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革命巖洞

鎖定
萬寨的石灰岩地貌形成了無數個天然巖洞。其中有486個巖洞被利用起來,組成了一片“老撾革命巖洞”。曾是胡志明小道組成部分。
中文名
革命巖洞
地理位置
老撾東北部的華潘省
著名景點
“地下城市”萬寨

目錄

革命巖洞簡介

革命巖洞 革命巖洞
在老撾東北部的華潘省有一座神秘的“地下城市”萬寨。此處位於老撾和越南的邊境地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超過2.3萬老撾革命者生活在這裏,在美軍的狂轟濫炸下堅持戰鬥。戰爭結束後,老撾人民革命黨將這裏視作革命聖地,但只對內部開放。如今,老撾政府發展旅遊事業,對外開放了巖洞,環球時報記者前去探望,想揭開這座隱秘之城的神秘面紗。
1964年老撾聯合政府解體後,老撾愛國陣線在華潘省省會建立解放區。美國此時正在進行越南戰爭,老撾人民解放軍支持北越共產黨的抗美戰爭。華潘是通向越南的天然關口,許多國際援助物資通過這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越南,這裏由此成為“胡志明小道”的組成部分,因此受到了美軍轟炸,解放區不得不“鑽入”地下,萬寨的天然巖洞就成了最好的避難所。
老撾的革命者依靠天然的地貌,對巖洞進行了擴建和改造,把一個個巖洞變成了會議室、醫院、學校、商店、劇場等,這裏就像中國的延安一樣,成了老撾解放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革命巖洞象洞

象洞 象洞
解放區與中央政府對抗,必然地處偏遠地區,萬寨也是如此。從萬象出發,坐長途公共汽車,經過25個小時的顛簸才能到達。作為長期高度保密地區,萬寨是近年才決定開放的。這些開放的巖洞都保持了當時的原貌,從中可以想像當時人們的戰鬥和生活情況。
革命期間,老撾人民革命黨前領導人凱山·豐威漢和中央政治局成員都在這裏。這些領導人住的五個巖洞頂部做了擴展,並做了防水處理。
大洞被分隔成小間,洞壁用白石灰刷過,人只能睡在吊牀上。凱山當年的起居室裏,擺着一張木桌和七把椅子,洞壁上還掛着一幅地圖,上面標示着美軍控制的區域。桌上擺放着一尊列寧的半身石膏像,還有中式的暖水瓶。起居室後面是緊急避難室。導遊介紹説,如果受到毒氣彈襲擊,人們就進入緊急避難室,裏面還有蘇制的空氣泵,用手搖就能把毒氣排出洞外。
巖洞中最大的一個叫“象洞”,是一個最深處達300米的自然巖洞,最多可以容納2000人。巖洞有着相對平整的地面,其中一端建了個半圓形在舞台。導遊介紹説,當年這裏用作大型會議室和士兵訓練場,同時也是最受大家歡迎的劇場和電影院。經常上演的是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電影和戲劇,其中來自中國的表演最受歡迎。在一刻不停的轟炸中,哪怕是短暫的娛樂,也能給這裏的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從而鼓舞士氣。
巖洞醫院不在開放的巖洞之列,得到遊客中心專門申請,獲准後才能參觀。巖洞醫院有着厚厚的大鐵門,裏面漆黑一片。藉着導遊的手電光,可以看到洞內的地面還扔着用過的針管、藥瓶,有些凌亂。當年,這裏有120多名醫護人員。1973年,老撾各方簽署了恢復和平的協議,這所醫院在地面上修建了病房,繼續發揮作用。1975年,老撾革命勝利,成立了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直到1976年,這所戰地巖洞醫院才正式關門,結束了歷史使命。
雖然與越南的“古芝地道”、泰國的“馬共地道”比起來,這裏的知名度還不算高,交通等基礎設施也不發達。但與其他景點相比,這裏的神秘感是最強的,因為這裏進行的是一場不宣而戰的戰爭。不論是轟炸者美國還是援助老撾的其他國家,當時都對自己的行動秘而不宣。因此,不少揹包客來這裏尋找原汁原味的“歷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