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韜光

(鄭板橋所著七言詩)

鎖定
《韜光》是清代時期的一首七言詩,作者是鄭板橋
作品名稱
韜光
作    者
鄭板橋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七言詩

韜光作品原文

韜光⑴
韜光古庵嵌山讞,北窗直吸餘杭縣。⑵
葛洪小兒峯嶺低,南屏一片排秋扇。⑶
錢塘雪浪打西湖,只隔杭州一條線。⑷
海日烘雲濕已乾,下界奔雷作蛇電。⑸
山中老僧貌奇古,十年不踏西泠土。⑹
厭聽湖中歌吹聲,肯來伺候衙門鼓?⑺
曲房幽澗養神魚,古碑剔蘚蝌蚪書。⑻
銅瓶野花烏幾靜,湘簾竹榻清風徐。⑼
飲我食我復導我,茅屋數間山側左。
分屋而居分地耕,夜燈共此琉璃火。⑽
我已無家不願歸,請來了此前生果。⑾ [1] 

韜光註釋譯文

韜光註釋

⑴韜光:庵名,位於杭州靈隱山(北山的一部分)北高峯上,相傳為唐穆宗時韜光禪師所建。⑵讞(yàn):大小成兩截的山。餘杭縣:縣城在杭州市東北約三十千米。⑶葛嶺:在杭州北山,相傳晉時道士葛洪曾結廬於此,嶺上古蹟有葛仙翁墓。南屏:為杭州南山的一部分,與北山遙遙相望。秋扇:形容南屏山的姿態。⑷雪浪:指錢塘江潮捲起的白色浪花。杭州在錢塘江口北岸,錢塘與北山之間,正好以杭州為界。從北山韜光庵望錢塘方向,則杭州像一條線一樣界隔其間。⑸這兩句寫在韜光所見到的奇觀。⑹西泠(líng):西湖橋名,又名西林、西陵,由北山經此通往西湖。⑺“肯來”句指進城。古時城市聽衙門鼓聲開閉,故云。⑻蝌蚪書:一種筆畫類似蝌蚪的古文字。⑼烏幾:黑色的几案。湘簾:用湘竹製的門(或窗)簾。⑽琉璃火:指用琉璃製成的燈盞,暗喻智慧的燈火。⑾板橋原配徐氏,在作者39歲時病歿,次年詩人遊杭州作此詩,故云。前生果:指此生。佛家認為今世的結果是由前世所種之因而成。

韜光譯文

韜光古庵座落在山谷間,朝北的窗户正對着餘杭縣。(從韜光庵望去)葛洪的山嶺就在眼下,連綿的南屏山就像一把扇子。錢塘江的浪花拍打着西湖,韜光庵與錢塘中間的杭州像一條線一樣界隔開來。日出雲上,雲在腳下,奔雷時作,電光如蛇。山中的老和尚相貌奇特,十年不曾踏入杭州城。他連西湖中的歌舞聲都不願多聽,怎麼肯進城來受人管制?在僻靜的房屋、幽靜的山澗中養着神奇的魚,剔除古碑上的苔蘚,露出很古老的碑文。黑色的几案上的銅製花瓶中插着野花,清風徐徐吹動湘竹的門簾(窗簾)和竹榻。(韜光庵的和尚)給我提供食物而且還在精神上引導我,我的幾間茅屋就在山的左邊。我們住在不同的房子裏,耕種各自的土地,晚上相聚在同一盞燈光下。我已經沒有家也不願回去,我請求在此了卻前生的夙願。 [2] 

韜光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1730年(雍正八年),鄭板橋40歲遊杭州時所作。當時詩人住在韜光庵,受到了眾僧人的熱情款待,遊興甚歡。然而,縱使在這清靜的方外之地,生性放達的鄭板橋也時不時產生了悲涼之感。詩中前八句以韜光庵為中心,寫它的地理位置和它周圍的自然形勢。中間八句讚揚庵中老僧遠世塵、處幽境,泯滅凡心,精進修行,也表現了詩人自己的願望。詩歌最後六句寫老僧款待作者和作者當時的心境,他甚至希望在此“了此前生果”。詩歌中充溢着一種悽清孤寂的情懷,流露出詩人些許遁世的思想。 [3] 

韜光作者簡介

鄭板橋像 鄭板橋像 [4]
鄭板橋(1693~1765),即鄭燮(xiè),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
鄭板橋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擅畫竹、蘭、石。又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他的詩、書、畫,人稱為“三絕”。生平狂放不羈,多憤世嫉俗的言論與行動,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
鄭燮所作詩,如《悍吏》《私刑惡》《逃荒行》《姑惡》《孤兒行》等篇反映社會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現實意義;《揚州》《自遣》《遊焦山》《野老》等篇自抒所見,表現真率性情;大量提畫詩都有寄託。他詩歌的特點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暢,通俗易懂。 [5] 
參考資料
  • 1.    衣殿臣編《鄭板橋詩詞選》(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57頁
  • 2.    衣殿臣編《鄭板橋詩詞選》(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57~59頁
  • 3.    衣殿臣編《鄭板橋詩詞選》(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59頁
  • 4.    鄭板橋像引自中評網 
  • 5.    衣殿臣編《鄭板橋詩詞選》(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