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巖寺及千佛塔

鎖定
靈巖寺及千佛塔,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靈巖村九組,是唐朝至清朝時期的古建築遺存。 [3] 
靈巖寺及千佛塔包括東嶽廟喜雨坊、藏經洞、靈巖寺、千佛塔。喜雨坊,重檐歇山頂牌坊。坊座北朝南,中間上額為“仙都”,中書“喜雨坊”,下題“第五洞天”。石柱前後均刻對聯,坊楣、撐弓浮雕、鏤刻人物、花草圖案,上有“大清嘉慶二十二年”等題記;靈巖寺,坐北朝南,不強調中軸線,進山門拾級而上,依次為長亭、天王殿、韋馱殿、大雄殿,東有接引殿,西為羅漢堂;千佛塔為覆缽式石塔,基座為八角形須彌座,塔身分十三層,下設須彌式塔基,上置覆缽形塔身,各層雕滿結枷跌坐佛像,共1054餘尊(現存8百餘尊);藏經洞,一在靈巖寺前上竹林寺之後,一在靈巖寺後陡崖間。清理出殘存的石刻經版約160多塊,經版用細砂岩石兩面精磨製成。靈巖寺及千佛塔為了解唐代、清代宗教在都江堰區域內的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千佛塔保留了印度傳統的窣堵波風格,與中國化的樓閣式佛塔風格迥異對巴蜀地區早期佛教研究有着重要意義。藏經洞的石經對於研究中國唐代佛教文化在西蜀地區的傳播以及唐代書法、彖刻藝術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3]  [6-7] 
2013年5月,靈巖寺及千佛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靈巖寺及千佛塔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靈巖村九組
所處時代
唐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299-3-59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靈巖寺及千佛塔歷史沿革

靈巖寺
靈巖寺始建於隋;唐代,重修。 [3]  [5] 
千佛塔
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靈巖寺時修建千佛塔。 [3]  [5]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間,千佛塔被拆毀,構件被四散丟棄。20世紀80年代恢復時,構件未能找齊,故佛像僅存800餘尊,塔上鐵佛亦不復存在。20世紀80年代後,文物部門多次進行維修併成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使其逐步恢復舊貌。
藏經洞
唐大曆年間(766~779年),先後建造了兩處藏經洞,將佛教經文雕刻在石板上,製成石刻經書,密藏於寺外的藏經洞中。清末光緒年間(1875~1908年),靈巖山上竹林寺後的山岩因暴雨沖刷而發生巖崩,雨過天晴時,有人發現在垮塌的巖坡下,有兩面都刻有文字的石板。民國二十年(1931年),有一位叫蒲春蔚的教書先生聽説後,到垮巖的原址上清理出大量唐代石刻佛經碎片,並收入靈巖寺存放。清理出的經文有:《大般若經》《枷楞經》《陀羅尼經》《出家功德經》《多羅寶經》《出家經》《無量壽經》等共十多種。其中一塊上刻有“大寶績經第六卷第六版大唐大曆三年”,説明這塊經版刻成於唐代宗李豫大曆三年、即768年。解放後,文管所將這些破碎的石刻經文,就形嵌為十六架石經屏展示保存。 [6] 
1996年初,在靈巖寺南海拔1250多米的山岩上,發現了岩土下有堆放整齊,排列有序、雙面刻字的石刻經書,都江堰市文物局進行搶救性清理發掘,證實就是藏經洞。 [6] 
喜雨坊
清嘉慶初年,建東嶽廟。據碑文記載,嘉慶甲戍年(1814年)蜀中大旱,縣人至廟求雨,後來果降甘霖,為答謝神靈的恩賜,由馬圓雋主持重修了廟宇,並建喜雨坊。 [7] 
2019~2020年,靈巖寺及千佛塔進行維修。 [4] 

靈巖寺及千佛塔主要建築

綜述
靈巖寺及千佛塔包括東嶽廟喜雨坊、藏經洞、靈巖寺、千佛塔。 [3] 
喜雨坊
喜雨坊
喜雨坊(2張)
喜雨坊,青石造作,重檐歇山頂牌坊。坊座北朝南,面闊四柱三間7.5米、通高約6米;中間為三重檐,左右依次遞減重檐、單檐。中間上額為“仙都”,中書“喜雨坊”,下題“第五洞天”。石柱前後均刻對聯,坊楣、撐弓浮雕、鏤刻人物、花草圖案。坊前約7米,左右各立華表狀盛露盤1個,通高約5米,上有“大清嘉慶二十二年”等題記。 [7] 
靈巖寺
靈巖寺 靈巖寺
靈巖寺,又名光化寺。建築面積約3699平方米,佔地面積約32萬平方米。坐北朝南,不強調中軸線,進山門拾級而上,依次為長亭、天王殿、韋馱殿、大雄殿,東有接引殿,西為羅漢堂。接引殿兩側廂房與東面禪堂、客房、齋堂等相連接,組成規模宏大、古樸典雅的建築羣體。天王殿面闊三間12.3米,進深二間9.15米,高6.6米。韋馱殿面闊五間19.34米,進深三間10.9米,高7.8米。接引殿面闊七間28.8米,進深三間15.6米,高8.7米。 [3] 
千佛塔
千佛塔
千佛塔(3張)
千佛塔為覆缽式石塔,基座為八角形須彌座,通高約3米,底圍7.5米,塔身底層直徑2.4米。塔身分十三層,下設須彌式塔基,上置覆缽形塔身,各層雕滿結枷跌坐佛像,共1054餘尊(現存8百餘尊),故名“千佛”。佛像由下至上依次縮小,下三層跌坐佛塔佛像,有蓮瓣背光。塔頂飾蓮瓣二層,上安蓮座,座上置鐵鑄釋跡牟尼入定趺坐像一尊。釋迦牟尼佛鐵鑄雕像與塔身石刻佛像風格不同。 [2-3]  [5] 
藏經洞
藏經洞,一在靈巖寺前上竹林寺之後,一在靈巖寺後陡崖間。清理出殘存的石刻經版約160多塊,經版用細砂岩石兩面精磨製成,每塊長80釐米、寬40釐米、厚3~4釐米,沿巖壁分四層依次重疊豎放於洞中,為了防止洞內積水、經板受潮,在藏經洞內還修了排水暗溝排除積水。藏經洞內出土了幾枚“開元通寶”錢幣,證實藏經洞的年代為盛唐時期。經版兩面都刻有楷書的經文,且書法流暢、字跡工整秀麗,刻工精細。每塊經版的楞邊朝上排放,上面刻有經名、卷第、時間或功德主名,有一塊楞邊上題刻是:多羅寶經、卷九、第十六版。文物部門採取先取文字、照片資料,完後掩埋封存的方法進行就地保護。 [6-7] 

靈巖寺及千佛塔文物價值

靈巖寺及千佛塔為了解唐代、清代宗教在都江堰區域內的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千佛塔保留了印度傳統的窣堵波風格,與中國化的樓閣式佛塔風格迥異對巴蜀地區早期佛教研究有着重要意義。藏經洞的石經對於研究中國唐代佛教文化在西蜀地區的傳播以及唐代書法、彖刻藝術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3]  [6] 

靈巖寺及千佛塔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靈巖寺及千佛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靈巖寺及千佛塔旅遊信息

靈巖寺及千佛塔地理位置

靈巖寺及千佛塔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靈巖村九組。 [3] 

靈巖寺及千佛塔交通信息

自駕: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靈巖寺及千佛塔,路程約8.5千米,用時約1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