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哈只墓碑

鎖定
馬哈只墓碑,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昆陽鎮鄭和公園內,是明朝時期的遺址。 [3-4] 
鄭和之父馬哈只墓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墓碑前右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哈只墓碑”碑;第二大部分是馬哈只墓誌銘,由於墓碑破壞嚴重,昆陽縣政府在馬哈只墓碑外加了玻璃防護罩,以此來對馬哈只墓碑進行保護,在玻璃罩內共有三塊碑刻;第三部分是馬哈只墓;第四大部分由四塊碑刻組成。馬哈只墓碑為明永樂三年(1405年)端陽日立。碑文以記載鄭和父親生平為線索,記述了鄭和父親馬哈只的籍貫、個人品性和功績等方面,對家鄉昆陽做了記載,對鄭和是其子的事情做了詳細説明,對馬哈只為官為民,愛戴百姓的品德進行了誇讚。馬哈只墓的發現明確了鄭和為昆陽洲人及其家世出身等的重要情況,墓誌銘碑刻是研究鄭和重要的文獻史料。 [2-4] 
2006年5月,馬哈只墓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馬哈只墓碑
地理位置
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昆陽鎮鄭和公園內
所處時代
明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863-4-05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馬哈只墓碑歷史沿革

馬哈只墓碑為明永樂三年(1405年)端陽日立。鄭和在明永樂九年(1411年)回鄉祭掃。 [3]  [4] 
馬哈只墓先後在民國甲戌冬年時,由元蒙古普魯海牙闌裏伯之賢裔修建碑亭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 [3]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昆陽知事楊立聲“知碑有關吾滇掌故甚大,毀損可惜,愛捐資創建碑亭,並樹二石於左右,一即此碑跋,一為《明史鄭和傳》”。但是,不久碑亭便遭到了損壞。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當地政府重建碑亭,並在左側附刻袁嘉穀先生的《昆陽馬哈只碑跋》,鈎刻“天妃靈應碑”於右。 [3] 
1958年,對馬哈只墓地進行了重修;1978年,增設了護欄;1990年,雲南省文化局撥款對馬哈只墓碑進行重修;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週年時,對馬哈只墓碑再次進行了重修。 [3] 

