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海白磨菇

鎖定
青海草原上的蘑菇,與南方的蘑菇不一樣。它沒有紅的、黃的或灰的顏色,而全是純白色的。青海白蘑菇有的像張開的傘形,但更多的是像農村鐵匠鍛打的大鐵釘,因而被當地羣眾稱呼為“釘子磨菇”。青海省祁連山中的皇城草原和俄博草原,出產的白蘑菇最多,也最有名氣。傳説門源縣皇城草原上出產的白蘑菇,在清代是給皇帝進貢的貢品。這種蘑菇大小個頭比較一致,色澤乳白,肉質飽滿,味鮮美甜嫩,滑軟細膩可口。 [1] 
中文名
青海白磨菇
別    名
釘子磨菇
保鮮技術
冷庫保鮮
食療作用
提高機體免疫力
病蟲害防治
蘑菇白腐病

青海白磨菇形態特徵

白國菇:子實休在幼時呈半球形,成熟時菌蓋平展,蓋寬5cm,高5-7 cm,肉厚質嫩味香。菌體表面色白,光滑且較乾燥。幼菇時菌幕包蔽着菌摺,隨着菌傘的展開而茵簾附在柄上部,隨後消失。菌摺較密,離生,呈放射狀排列清楚,褶片中寬兩頭窄。初中期菌褶呈粉紅或紫紅,後期變為黑褶色。菌柄中央生,粗1.5-2.5釐米,柄肉充實而色白。顯微鏡下觀察時抱子呈卵園或近球形,6-7.6片,5.5微米, 黑褐色,邊圈色較深。 [2] 

青海白磨菇分佈範圍

青海。

青海白磨菇主要價值

1、提高機體免疫力
青海白磨菇 青海白磨菇
蘑菇的有效成分可增強T淋巴細胞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抵禦各種疾病的免疫功能。
2、鎮痛,鎮靜
巴西某研究所從蘑菇中提取到一種物質Act-2,具鎮痛、鎮靜功效,其鎮痛效果可代替嗎啡。
3、止咳化痰
蘑菇提取液用於動物實驗,發現其有明顯的鎮咳、稀化痰液的作用。
4、抗癌
日本研究人員在蘑菇有效成分中分析出一種分子量為288的超強力抗癌物質,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其作用比綠茶中的抗癌物質強1000倍。蘑菇中還含有一種毒蛋白,能有效地阻止癌細胞的蛋白合成。
5、通便排毒
蘑菇中所含的人體很難消化的粗纖維、半粗纖維和木質素,可保持腸內水分,並吸收餘下的膽固醇、糖分,將其排出體外,對預防便秘、腸癌、動脈硬化。糖尿病等都十分有利。

青海白磨菇保鮮技術

青海白磨菇 青海白磨菇
1、冷庫保鮮。採收的鮮菇經整理後,放入筐、匾或籃等容器中,用多層濕紗布或麻袋片覆蓋。陰涼處放缸,缸內盛少量清水,水上放置木架,將裝有鮮菇的筐、籃放於木架上,再用薄膜封閉缸口。
2、休眠保鮮。採收後於25℃以上温度的室內放置3~5小時,使其旺盛呼吸,然後再在0℃左右的冷庫中靜置處理12小時左右。20℃左右保鮮期約為4天。
3、氣調保鮮。該方法是通過人工控制環境的温度、濕度及氣體成分等,達到保鮮目的。將鮮菇儲藏於含氧量1%-2%、二氧化碳40%、氮氣58%~59%的氣調袋內,於20℃條件下可保藏8天左右。
4、硅袋保鮮。將硅橡膠按比例鑲嵌在塑料包裝袋壁,就形成了具有保鮮作用的硅窗保鮮袋。這種塑料袋能依靠“硅窗”自動調節袋內氧與二氧化碳的比例,從而達到使鮮菇保鮮儲藏的目的。
5、鹽水保鮮。將鮮菇浸入0.6%鹽水中約10分鐘後,瀝乾裝入塑料袋內儲藏,於10℃至25℃條件下經4~6小時鮮菇變為亮白色,能保鮮3-5天。
6、維生素B9保鮮。以0.001%-0.1%的維生素B9水溶液浸泡鮮菇10分鐘,在5℃-25℃下可保鮮5~8天。
7、焦亞硫酸鈉保鮮。向菇體噴灑0.15%焦亞硫酸鈉水溶液,在15℃至20℃下可存放5~8天。

