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承勳

鎖定
餘承勳,生於明弘治甲寅年(1493年)二月十七日申時,卒於明萬曆癸酉年(1573年)二月二十一日丑時,字懋功,號芳池,明朝青神縣(今屬四川眉山市)人,明正德年間(1516年)中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官授翰林院國史修撰官(1522年授),被民間廣為傳頌,時人稱之為“餘翰林”。明隆慶時,授太常寺卿,贈太中大夫資治少尹。墓在四川眉州漢陽場(漢陽古鎮)金馬山(金馬山,在今青神縣漢陽鄉,地踞岷江東岸,當地人稱“翰林山”)。
本    名
餘承勳
懋功
芳池
出生地
青神縣
出生日期
1493年
逝世日期
1573年
主要作品
《青神縣誌》

餘承勳成就和事蹟

嘉靖(1524年七月),餘承勳因與其詩文好友楊慎(升庵)議大禮,不慎觸怒朝廷,被杖擊免職還家,寄居青神城南9公里之中巖寺讀書著文。
餘承勳回青神後,感於縣城北沿途10公里之鴻化堰渠已淤騫毀塌,農田飽受天旱之苦,便與兩道州牧(知州)共議,發動一州兩縣之民眾、修復鴻堰,致使青神縣城南北20公里數千傾農田得以引水灌溉。
後,青神知縣聘餘承勳修纂《青神縣誌》,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成書,共7卷。此書現已散失,僅淅江寧波天一閣尚收藏殘本3卷。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餘承勳受馬湖知府之聘,修纂《馬湖府志》,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書7卷。今寧波天一閣尚收藏刻本1部。
隆慶時(隆慶二年1568年),餘承勳又復官,授太常寺卿,贈太中大夫資治少尹
餘承勳一生除編修國史、方誌外,所著詩文甚多,現存遺著有:《青神考》、《南安考》、《眉山蘇氏祀田記》、《遊峨眉集序》、《井研四李祠記》、《西眉郡縣誌》10卷等文集。為世人留下了可貴的歷史資料。他編纂的嘉靖《青神縣誌》7卷,已查實翻拍3卷,對後人研究青神歷史、振興青神經濟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四川省青神縣誌》第三十一編·人物617頁。) [1] 

餘承勳明史記載

據《明史》記載:子寰,舉進士,終户部員外郎。寘,就武廕為錦衣千户,終指揮同知。曾孫承勳(實為餘祥曾孫)、承業(實為餘祥曾孫),皆進士。承勳,翰林修撰。承業,雲南僉事。(《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餘子俊傳。)

餘承勳家族關係

餘承勳,南平王鐵木健七世孫,根六公餘德成六世孫,餘永泰玄孫餘祥曾孫,餘子偉之孫,餘子俊之侄孫,餘寰次子,兄餘承恩,弟餘承業,長子餘莘、次子餘蓮、三子餘芾、四子餘茹、五子餘芬,孫餘省發、餘光發、餘長髮、餘時發、餘驥發、餘驗發等。
正室妻楊氏,四川新都人,生於弘治壬子年(1492年)十二月初二申時,卒於萬曆戊寅年(1578年)九月十三日已時,楊廷和之女,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文學家楊慎之妹。長子餘莘、次子餘蓮、三子餘芾皆所出。
副室妻夏氏,生於弘治乙卯年(1495年)七月十五日丑時,卒於萬曆辛巳年(1581年)七月十一日已時,葬龍女山(今青神縣龍女寺附近)。生四子餘茹、五子餘芬。
岳父楊廷和(1459~1529)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為武宗、世宗兩朝宰輔。成化十四年進士。授檢討,弘治時侍皇太子講讀。正德七年出任首輔嘉靖三年,因“大禮議”與世宗意不合,罷歸故里,後削職為民,卒於鄉。隆慶初復職,追贈太保。著有《楊文忠公三錄》。 ) [2] 

餘承勳文物及墓葬傳説

太極流杯池題字 太極流杯池題字
餘翰林(餘承勳)在青神最為知名的有兩件事:一是他使用了最早的竹編製品。明代時期,京城尚未有竹製品,但餘翰林進京做官時,帶過去的生活用品全是竹編品,如今這套竹編作品收藏於瀋陽故宮博物院,現在青神的竹編推廣者都曾專門為此尋訪。
另外,則是在現今的中巖寺(古人亦稱作“小峨眉”)裏,餘翰林感懷黃庭堅在“九曲流暢池”的文豪本色,專門在此立碑題下“流觴”雅名,這二字彌足珍貴,堪稱中巖風景區裏的上乘珍品。
餘寘題刻 餘寘題刻
明代“正德”辛未(1511)邑人餘青野(餘寘,餘子俊的兒子,翰林修撰餘承勳的伯父。)在中巖風景區裏伏虎台的題刻“伏虎”與“無盡堂”兩局石刻紀念,現存蒼壁之上,字跡完整明晰。
餘承勳墓到底在哪?自古以來人們都充滿了好奇,青神縣內凡與餘翰林墳墓相關的地方,都被盜毀,但其墓究竟埋在哪裏,至今是個謎。
青神縣清代縣誌記載:餘承勳墓在縣東南五里芙蓉溪,即今天的白果鄉象鼻寺巖下;而民國時(1934年)《餘氏族譜》又記載,餘承勳墓在漢陽金馬山,據當地老人回憶,餘承勳的原碑很高大,其後人見墓葬碑文經過日曬雨淋,剝落損毀嚴重,便在民國年間(1932年)為其重新立碑,而這正為最近發現的碑文。
餘承勳墓碑 餘承勳墓碑
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青神縣文管所工作人員來到了漢陽鎮小三峽村,在一農户家裏,大家驚訝地發現,石板做的倉底竟然就是餘承勳的墓碑。2012年5月,工作人員再次來到小三峽村,找到該户人家,老人已經去世,房子早已沒人住,呈現着搖搖欲垮的狀態,好不容易找到了老人的兒子,經過協調,大家將墓碑帶回收藏。墓碑,上面刻着:“明翰林院編修、太常寺少卿六世叔祖餘公承勳之墓、中華民國第一壬申夏至後三日穀旦、承恩公派二十一世裔孫一海、一澤重建”等碑記。(六世叔祖,是以元末明初入川的根六公餘德成為一世祖排序的。)
參考資料
  • 1.    四川省青神縣誌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四川省青神縣誌》.四川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年:617頁,634頁
  • 2.    餘子俊及後裔.《青神餘氏家譜》.四川省青神縣:青神縣麒麟鄉家譜印刷,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餘氏家譜第19,20,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