馬哈只墓碑建築格局

鄭和之父馬哈只墓位於鄭和故里雲南省晉寧縣月山鄭和公園內,馬哈只墓碑刻位於鄭和碑林對面,整個墓地分為四個部分。 [3] 
馬哈只墓誌銘 馬哈只墓誌銘
第一部分是墓碑前右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哈只墓碑”碑,左側是馬哈只陵園介紹的碑刻,大體介紹了馬哈只墓陵園的概況。 [3] 
馬哈只墓 馬哈只墓
第二大部分是馬哈只墓誌銘,由於墓碑破壞嚴重,昆陽縣政府在馬哈只墓碑外加了玻璃防護罩,以此來對馬哈只墓碑進行保護,在玻璃罩內共有三塊碑刻,左側一塊碑石是《鄭和太公墓誌銘跋》由雲南會澤夏光南撰寫,該碑石是大理石材質,由後人重新添加至此,碑文記載內容較為全面,包括對馬哈只墓誌銘長寬高碑文字的詳細記載,及之所以稱之為“哈只”的緣由,碑文還記載了元蒙古普魯海牙闌裏伯之賢裔對馬哈只墓的保護情況,這對於研究馬哈只墓均有着重要的歷史憑證作用;右側的碑石則刻着師範(荔扉)所錄的《明史·三保太監傳》,該碑主要刻錄出在《明史》中對鄭和身世的記載,中間的碑石則為《故馬公墓誌銘》。 [3] 
碑刻 碑刻
第三部分是馬哈只墓,伊斯蘭教的喪葬習俗是土葬,而且土葬為該教的唯一方式,是因為伊斯蘭教教義認為人類始祖阿丹系真主用泥土創造了人類,認為土葬是“返本還原,複本歸真”,生於泥土,還與泥土。所以,與漢族圓墳不同的是回族墳墓大都是長方形且沒有墳頭,其墓底部平坦為長方體結構,為防止雨水侵蝕,頂部為類似魚脊的凸起,墓穴為南北走向,墓主面部朝西,因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在中國的西方,在宋末元初時有文字詳細記載“赤身葬於穴,以屍面朝西”,在馬哈只墓上也體現出當時對伊斯蘭教回族歷史文化的一種傳承。在馬哈只墓的兩側共有六塊碑刻,右側是袁嘉穀先生於民國二年(1913年)所撰《馬哈只墓碑跋》,彭嘉霖先生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所撰的《重建馬哈只碑亭記》及《馬哈只墓碑亭詩》;左側則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昆陽縣政府新增的三塊碑刻,分別是《鄭和生平》《馬哈只家世》和《馬哈只墓碑記》。《鄭和生平》主要是記載了鄭和為官的經過及其下西洋的英勇事蹟的描述;《馬哈只家世》先是描述了鄭和父親的基本情況,其父名為米里金,世代信奉伊斯蘭教,曾裘封為滇陽侯即昆陽侯,因曾到麥加朝聖,故被人尊稱為“哈只”,其次記載了馬哈只的性格特徵及其死因,並提到馬哈只是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五世孫,對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哈只墓碑記》主要是記錄了墓誌銘和馬哈只墓被列為省級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時間及重修的經過,並對重修後馬哈自墓陵園的基本概況有了一定敍述。 [3] 
第四大部分由四塊碑刻組成,右側是翻刻版的《馬哈只墓誌銘》及晉寧縣城建房監於1991年刻制的《重修馬哈只墓碑記》,碑文詳細記載了馬哈只墓從被發現到被重建的一系列過程,文中着重提到了袁嘉穀先生對馬哈只墓的特有貢獻,為方便後人的研究所以翻刻《馬哈只墓誌銘》;左側則是《昆陽馬哈只碑跋》和《墓誌銘發現記》這兩塊碑刻都是翻刻版,《墓誌銘發現記》則記錄了《故馬公墓誌銘》因戰亂的遭遇。清咸豐年間回族首領杜文秀起義,導致滿清政府對回民殘酷鎮壓,鄭和家族全部遷至玉溪,《故馬公墓誌銘》淹沒殆盡,直到袁嘉穀先生髮現墓碑並將其碑文發表在《滇繹》和《卧雪堂文集》上,世人才較為詳細的瞭解到鄭和的故里、信仰和家世。 [3] 
馬哈只墓碑的材質選用紅砂石,易於雕刻,質量小易於運輸的優點,由於其吸水性較好,所以有易於剝落的缺點,紅色代表着一種高貴與典雅,也彰顯出了馬哈只家世的富貴。 [3] 

馬哈只墓碑文物遺存

故馬公墓誌銘
馬哈只墓碑被保護的有三塊碑,馬哈只墓誌銘在中間位置,碑頭呈半圓狀刻有篆寫的“故馬公墓誌銘”六字,在碑刻的四周有裝飾性的花紋,碑底是一個大石龜長約三尺,歷經歲月洗禮石龜面目特徵有些模糊;碑陰處有關於鄭和在明永樂九年(1411年)回鄉祭掃的記載:“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於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於祖宗墳荃祭掃追薦,至閏十二月吉日回還,記耳。”墓碑高七尺七寸,寬四尺一寸,墓誌銘全文共十四行,每行二十八字左右,合計為三百零二個字,因碑底部脱落,其中有三字辨識不清,《故馬公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馬公墓誌銘 故馬公墓誌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温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勳,縉紳鹹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於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銘曰:身處乎邊陲,而服禮義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時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3]  [4] 
《故馬公墓誌銘》在清咸豐年間時因戰亂等各方面原因被鄭和家族人埋於地下,後來被袁嘉穀先生髮現墓碑才得以面世,隨後袁嘉穀先生將碑文收錄在《卧雪堂文集》中。碑文以記載鄭和父親生平為線索,記述了鄭和父親馬哈只的籍貫、個人品性和功績等方面,對家鄉昆陽做了記載,對鄭和是其子的事情做了詳細説明,對馬哈只為官為民,愛戴百姓的品德進行了誇讚。 [3] 

馬哈只墓碑文物價值

馬哈只墓的發現明確了鄭和為昆陽洲人及其家世出身等的重要情況,墓誌銘碑刻是研究鄭和重要的文獻史料。 [2]  [4] 

馬哈只墓碑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06年5月,馬哈只墓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馬哈只墓碑旅遊信息

馬哈只墓碑地理位置

馬哈只墓碑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昆陽鎮鄭和公園內。 [3] 

馬哈只墓碑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馬哈只墓碑,路程約2.3千米,用時約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