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抒情詩作)

鎖定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中國當代詩人海子於1989年創作的抒情詩。全詩共三節,第一節表現了詩人對質樸、單純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嚮往,對“永恆”、未知世界的探尋精神。第二節寫詩人找到幸福後無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節寫詩人對世界的祝福。全詩將直抒胸臆與暗示、象徵手法結合起來,以樸素明朗而又雋永清新的語言,唱出一個詩人的真誠善良,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暢快淋漓而又凝重、豐富,抒發了詩人嚮往幸福而又孤獨淒涼之情。
作品名稱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出    處
海子的詩
作    者
海子
創作年代
當代
創作時間
1989年1月13日
作品體裁
現代詩
字    數
147
課本階段
高中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作品原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1-2]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89年1月13日,距詩人在同年3月卧軌自殺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作者是屬於“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一代人”,親身經歷了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扼殺物慾、只講精神,到八十年代末期的摒棄精神、物慾橫流的社會轉型過程。面對現實,理想主義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滅了,覺得不能“詩意地棲居於世”了。同別人盲目沉醉於物質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較起來,他更多地感到來自內心分裂矛盾的痛苦。這篇詩歌便是他人生痛苦體驗的結晶。
這首詩的創作契機也有可能包含“情詩”的成分,“大海”也可能有具體所指。海子在去世之前一段時間裏,與已經分手並移居深圳還打算移民海外的初戀女友保持着友情性質的通信。據此推測,這一“大海”意象,應與對海邊的深圳或太平洋彼岸的初戀女友的想象有關。 [3-4]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作品鑑賞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思想內容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首句“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説明詩人如今生活得不幸福。詩人想要的幸福,不是身居繁華都市的虛榮,不是擁有很高社會地位的體面,也不是在社交場合的應酬,而是遠離現代化社會的簡樸生活。在工業化高速發展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詩人選擇了“餵馬、劈柴”“糧食和蔬菜”這樣簡樸的意象。海子的詩歌有很多類似的純樸的意象。例如:“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徹底乾淨的黑土塊。”“我真有這麼多女兒/真的曾經這麼幸福/用一根水勺子/用小豆、菠菜、油菜把它們養大/陽光打在地上。”與生命存在最相關的糧食、土地、水、麥子這些最基本的生命元素,被詩人反覆吟唱。他不需要其它任何浮華的東西,只要維持最簡單的生存。他讚美這種簡單的人生,在他看來,這才是真正的生存,生命的本真狀態由此才能呈現。海子的理想是在中國現代化的背景下產生的,直接反映了他對現代文明的拒斥。在物質化、商業化流行的時代,海子堅決拒絕擾亂人的純真本性的物慾,而寧願返回自然、返回存在本身。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則讓人想起梭羅的《瓦爾登湖》。在十九世紀上半期,美國工業化高漲的時代梭羅獨自一人到瓦爾登湖畔開始他關於簡樸生活的實驗。“他擔心人們沉浸在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對金錢的欲求中不能自拔,以至於忽略了生命本來的目的。簡樸的價值就在於消除對人類內在生命成長不必要的東西。”面對工業化社會中人類的精神困境,梭羅的拯救方案就是要返回自然。只有在大自然中,人類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在文明社會中日益枯竭的生命力才能得以恢復。海子生前深受梭羅的影響,他不僅寫了《梭羅這人有腦子》一詩對梭羅表示讚美,在去山海關自殺的路上,隨身攜帶的四本書中就有《瓦爾登湖》一書。可以説,“大海”就是海子的“瓦爾登湖”,是他的精神棲居地。
