤峯以南地區所少見。 [3]  [6]  馬架子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的文化遺址,是研究興隆窪文化的重要文化遺存。 [4] 
房址遺蹟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位於錫伯河北岸坡地上,地表處發現有60餘坐灰土圈,每座直徑多在5~6米左右,大體上分作7~9排。均沿東北—西南方向排列。每座灰土圈代表着一座房址。屬於小河西文化類型。馬架子遺址代表着三級社會組織,每座房址為一級,每一排房址為二級,整個遺址為三級。馬架子遺址60餘座房址,總人數大約有240~360人左右,屬於較大的聚落遺址。 [2]  [4] 

馬架子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馬架子遺址出土石器,有尖狀器、刮削器等,手製素面夾沙黃褐、黑褐陶片,有口沿、器底,還採集到輪制泥質陶片,和鐵器、瓷片等。還採集找少量的動物骨骼。 [4]  [5]  [6]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
陶器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出土的陶器發現的陶片大多陶質粗疏,以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居多,偶爾能見到泥制紅陶和泥制黑陶。紋飾主要是繩紋、刻劃紋和附加堆紋。 [4] 
石器
石器數量較多,以打製石器為主,磨製石器數量較少,器物類型包含有鋤形器、餅形器、環狀器、斧、球、錛、管、磨盤、磨棒等。 [4]  [5] 

馬架子遺址研究價值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
馬架子遺址大量文物資料證明早在漢魏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直至遼金,一直有人類在這裏定居,至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設軍政統一的失爾兀赤衞,屬奴爾幹都司管轄。清代稱“錫爾古臣”、清末稱“希爾古差”代替,馬架子遺址文化年代久遠,是一處涵蓋文化成份豐富的重要遺址。 [4]  [6] 
馬架子遺址是本地區古代遺址結構聚落形態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典型實例。是新石器時代以來土著文化發生、發展、演化歷史進程的縮影,是北方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見證。 [3] 

馬架子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馬架子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馬架子遺址旅遊信息

馬架子遺址地理位置

馬架子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錦山鎮交界地帶的錫伯河中下游東岸。

馬架子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馬架子遺址,路程約19.7千米,用時約27分鐘。
參考資料
  • 1.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4-07]
  • 2.    徐國元.日出紅山後[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9.
  • 3.    季文會.喀喇沁風物[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90.
  • 4.    孫國軍,戴嶽曦.喀喇沁旗新石器時代、夏、商、周馬架子遺址 [J].赤峯學院學報,2015,06:99.
  • 5.    於昊申,小河西文化生業模式初探[J].農業考古,2021,01:17.
  • 6.    安成邦.內蒙東部考古遺址考察記[J].大眾考古,2020,02:63.
  • 7.    馬架子遺址 | 內蒙風物  .內蒙風物[引用日期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