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飲馬長城窟行

(曹丕詩作)

鎖定
《飲馬長城窟行》是三國魏曹丕創作的詩。
作品名稱
飲馬長城窟行
創作年代
三國魏
作品出處
《樂府詩集》
文學體裁
樂府歌行

飲馬長城窟行作品全文

浮舟[1]橫大江,討[2]彼[3]犯[4]荊虜[5]。
武將齊貫甲[6],徵人[7]伐[8]金鼓[9]。
長戟[10]十萬隊,幽冀[11]百石弩[12]。
發機[13]若[14]雷電,一發連四五[15]。

飲馬長城窟行註解

[1]浮舟:漂在水上的船。行船。
[2]討:討伐。
[3]彼:那。
[4]犯:襲擊。侵犯。
[5]荊虜:荊州的敵虜。
[6]貫甲:穿上衣甲;擐甲。洞穿衣甲。
[7]徵人:征伐之人,遠征之兵士。
[8]伐:敲。擊。
[9]金鼓:鳴金和戰鼓。
[10]長戟:古兵器名,長柄的戟。
[11]幽冀:幽州和冀州。
[12]百石dàn:一百石。石,重量單位。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百石弩,千斤重的弩機。諸葛亮發明製造的是十石弩。
[13]發機:撥動弩弓的發矢機。
[14]若:如同。
[15]一發連四五:一次擊發可射四五枝巨箭。

飲馬長城窟行作品賞析

浮舟橫大江,討彼犯荊虜——划着船橫渡大江,去討伐侵犯荊州的敵人。犯荊虜:侵犯荊州的敵人,指孫權。虜,敵人。
武將齊貫,徵人伐金鼓——武將們穿戴整齊,手裏拿着箭。出征的戰士們敲擊着鉦和鼓。貫:穿戴。(pī):一作甲。箭,箭頭較薄而闊,箭桿較長。伐:敲擊。金:指軍中作信號用的樂器鉦。
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十萬戰士手裏拿着長戟,幽州和冀州的士兵佩帶着威力達百石的弓箭。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為一體,略似戈,兼有戈之橫擊、 矛之直刺兩種作用,殺傷力比戈、矛為強。幽:幽州,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冀:冀州,今陝西和山西間黃河以東,河南和山西間黃河以北,山東西北和河北東南 部地區。石百弩:威力有百石之強的弓箭。石,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十鬥為一石。
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發機射出石頭像雷電那樣迅速,一下子就射出四五顆石頭。發機:古代武器名,用以發射石塊。電:一作迅。
詩歌借樂府舊題寫伐吳之事。通過寫戰爭聲勢之浩大、隊伍之齊整、武器之精強,將伐吳將士們強烈的自信心和為國獻身的決心刻畫得淋漓盡致。全詩慷慨激越,悲壯昂揚,令人振奮。

飲馬長城窟行作者簡介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1](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2]。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説。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
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羣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曹丕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諡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飲馬長城窟行寫作背景

在一次伐吳閲兵之時,盛大場面激起了曹丕的豪情壯志,讓他充滿了無比的自信,萌生了一種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