青海白磨菇栽培技術

蘑菇白腐病
蘑菇受害初期在菌蓋及菌柄表面發生褐色腫瘤,後逐漸增多,並在病菇表面形成一層白黴。受害嚴重的蘑菇開始長出就呈畸形,成為一個不定形的白色團塊。有些病菇的菌柄極粗,菌蓋畸形,最後病菇皺縮、軟化,病部常有褐色的黏液流出,具惡臭味。 浸染來源由半知菌亞門疣孢黴屬有害疣孢黴(蘑菇腐病菌)浸染所致。病菌初浸染源主要來自覆蓋的土壤。
防治方法:
1.及時剷除病菇。將病菇及10釐米深處的培養料一起挖除,扔出牀外。
2.噴藥保護。在菇長出之前用波爾多液(1:1:300)噴灑覆土表面,可以減輕發病。
3.加強通風換氣,降低菇房內的温濕度。
症狀:病菇蓋表面初凹凸不平,後現圓形或不規則形斑,有時連成較大病斑。濕度大時菇牀上病菇長有白色子實體,嚴重的菌褶多粘在一起。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一般由覆土帶入菇房,經氣流進行傳播蔓延。菇房空氣相對濕度高於95%,利其發病。
防治方法:1、發病後加強菇房通氣,降低濕度,防止病害蔓延。2、及時挖除病菇。3、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濕泡病或疣孢黴病(Mycogone):這是一種世界性的蘑菇病害。此病不侵染菌絲體,但能侵染菌索、原基和子實體生長的各個時期。如蘑菇在出菇初期被疣孢黴侵染,將失去第一潮菇的產量或更多。尤其在早秋搶早播種、温度偏高、濕度偏大的情況下極易引發此病。同時在春菇缺乏精心管理的菇牀上,常可見到被侵染的畸型菇體。
1、症狀:濕泡病最典型的症狀是產生一團團畸型的蘑菇組織。發病初期,菇體呈白色絨毛狀,但隨着菇體增長而逐步腐爛而變褐。這些畸型組織稱為“硬皮馬勃狀團塊”,直徑可達10釐米以上。在濕度大、温度較高的環境下,發病組織會產生琥珀色至深褐色小液滴。然後細菌侵入,團塊腐爛、發臭而污染整個菇房。在菇體成長的後期被侵染,只在菇柄基部發病,基部變成褐色,並長出白色絨毛狀菌絲,菌蓋發病出現褐色病斑。
2、發病規律:病原菌來源於土壤,是一種土壤菌,屬真菌門,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從梗孢科。病原菌能產生兩種孢子:一種是單細胞,壁薄,壽命較短的分生孢子;另一種是雙細胞側生厚垣孢子。這種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以上。若覆土材料未處理乾淨,覆土後,經澆水,孢子迅速萌發,隨水流而傳播發病。疣孢黴孢子萌發生長的温度範圍在15-30°C之間,在20°C時孢子產生量最大,10°C時生長極為緩慢,35°C時不能生長,45°C下處理45秒,不能恢復生長。疣孢黴喜酸性土壤,在土壤PH值達12時不能生長。已發過病的菇房中的牀架、地面、牆縫中存在大量的厚垣孢子。當新一季蘑菇發菌出菇時,這些孢子萌發,成為菇房內的初侵染的病原菌。在我國蘑菇老產區,如福建浙江江蘇山東一帶,疣孢黴病害是初秋的主要病害之一。
蘑菇菌蛆
危害蘑菇子實體和菌絲的蛆形幼蟲有很多種統稱為“菌蛆”。較常見的有4個種,即茹蚋、癭蠅、茹蠅、糞蠅等。它們的幼蟲—蛆,肉眼看來在形態上差不多,而成蟲也只有蚋和蠅有明顯差異。癭蠅、茹蠅、糞蠅的形態以至生活習性都很相似,所以經常被誤認為只有一種,都叫“菌蠅”。
菌蛆(幼蟲)會蛀食子實體,使蘑菇變成廢品,有的危害菌絲。被菌蛆蛀食過的蘑菇,有時外表不易發現,但對制罐的質量卻影響很大。
菌蛆主要是來自牛糞或豬糞,牛糞、豬糞在夏秋季收集攤曬過程中,蠅類在上面爬行產卵。這些材料在堆制發酵時,其中的蟲卵未被全部殺死,就隨着培養料帶入茹房。現將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在茹牀上沒有長子實體時,用敵百蟲1000倍液噴灑,可殺死成蟲和暴露在土層表面的幼蟲。要每隔2天噴灑一次,連續噴3~4次。
2.成蟲有趨光性,可採用黑光燈誘殺。
3.堆制培養料時,儘量使堆温升高,並在翻堆時,邊翻料,邊噴。重新建堆後,用塑料薄膜覆蓋嚴密,燻悶2天后揭開,這樣可以殺死堆中大部分的蟲體和蟲卵。
4.利用一些土農藥,如煙桿、番茄莖葉、桉樹葉、苦楝葉、黃花蒿、蓖麻葉等,混入堆肥材料中進行堆制,可以殺死幼蟲或減少幼蟲孽生。
5.蘇雲桿菌、殺螟桿菌、白僵菌等,對防治幼蠅類都有很好效果。芽孢桿菌對蠅類昆蟲有很強的致病力,可殺死幼蟲和蛹,而對人畜無害。牲畜吃下帶有芽孢桿菌的飼料,排出的糞便也帶菌,蠅類幼蟲就無法孽生。
6.培養料一定要進行“二次發酵”。
蘑菇褐斑病
症狀:發病時多在菌柄、菌傘、菌褶上形成褐色斑點,並凹陷,蘑菇往往失去堅韌性,呈畸形。嚴重時蘑菇會腐爛。幼菇發病多變形,菌傘邊緣呈鋸齒狀,或菌柄彎曲,有的形如蒜頭,菌柄粗於菌蓋。在大菇上發病時多產生局部的褐色斑點,病菇後期變幹,革質化,在病部產生灰色黴層。與白腐病不同之處是病菇腐爛較慢,且不流出褐色黏液,也沒有惡臭。在早期,白腐病與褐斑病症狀相似。
防治方法:
1、及時清除病菇。發現病菇時,應立即將病菇連同菌絲體以及10釐米深處的培養料一起挖出燒燬或深埋,病穴用消毒土填平。同時用福爾馬林消毒工具預防病菌傳染。
2、降低温濕度。在不使菇房冷卻的條件下,開窗通風,降低温度、濕度。控制空氣濕度,使相對濕度不超過95%,並降低温度至17℃以下。
3、藥劑防治。為了預防病害的發生,在蘑菇長出之前,用1∶1∶300的波爾多液噴灑覆蓋土的表面,可大大降低感染率。也可每100平方米菇牀用100克多菌靈或200克甲基託布津加水100—150千克噴灑菇牀表面。
4、其他。如採用上述措施後,病害仍然繼續發展,可把覆蓋土全部拿掉,換用無病土壤,重新覆蓋,並控制發病因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