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蘇散

鎖定
香蘇散 [1]  ,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2]  。香蘇散是由香附、蘇葉、陳皮、甘草組成的中藥方劑 [3]  具有疏風散寒,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證,症見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4] 
藥品名稱
香蘇散
是否處方藥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5g,每日3次
性    狀
散劑
是否醫保用藥
非醫保
功能主治
治四時瘟疫、傷寒

香蘇散醫書詳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陳皮60克(不去白)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6克,入鹽點服。
【功用】理氣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
【藥物組成】香附、蘇葉、陳皮、甘草、柴胡、桂枝、防風、羌活。
【處方來源】《幼科金針》捲上。
【方劑主治】小兒嘔吐
用法用量】上加生薑3片,水煎,熱服。
《世醫得效方》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一。
【組成】香附150克(炒去毛) 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 甘草60克 蒼朮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用法】上銼散。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薑3片,葱白2根煎,不拘時候服。得汗為妙。
【主治】傷寒傷風傷濕、傷食。
【加減】頭痛,加川芎白芷、細辛、荊芥穗各1.5克,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烏梅各1.5克,桑白皮2,1釐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瀉,加木香、藿香各1.5克。

香蘇散藥品簡介

功能主治:疏散風寒、理氣和中。用於外感風寒、內有氣滯、頭痛無汗、胸脘痞滿食慾不振
不良反應和注意:
規格:散劑
生產廠家:
其它:風熱外感忌用
和劑局方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
【炮製】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
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
【備註】嘗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120克甘草(炙)30克陳皮60克(不去白)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理氣解表。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6克,入鹽點服。
【注意】服藥期間,戒食葷腥、酒、肉。
【備註】方中紫蘇葉辛温解表,温中行氣;香附、陳皮理氣暢中;甘草調和諸藥。合用共奏理氣解表之功。方中紫蘇、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頗適合。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3】
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甘草60克蒼朮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製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治傷寒、傷風、傷濕、傷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薑3片,葱白2根煎,不拘時候服。得汗為妙。
頭痛,加川芎、白芷、細辛、荊芥穗各1.5克,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烏梅各1.5克,桑白皮2.1釐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瀉,加木香、藿香各1.5克。
【摘錄】《世醫得效方》卷一
【處方】
陳皮(去白)30克防己木通 紫蘇葉各15克
【製法】上四味,為末。
【功能主治】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温服。
【摘錄】《衞生寶鑑》卷十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