詩歌的第二節和第三節仍舊描寫了詩人的種種心願。這些美好的心願恰恰是現實生活中所欠缺的。心願之一是“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在這個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冷漠。漂泊在大城市的人沒有幾個人會與親人們經常通信聯繫的,即使保持聯繫,也沒有幾個人能散開心扉。海子的情況也是這樣。他雖然與大弟保持着通信,但是多年的城市生活、求學經歷,已經讓他與親人、與家鄉有了某種精神上的隔閡。至於把自己的幸福告訴給每一個人、為陌生人祝福等等,更是把對親情與愛的渴望擴大到在現代社會中掙扎的芸芸眾生。“為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則表現了詩人的浪漫情懷。在物質主義、商業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整日為了金錢和慾望而奔波,很少有人停下來欣賞一下自然的風景。社會現代性的一個特徵就是一切都以理性衡量,世界是一個冷冰冰的、計算的、功利的、機器的世界,人們已經忘記了詩意和美。“為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温暖的名字”,無疑是對實用主義的反抗,對生命感性的追求。
詩歌的最後一句出現了轉折。詩人忽然放棄了種種讓自己幸福的努力,“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無形中把自己與社會隔離開來,體現了一種拒絕參與的旁觀者的心態。此時的海子已經自我封閉得太久,失去了自救的能力。他多麼需要有人拉他一把,關心愛護他,聽聽他的心願。可是,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中,沒有人注意到詩人的敏感的情緒。美麗的自然風光,濃濃的親情、友情、愛情都只是詩歌中的渴望,是詩人心底發出的最後的呼喚。正是由於缺少愛與靈魂的棲居地,在無限的精神孤獨中,詩人才最終絕塵而去。可以説,整首詩表達的都是對愛的訴求,對精神家園的渴望,對現代文明的批判。
有人説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詩篇中最明朗、最温暖的一首。詩中有許多充滿希望的字眼。但是,在温暖的春天裏,隱藏着冬天的訊息——一種隱隱作痛的危險與悲涼。原來這一切都是從明天起,詩人給每一個陌生人祝福卻唯獨帶走了自己。塵世的幸福到底與海子無干,“春暖花開”只是詩人臨行前的贈品。 [5-6]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藝術特色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複雜性在於:這首詩有一個貫穿到底的明寫與暗示相對比的結構,而這個結構到詩的最後,又變成無法解決的悖論。正是這種對比和悖論結構,構成了這首詩的複雜性和豐富性。不明白這種獨特的對比和悖論結構,就無法理解這首詩的獨特性。
這首詩在詩藝上的精采,還不僅是存在着暗示和悖論,而且還有復義(含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個核心隱喻,在詩中出現三處,其意義卻各不相同,需要細緻分析和區別。
“春暖花開”,本來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可以説是“死的隱喻”,即釋義已經固定了。但是,當海子把“面朝大海”與“春暖花開”連在一起,在上下文中,卻產生出新義。
第一節,“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指房子理想的地理位置:朝向大海,能看到春天的花朵開放。在第一節的語境裏,是與劈柴、餵馬,關心糧食和蔬菜一個意思,是 “塵世的幸福生活”的隱喻。第三節末句:“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此時的“面朝大海”,已經由房子的地理地置,變成詩人面對世界的獨特姿態。所謂“面朝大海”,就是背向大陸。這種背向的姿態,是不可能看到大地上的春曖花開。所以,這裏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是一種背離塵世、告別塵世、以死向生、獨昇天國的精神選擇和信仰追求的隱喻,是“天國的幸福生活”的隱喻。這樣,就與第一節的“塵世的幸福生活”,構成一種內在的對比關係。作為這首詩題目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因為沒有上下文的語境,所以只是抽象的“幸福”隱喻。這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詩中就有三種不同的含義,構成了復義(含混)。
復義(含混)不像多義那樣幾個解是相互排斥的,復義的幾個解是可以相互共存的。趙毅衡指出:“數解不僅共存,而且組成一個家庭,互相豐富,互相補充,成為一個整體,不是或此或彼,而是亦此亦彼,這就是復義不同與多義和歧意的關健所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三種含義:“幸福”、“塵世的幸福”和“天國的幸福”,共同組成了“幸福”的家庭。(“幸福”是這首詩的關健詞,一共出現四次。)也正是這種復義(含混),給這首看似單純和明朗的抒情詩,帶來豐富而複雜的內涵,但也把研究者和讀者引入迷宮。 [7]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作品評價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編審劉真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賞析》:有人分析海子説:“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強悍的第二自我的長時間的衝突,使他的詩一再出現雅各布森所説的‘對稱’。”所謂“對稱”,無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説,體現出外弱而內強的特點:詩之表有柔弱的外象,“餵馬,劈柴,周遊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詞情輕柔而清淡,此詩之婉約風派者也;然而詩之心也有強悍的本質,言詞的背後隱藏着一顆崇高、驕傲的心,“只願面朝大海”,讓人們看到海邊站立着一位遺世獨立的詩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這種二重人格還可細分出:對眾人和世俗生活的親近與排拒,對現實生活體驗的喜悦與悲憂,在文情表現上的直致與含蓄……作進一步提煉,大約有三重意識:世俗意識,崇高意識,逃逸意識。