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空山風景名勝區

鎖定
靈空山又名九頂山,在沁源縣西北部五龍川鄉,距縣城約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公尺之間,最高海拔1953公尺。
中文名
靈空山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
山西省沁源縣
氣候條件
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山塔崖

靈空山風景名勝區地理環境

靈空山西靠霍山主峯,北接綿山,南近黃梁山,方圓四十多平方公里。境內高山起伏,逶迤縱橫、奇峯競秀、屏障疊翠;山中遍地生長着濃密的森林綠繡葱葱,是一處頗有名氣的遊覽避暑之地。

靈空山風景名勝區環境

山岩地質為寒武紀石灰岩,由於構造運動強烈,地殼發生變異,大面積基岩裸露,溝谷切割較深。山中心三條溝壑交匯,形成一片奇險的深谷。草溝、風洞溝、將軍墓溝都是峭壁削立、一步一景勝境迭出的遊覽線。山岩之上為第四紀老黃土覆蓋,適宜於植物生長且雨量充足,所以林木鬱鬱葱葱,山花野草遍地。山中巖洞較多,險峯競秀,幽靜奇特,是佛家理想的出世神化之地。所以有歷史悠久的佛教活動和規模較大的古代建築。

靈空山風景名勝區氣候

由於靈空山地處縣境西部高寒山區,與縣內其它地方氣候頗有差異。夏季涼爽,最高氣温在25度左右,冬季寒冷時間較長,但屬中心地帶的北山莊和聖壽寺背風向陽,最低氣温在零下20度左右。山中由於森林覆蓋面積大,水土保護較好,夏秋季節相對温度略低,雨量充足,全年降雨量在800—900毫米,比縣城其它地方約多四分之一,年平均氣温為6·3°C;無霜期短,一般為110—130天。4—10月份平均氣温在7°左右,是適宜遊覽的季節。

靈空山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

空靈山美景
空靈山美景(2張)
靈空山方圓百里,中心處三座孤峯突起,如倒置的三隻鼎足。峯下,兩條深谷由西、北而來,相交匯合,向 東南而去。深谷匯交處,形成一個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開鑿。 [1] 
在靈空山山腰,有一塊平台地,古老的聖壽寺就坐落在這裏。據史籍記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黃巢起義,避難到此,削髮為僧。這位皇太子死後,被封為“先師菩薩”。唐景福二年建先師禪院,宋端拱二年賜額“聖壽寺”,相沿至今。由於歷代的增補修繕,聖壽寺的現存殿宇經不是唐代原建築了。但其規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處較有價值的寺廟建築羣。 [1] 
除寺院之外,靈空山還有茅庵、仙橋、巒橋、東鐘樓等建築。芽庵建於寺東崖畔石洞之中,曲階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淨塵絕。這裏是遊者最感興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頓覺神清氣爽。 [1] 
寺院山門對面懸崖壁立,枯樹青藤倒掛,一道幽谷橫在寺院前沿,相距數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巒二橋 ,溝通南北 ,貫連三山。其中戀橋上部,丹柱長廊,雕龍繪鳳,斗拱斜插,工藝精巧。跨過戀橋,穿林海沿小路東行,再過仙橋,就到了東峯腳下。從山腳到峯頂的東鐘樓,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飄帶的“十八盤”。 [1] 
東鐘樓以南,是蒼黃色的“捨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巒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峯,峯頂樹木葱蘢,據説那是李太子初到時結廬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1] 
空靈山“九杆旗” 空靈山“九杆旗”
如果説靈空山的山勢、風光還不足奇,那麼,靈空山隨處可見的巨松,足可令你歎為觀止。山上兩人合抱的巨松數不勝數。著名的有“九杆旗”,堪稱“山西巨松”,它一莖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筆直挺拔。它們各有名目,有“二仙傳道”,有“一爐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薩”等,為靈空山增色不少。 [1] 
靈空山景區主要風景線有三條:風洞溝,將軍墓溝,草溝。風洞溝是從仙橋開始自北向東南延伸的一條大約5公里的深谷,山崖如鬼斧神工削劈。溝中怪石磷峋,跌宕錯落,有如野牛狂奔,卧虎嘯月,也有的如龜鰲驚懼縮脖貼地。一路行進,只見東西兩邊峯巒競秀,危崖峭壁撲面而來,有山塔崖、疊翠峯、前後寨門,龍膽、龍尾、望壁回頭等勝景。從第一川往寺院由西向東而來的溝叫草溝,全長約六、七公里,沿途林木茂盛,山花綴錦,峯迥路轉,柳暗花明、真乃一步一景,景景宜人。寺廟東北,是由仙橋向五龍川而去的將軍墓溝,溝中溪流緩緩,涓涓有聲,時有數丈落差之地,積水成潭,倒映翠屏倩影。溝中有一座荒丘,人稱“將軍墓”。傳説,墓丘中這位將軍就是李侃太子削髮為僧後朝廷派來勸他返朝的那位大將,因李侃太子不肯回朝,這位大將軍後來也追隨流落於靈空山,死後葬於這裏。此幽谷中最引人入勝的是“百米龍槽”和“虎潭映月”。

靈空山風景名勝區旅遊信息

自駕車前往的遊客,從長治出發,可走208國道至沁縣,由沁縣西行至沁源縣,經交口北上,至郭道鎮後,向西上旅遊公路,進入靈空山。由太原出發的遊客,可以走大運公路,在平遙向東南駛上前往沁源方向的二級山區公路,至郭道鎮後經旅遊公路進入靈空山;也可以經208國道太原至長治段,到沁縣後西行,經交口、郭道進入靈空山;無論走哪條路線,四個小時內均可抵達景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