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山崖墓羣

鎖定
青山崖墓羣,位於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青山管理局所在的澧水南岸,是漢晉時期的古遺址。 [2-3] 
1984年,發現青山崖墓羣;2005年、2014年9月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青山崖墓羣建於一個鬆散的紅砂岩絕壁上。當地人稱“洞子眼”。墓穴為人工開鑿,均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墓頂與墓底寬度一致。共有大小洞穴104個,形制分為兩類:一類是前後二室,後室底部比前室高出約40釐米,兩側有耳室;另一類是單室,無耳室。崖壁的坡度在80~90度之間,青山崖墓羣全部分佈在高約50米、寬約180米的崖壁上。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這批崖墓的結構和出土器物與四川樂山的漢晉墓大體相同。出土文物中有蜀錢,表明崖墓與蜀文化的某種關係。青山崖墓羣的發現對澧水流域人工洞穴崖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湖南與福建、江西、重慶、四川等省區所見崖墓這一奇特民間喪葬習俗的實物遺存。 [2-4] 
2013年5月,青山崖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青山崖墓羣
地理位置
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青山管理局所在的澧水南岸
所處時代
漢晉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633-2-11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青山崖墓羣歷史沿革

1984年,文物工作者在青山崖墓羣旁100米處一巨大天然石洞中發現有東周紅陶鬲、黑皮紅陶豆、盂等遺物。 [3-4] 
2005年,文物工作者在調查清理器物時又發現了五銖錢、瓶形料珠和黃藍色料珠數顆等,每個墓室都有大小不同的人骨骸。 [3-4] 
2014年9月,為了編制保護規劃的需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臨漫縣文物局對青山崖墓羣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並試掘了崖墓下方山麓底的遺址約100平方米。研究表明遺址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崖墓年代上限為漢晉時期,遺址與崖墓沒有直接關係。 [4] 

青山崖墓羣遺址特點

青山崖墓羣全景 
青山崖墓羣全景 (6張)
青山崖墓羣建於一個鬆散的紅砂岩絕壁上。此處是澧水進人平原之前的最後一段山丘,當地人稱“洞子眼”。墓穴為人工開鑿,均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墓頂與墓底寬度一致。共有大小洞穴104個,形制分為兩類:一類是前後二室,後室底部比前室高出約40釐米,兩側有耳室;另一類是單室,無耳室。
M66
M66(3張)
66號墓比較獨特,共有四室,10.4米深,從外向裏逐漸升高。第一室殘長約4米、寬約2米、高1.9米;第二室長1.75米、寬約3米、高1.77米;第三室長1.7米、寬約3米、高1.8米;第四室長2.4米、寬約3米、高1.87米;左耳室長3.55米、寬3.5米、高約2米;右耳室分前、中、後三室,殘長約5米,前室殘長1.25米、寬2.85米、高約2米,中室長1.5米、寬2.85米、高1.85米,後室長2.7米、寬2.7米、高1.85米。
人面像(M84 蔡室後壁)
人面像(M84 蔡室後壁)(2張)
崖壁的坡度在80~90度之間,青山崖墓羣全部分佈在高約50米、寬約180米的崖壁上。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這批崖墓的結構和出土器物與四川樂山的漢晉墓大體相同。出土文物中有蜀錢,表明崖墓與蜀文化的某種關係。 [2-4] 

青山崖墓羣文物遺存

青山崖墓羣發現有東周紅陶鬲、黑皮紅陶豆、盂、五銖錢、瓶形料珠、黃藍色料珠、蜀線等遺物。 [3] 

青山崖墓羣研究價值

青山崖墓羣近景 青山崖墓羣近景
青山崖墓羣的發現對澧水流域人工洞穴崖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湖南與福建、江西、重慶、四川等省區所見崖墓這一奇特民間喪葬習俗的實物遺存。 [2] 

青山崖墓羣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青山崖墓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青山崖墓羣旅遊信息

青山崖墓羣地理位置

青山崖墓羣位於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青山管理局所在的澧水南岸。

青山崖墓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青山崖墓羣,路程約29.6千米,用時約3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