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盈

(革命先烈)

鎖定
韓盈(1901—1927),筆名寒螢,廣東省遂溪縣遂城鎮南門圩人,鍾竹筠的革命伴侶,南路農民運動先驅,是大革命時期廣州青年學生運動早期的領導人,共青團雷州特別支部創建者、中共遂溪縣委第一任書記、中共廣東南路黨組織主要領導人之一。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韓盈
別    名
寒螢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遂溪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27年
畢業院校
廣州鐵路專科學校

韓盈早年經歷

韓盈出生於公元1901年,是遂溪縣遂城鎮南門圩人。父親韓義,母親鄭氏。他因父親長期患病,哥哥腳跛身殘,家中缺少勞動力,所以,他在很小時就參加了勞動。十歲時,他的父親和哥哥相繼病故,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全靠舅父鄭贊卿接濟。後來,母親因生活所迫而改嫁,只留下他一人跟隨舅父過活。舅父見他天資聰穎,便送他進遂城小學讀書。他在學校學習非常勤奮,深受老師的器重和同學的愛戴。
1919年,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捲全國各地。當時,一些進步刊物如《新青年》、《每週評論》、《湘江評論》、《新潮》等也相繼傳入遂溪。韓盈讀到這些刊物,思想受到很大的啓迪,便把眼光從課堂轉向社會。 [2-3] 

韓盈青運鬥爭

1922年3月,韓盈在廣州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與彭湃、譚平山、張太雷、阮嘯仙、楊章甫等人經常在一起活動,並結識了陳獨秀、張國燾、鄧中夏等人,這時,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飛躍。翌年夏,韓盈和阮嘯仙、劉爾嵩等人發起組織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外圍組織 “廣東新學生社”,組織和領導廣州的青年學生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接着,他又與黃學增等人在廣州長塘街組織“雷州留穗同學會”,團結高雷地區及瓊崖的旅穗學生和進步青年,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在此期間,他以“寒螢”的筆名,在廣東團機關刊物《青年週刊》和新學生社創辦的刊物《新學生》以及廣州《民國日報》等刊物上發表文章,針對時弊,揭露社會黑暗,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他還經常帶領學生上街遊行示威,聲討軍閥。經過革命鬥爭的鍛鍊,他很快便成為廣州地區青年學生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
1923年10月,社會主義青年團廣州地委改選,韓盈被選為候補委員,負責團廣州地委機關刊物的組編和出版工作。是年底,韓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夏,他從鐵專畢業後,由黨組織安排在廣州工作,協助阮嘯仙、羅綺園、周其鑑等人開展廣州地區的黨、團工作和學生運動。
韓盈在穗求學期間,曾多次奉命返回南路,到北海、防城等地秘密開展學運和宣傳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在北海貞德女子學校讀書的鐘竹筠。他們兩人是同鄉,在密切交往和革命工作中,彼此交流思想,互相愛慕,逐漸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1925年春,他們二人便結為革命伴侶。此後,竹筠在韓盈的影響和幫助下進步更快,不久,她被派到廣州農講所第四期學習班學習,成為廣東南路最早的女共產黨員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2-3]  [4]  [5] 