這三重意識排在一起不太“和諧”,正好表明海子這首詩在情感的清純、明淨、世俗化的背後藴蓄羞某些複雜性、矛盾性的東西。 [8]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胡少卿《海子詩歌的“青春期”特徵——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被廣為傳誦,還被一些房地產公司用作廣告文案。這首詩有非常温暖、光明、幸福的一面。不管是用來做房地產廣告,還是入選中學語文教材,應該都是着眼於這一面。從編教材的人的初衷來講,他可能是希望孩子們從這首詩裏得到美的薰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可以學會處理好和親人的關係(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重視實際勞動(熱愛糧食和蔬菜)等。但實際上,這首詩在光明、美好的表層之下,還有一個非常痛苦絕望的深層,它實質上是一次寒冷到骨髓的死亡表白。如果教材編選者能意識到這種死亡意識,可能會暫緩將之選入中學課本。 [9]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楊四平《在塵世中尋找天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解讀》:這首詩對陌生人的祝福,是用“反諷”的手法,表面肯定而實際否定,也就是説,你們這些凡人俗子總是朝思暮想在塵世間獲得所謂的幸福,而詩人只願意遠離塵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在未來的時空裏,乃至在另一個世界裏獲得真正的純然的幸福,這就是‘面朝大海,春曖花開’ 的寓意之所在。顯然,‘願你’ 是詩人反諷的體現。如果你不知道詩人在此遠用了現代派藝術常用的反諷技術,你就會誤讀——認為詩人真的在祝福你。其實,與字面意思恰恰相反,詩人是在否定眾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同時,標舉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10] 
湖北師範大學副教授楊文軍《憂鬱的海子,憂鬱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解讀》:“所謂‘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是一個反諷的陳述句,意即現在並不幸福,‘明天’也僅僅只是一個渺茫的時間指向。” [11]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作者簡介

海子 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於安徽省懷寧縣。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1989年在山海關卧軌自殺。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後來被稱為“北大三詩人”之一。生前留下大量詩稿和各種遺稿,反經其友人駱一禾、西川整理,先後刊於《十月》《人民文學》等雜誌,並出版詩集《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全集》等多種,他的作品還多次被選入各種版本的中、小學語文課本,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2] 
參考資料
  • 1.    海子著 西川編.海子詩全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463
  • 2.    王其全 顧金孚.新編大學語文.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164
  • 3.    碩士研究生基礎強化培訓教材編寫委員會.現當代文學.北京:紅旗出版社,2007:195
  • 4.    燎 原.撲向太陽之豹:海子評傳.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337
  • 5.    王 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現代性解讀[J] 時代文學,2009(8):12-13
  • 6.    石萬能.大學語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87
  • 7.    邱景華等.海子的遺囑詩——重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J].詩探索,2010(2):77-84
  • 8.    李 平.《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作品講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05
  • 9.    胡少卿.駛向開闊的世界.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205-210
  • 10.    楊四平.在塵世中尋找天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解讀[J].名作欣賞,2002(4):103-104
  • 11.    楊文軍.憂鬱的海子,憂鬱的詩———解讀[J].語文學刊,2006(22):81-84
  • 12.    海 子.海子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