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顏面部癤癰

鎖定
面部皮膚是人體毛囊及皮脂腺、汗腺最豐富的部位之一,又是人體暴露部分,皮膚損傷、糜爛等均可有利於細菌侵入及繁殖,因此而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毛囊周圍的急性化膿性炎症稱癤,其病變侷限於皮膚淺層組織。多數相鄰近的毛囊、毛囊周圍組織及皮下組織的急性化膿性炎症稱癰,造成較大範圍的炎性浸潤或組織壞死。
就診科室
皮膚科
常見發病部位
顏面部
常見病因
金黃色葡萄球菌
常見症狀
丘疹,疼痛
傳染性

顏面部癤癰病因

顏面部癤癰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正常的毛囊及毛囊周圍常有細菌存在,但只有在局部誘因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時,利於細菌侵入及繁殖,從而引起炎症。局部因素主要為皮膚不潔、各種原因引起面部的損傷均可成為誘因;貧血、慢性腎炎、營養不良、糖尿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及免疫缺陷者,均易併發癤癰。

顏面部癤癰臨牀表現

癤初起為毛囊性炎症性丘疹,後漸增大,成紅色硬性結節,有疼痛及壓痛。經2~3天后,結節化膿壞死而形成膿腫,中心有壞死的膿栓破潰後,排出膿液、膿栓和壞死組織,腫脹減退,在1~2周內結瘢而愈。病程中除引流區淋巴結可伴腫痛外,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癤若處理不當,如隨意搔抓或擠壓排膿,熱敷,藥物燒灼腐蝕以及不恰當的切開等,都可促使炎症擴散。位於上唇、鼻部的癤,因面部有豐富的淋巴管及血管網,且和顱內血管相同,故易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敗血症,甚至腦膿腫等。
癰好發於唇部(唇癰),上唇多於下唇,男性多於女性。感染的範圍和組織壞死的深度均較癤嚴重並伴劇烈的疼痛。初起為炎症性瀰漫性浸潤硬塊,表面呈紫紅色,緊張發亮,5~7天后化膿及組織壞死,其上出現多個膿點,膿液由多個毛囊口排出,形成蜂窩狀膿頭,其中有壞死性膿栓,最後膿栓與血性膿液同時排出。有時壞死組織全部脱落,形成深在性潰瘍,以後肉芽組織生長,結瘢而愈。唇癰患者因唇部極度腫脹、疼痛、張口受限而致進食、言語困難。局部區域淋巴結腫大、壓痛。全身症狀明顯,如畏寒、高熱、頭痛、食慾減退。唇癰較癤更易伴發顱內海綿竇靜脈炎、敗血症、膿毒血癥以及中毒性休克和水電解質紊亂。

顏面部癤癰檢查

從膿頭處取膿液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以供正確選用抗生素。疑有敗血症者應反覆作血培養及藥敏,根據結果選擇用藥。

顏面部癤癰診斷

根據臨牀症狀及實驗室檢查一般不難確診,應注意與其他疾病的鑑別。

顏面部癤癰治療

顏面部癤癰應局部與全身治療相結合。在炎症早期,無顯著全身症狀時應以局部治療為主,同時選擇必要的藥物治療。
局部治療宜保守,避免損傷,嚴禁擠壓、挑刺、熱敷或用石碳酸(酚)、硝酸銀燒灼,以防感染擴散。唇癰還應限制唇部活動,如語言及咀嚼等。進食可用管喂或鼻飼流汁。
癤初起時可用2%碘酊塗擦局部,每日1次,並保持局部清潔。癰的局部治療宜用高滲鹽水或含抗生素的鹽水紗布局部持續濕敷,可促進早期癰的侷限、軟化和穿破。在急性炎症得到控制、局部腫瘤侷限並已形成明顯的皮下膿腫而久不潰破時,才可考慮在膿腫表面中心、皮膚變薄的區域做保守性的切開,引出膿液;切忌分離膿腔。已潰破或切開引流後,局部仍應以高滲鹽水紗布持續濕敷,可收到良好的提膿效果;但已膿污的鹽水紗布應及時更換。濕敷一般應持續到膿液消失、創面趨於平復為止。過早停止濕敷,可因膿栓阻塞而使病情反覆加重。有時,膿栓一時難以排出,可試用鑷子輕輕鉗出;但對未分離的膿栓或壞死組織切不可勉強牽拉,以防撕傷,促使擴散。
對面部癤伴有局部蜂窩組織炎和麪癰患者應全身給抗菌藥物,最好從膿頭處取膿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以供正確選用抗生素。疑有敗血症者應反覆作血細菌培養,根據結果選擇用藥。如致病菌一時不能確定,可暫時選用對金色球菌敏感的藥物,如青黴素、新型青黴素、頭孢菌素族及紅黴素等,廣譜抗生素也可應用。聯合用藥效果可能更好。
重症患者應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包括:卧牀休息,加強營養,輸液或小量輸血。出現中毒性休克時,應積極採取綜合措施,並儘快糾正循環衰竭所出現的低血壓。患者昏迷或伴嚴重肺部併發症時,呼吸道分泌物多,咳嗽反射差,宜行氣管切開術以利分泌物的抽吸及改善缺氧狀態。

顏面部癤癰預防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注意面部皮膚清潔,防止細菌侵入,切忌搔抓或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