韓盈革命活動

1925年6、7月間,韓盈接受中共廣東區委和共青團廣東區委的派遣,回到雷州半島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當時,雷州半島正處於反動軍閥鄧本殷的黑暗統治之下,韓盈剛回到遂溪,即被反動軍閥懸賞通緝。在這極端危險的情況下,韓盈仍然機智勇敢地秘密開展革命活動。他首先到反動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遂溪縣第六區開展工作,發動黃廣淵、黃傑、蘇天春、薛文藻等人創建雷州特別支部,並以革命青年為主體,組建了雷州特支的外圍組織雷州青年同志社。韓盈任雷州特支書記和青年同志社主任,黃廣淵為雷州青年同志社的副主任。在韓盈的領導下,雷州特支和青年同志社緊密團結,互相配合,積極工作,成為雷州半島革命運動的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
1925年10月,韓盈領導雷州特支在遂溪縣第六區組織成立了海山、敦文、樂民、餘村、調神等鄉農民協會和一支七十多人的聯鄉農民自衞軍,同當地反動區長黃仲齡以及反共分子黃河灃、陳光烈等人進行堅決的鬥爭。同時,他們還秘密組織了青年同志社樂民分社和紀家分社,吸收社員一百三十多人。在此前後,雷州特支還在海康縣的第一、二、三、四、六、八區秘密組織了四十多個鄉農會,農協會員達三千多人。同年底,韓盈與黃廣淵、彭剛俠等人為了配合廣東國民革命軍南區委的指示,深入發動羣眾,開展反對鄧本殷的鬥爭,並派人打入敵軍內部,進行策反工作。由於韓盈等人的努力,結果爭取了蔡春霖部二千多人脱離反動軍閥鄧本殷,大大地削弱了反動軍閥的力量,為革命軍收復南路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25年12月,革命軍攻克雷州後,黃河灃等人妄圖利用金錢收買革命軍中一些腐敗軍官,陰謀攫取遂溪縣長的職務。韓盈知道這個情況以後,便立即致函團中央,揭露敵人的陰謀。他在信中寫道:“遂溪城自敵軍退後,鄒武司令率所部五六百人進駐,即出佈告抬高承辦防務經費、字花、廠捐、煙膏等雜税,與鄧逆時代無異……人民對此種種,殊為失望。最為吾人切齒痛恨者,蓋聞陳銘樞師長經電請民政廳委定黃河灃為遂溪縣長,符夢松為海康縣長。”他在信中強烈要求團中央和中共廣東區委“速設法在民政廳免令他們二人為縣長”。同時,他還以雷州青年同志社的名義,發表了聞名南路的《對雷州善後宣言》,指出革命軍南討“不惟在驅除鄧逆一人,尤以在驅除之後,永無與鄧逆同樣之繼起者。對鄧逆之一切惡政,務須根本取消”。並提出“剷除貪官污吏和劣紳土豪,肅清散兵土匪,廢除苛捐雜税;嚴禁煙賭,救濟失業農民;扶助工農團體之發展;保護青年之一切利益,改良鹽務;振興實業,整頓教育;提倡女權”等十一項要求。
1925年12月,國民黨廣東省南路特別委員會成立,韓盈被任命為特委委員。翌年1月9日,他以南路特委委員的公開身份,在遂溪縣城召開軍民聯歡大會,發表演説。次日,他又在遂溪縣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式上作政治報告,宣傳革命的大好形勢,指出農民運動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公開宣佈“政權歸諸人民”,並提請大會通過了“裁撤各區保衞局,將所有款項撥給農民協會支配”等議案。會後,他帶領顏阜、薛經輝等人深入到遂城附近各鄉村宣傳發動羣眾,在沙坡、坑裏園、南和、歐屋、桃溪、東圩等鄉成立農會,組織二千多名農民到遂溪城遊行示威,向國民黨縣政府請願,抗議土豪劣紳敲詐勒索農民,反對政府的各種苛捐雜税,逼使遂溪縣長伍橫貫承諾調免煤油税、禽畜捐和屠宰税等。
1926年春,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在梅藁成立,黃學增為主任,韓盈任書記,鍾竹筠等為幹事,統一領導南路地區的農民運動。三月初,南路特委接收原來由國民黨高州縣政府主辦的高州《民國日報》,由黃學增兼任社長,韓盈兼任總編輯。黃學增、韓盈等接管高州《民國日報》後,即大力宣傳各地開展農民運動的情況。同年3、4月間,韓盈和黃學增、楊枝水等人一起,研究決定仿效廣州農講所的做法,分別在梅藁和海康舉辦南路梅藁宣傳學校和雷州宣傳講習所,吸收各地農運積極分子參加。韓盈負責南路梅藁宣傳學校的校務工作,並擔任主要教員。在此期間,韓盈還和鍾竹筠(南路特委委員兼婦女部長)等人幫助改組了國民黨遂溪縣黨部,選舉以公開身份參加國民黨的陳光禮、薛經輝、陳榮位、劉堅等共產黨員為遂溪縣黨部的執委。同時,韓盈等同志還在遂溪率先建立南路第一個縣農會和第一個縣婦女解放協會。縣農會主席是鄧成球同志,縣婦女解放協會主席由鍾竹筠兼任。除此以外,還成立了遂溪縣工會、商會、學聯、教育協會和反天主教宣傳團等革命羣眾組織。5月間,韓盈赴北海、合浦、防城等地檢查工作和整頓防城縣黨部,事畢,即趕回梅蔡參加南路特委工作會議。會後,他又西下欽廉,負責整頓欽廉四屬的國民黨黨務,並繼續發展農民、工人、婦女、青年運動。
當時,韓盈已患有肺結核病,曾多次吐血,但他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只是默默地為黨積極工作。他身兼數職,肩負重任,把全部精力傾注於革命事業上,經常不辭勞苦地深入到廣大農村、工廠和學校,發表演説,慷慨陳詞,足跡遍及南路地區的十七個縣市。他所負責編輯的高州《民國日報》,大張旗鼓地宣傳我黨的政治主張和革命統一戰線政策,推動各地革命運動的發展。他和黃學增、朱也赤、梁本榮等同志發動進步青年和文藝工作者組織“血痕劇社”,編演了《工農苦》、《盲婚之害》、《仇恨》、《朝拜亡國》等一大批反映工農苦難和鬥爭的白話劇,其中有不少劇本凝結着他的心血。有時,他還帶領劇團到各地巡延演出,甚至與妻子登台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6年9月9日,遂溪法庭的法官陸法銓勾結土豪和民團武裝,在麻章圩製造一起毆打和拘禁省港罷工委員會駐遂糾察隊的嚴重事件。韓盈聞訊後,即與縣黨部執委劉堅前往交涉,並以縣黨部和縣農協的名義,向省府提出控訴,要求嚴懲兇手;同時他還通電各地,聲討陸法銓等人,得到省《工人之路》報社和雷州、茂名等縣黨部的支持,取得了鬥爭的勝利。
是年10月,韓盈的妻子鍾竹筠受黨組織的派遣,轉赴中越邊境的防城縣東興鎮工作。竹筠在臨行前,韓盈為了方便她搞好工作,動員她把尚在襁褓中的兒子留在家中交給嫂嫂撫養,並囑咐她安心工作。但不幸的是,這次分別,竟成永訣。
當時,南路地區的革命運動正在不斷髮展,上級黨組織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於1926年10月成立中共遂溪縣委會,由韓盈兼任縣委書記。翌年1月,中共南路地方委員會成立,黃學增任書記,韓盈為地委委員,分工負責黨的建設和擴大農民武裝等工作。當時,韓盈的辦公地點設在遂溪縣城的城隍廟內,距離他家約一公里,但他卻無暇返家探望幼兒,甚至多次路經家門而不入。由於他的積極領導和努力工作,使遂溪縣的黨、團組織和農民運動得到迅速發展。至一九二七年春,遂溪縣有很多區鄉已建立了黨、團支部或小組,黨、團員人數各達四百多人,農會會員也發展到六萬人左右,居南路地區各縣之冠。工農武裝有數千人,配備各種槍支一千多支。 [2-3]  [4] 

