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

鎖定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與自由道交匯處,形成於清光緒三十四至民國五年(1908—1916年),為原意大利租界建築羣 [2]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包括馬可·波羅廣場舊址、馬可·波羅廣場西南面樓(民族路46號樓、自由道25號樓)、馬可·波羅廣場西北面樓(民族路40號、42號、自由道40號)以及馬可·波羅廣場東北面樓(自由道38號) [2-3] 
2013年3月5日,天津西站主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
地理位置
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與自由道交匯處
所處時代
清至民國
佔地面積
22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625-5-018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意大利公使與天津海關道正式簽訂《天津意國租界章程合同》,至此意大利在海外設立了唯一的租界。
清光緒三十四至民國五年(1908—1916年),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形成。
民國十二年(1923年),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在馬可·波羅廣場中心建和平女神鵰塑 [2]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建築格局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包括馬可·波羅廣場舊址、馬可·波羅廣場西南面樓(民族路46號、自由道25號)、馬可·波羅廣場西北面樓(民族路40號、42號、自由道40號)以及馬可·波羅廣場東北面樓(自由道38號) [2]  [3]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主要建築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和平女神鵰塑

和平女神鵰塑位於馬可·波羅廣場中心,是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而建,由意大利雕塑家朱塞佩·博尼設計,建成後由意大利途經上海運至天津。雕塑包括噴泉水池、基座、科林斯式羅馬柱、和平女神像,高13.6米,全部採用花崗岩石材,其中基座上部裝飾了4個人物雕像,下設有噴水口,可向四面噴水。柱基外圈是一個直徑10米的噴水池,設有3組不同高度的噴泉,交叉的水花形成獨特的景觀。柱頂為展翅飛翔的和平女神銅像,手拿一橄欖枝,象徵着“友誼和平”這一永恆的主題 [2] 
和平女神鵰塑 和平女神鵰塑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馬可·波羅廣場西南面樓

馬可·波羅廣場西南面樓位於民族路46號、自由道25號,兩樓形制相似,均為磚木結構二層帶地下室,局部三層。平頂出,上築瓶式圍欄,設正門和側門。二層有露天陽台,上築方形平頂塔樓、瓶式圍欄,愛奧尼克柱支撐。窗口上部與檐下以浮雕花飾點級。樓前有草坪、假山和花坊等 [2]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馬可·波羅廣場西北面樓

馬可·波羅廣場西北面樓位於民族路40號、42號、自由道40號,兩樓造型基本相同,均屬意大利風格的磚木結構二層樓,帶半地下室。平面為方形,平頂出,上築瓶式圍欄。設正門和側門,扇形門廳,愛奧尼克柱支撐。樓頂築尖拱券式涼亭 [2]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文物保護

2013年3月5日,天津西站主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旅遊信息

馬可·波羅廣場建築羣位於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與自由道交匯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