韓盈英勇犧牲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以後,組織“南路清黨委員會”,瘋狂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羣眾。殘酷鎮壓革命運動。當時,韓盈卧病在家,他為了應付這突然變化的形勢,立即採取措施,佈置縣委委員黃廣淵和縣農協主席鄧成球二人,召集全縣的黨員和農運骨千,在二區楊柑圩秘密召開會議,研究和部署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大屠殺的鬥爭計劃。不料,敵人突然於4月24日在遂溪全面實行“清黨”。當時中共遂溪縣委機關和國民黨遂溪縣黨部以及縣農協和遂城南門圩、二區楊柑圩等處,同時遭到敵人的包圍和襲擊。鄧成球、顏卓、陳克醒、金美榮、何元餘、吳協民等十多名縣委委員和農運領導人不幸被捕。韓盈在家養病也被敵人拉下病榻,架出家門,投進監獄。
韓盈被捕後,在獄中團結難友,繼續同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備受敵人的各種酷刑和威迫利誘,始終保持革命者的氣節,堅貞不屈。最後,敵人沒有辦法,只好將他和鄧成球、顏卓等十四人一起於1927年5月21日押至遂城竹行嶺,進行集體槍殺。韓盈就義時,年僅26歲。 [2-3]  [4] 
參考資料
  • 1.    遂溪紅色名人(上篇)  .遂溪縣人民政府.2020-06-16[引用日期2022-09-25]
  • 2.    星火燎原耀南路——記烈士韓盈、鍾竹筠夫婦  .政協湛江市委員會.2020-09-28[引用日期2022-09-25]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遂溪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遂溪文史 第3輯[M]. 吳川縣教育印刷廠, 1987:64-71.
  • 4.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東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廣東省民政廳合編. 南粵英烈傳 第7輯[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2:24-30.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湛江市委員會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湛江文史 第24輯[M]. 2005:438-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