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井“許昌人”遺址

鎖定
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2008年01月23日在北京宣佈,出土於河南許昌靈井遺址的古人類化石,距今8萬~10萬年,考古學家將其命名為“許昌人”。
該遺址以出土兩個許昌人頭骨和大量古人類工具而聞名,被稱為“許昌人”遺址。 [1] 
中文名
“許昌人”遺址
機    構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
出土時間
2008年1月23日

靈井“許昌人”遺址基本信息

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2008年01月23日在北京宣佈,出土於河南許昌靈井遺址的古人類化石,距今8萬~10萬年,考古學家將其命名為“許昌人”。
考古學家在河南省“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個小骨片上發現了經紅赭石塗染的7條平行刻劃直線。這件人工製品距今11萬年左右,比來自南非的最古老現代人的畫作早約4萬年,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工刻劃作品。 [1] 
這項研究成果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考古學雜誌英國《古物》(Antiquity)上。論文第一作者、山東大學教授李佔揚表示,該發現或許能幫助人們瞭解人類使用符號和繪畫的起源,而符號和色彩為語言、數學和藝術奠定了基礎。

靈井“許昌人”遺址新聞報道

5月9日記者從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繼2007年首次發現距今10萬年左右的古人類頭骨後,考古人員近日在同一探方新出土了27塊古人類頭骨化石斷塊。根據化石斷塊在人體解剖部位上重複出現的情況,推定化石來自另外一個個體。
據介紹,新發現的化石斷塊有完整的枕骨、部分頂骨、眉脊、面骨和顱底骨等。其中,面骨和顱底骨屬首次發現,骨骼多數可拼接復原,分佈在9號探方西部約3平方米的範圍內,和原發現的頭骨化石相距較近,屬同一地層,地層年代經測定距今10萬年左右。
負責該遺址發掘的考古發掘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佔揚説,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現場觀察,確認是一新的古人類頭骨,專家建議,可稱為“許昌人2號頭骨”,在同一探方出土兩顆10萬年前珍貴的古人類頭骨,世所罕見。
專家認為,2號頭骨也和1號頭骨同樣重要,它不僅為遺址增加了新的人科成員,而且在研究中二者可以互相印證和參照,最大限度地修正以往已取得的認識。比如1號頭骨的腦量非常大,現可通過2號頭骨腦量的測量對比,便可清楚知道,此現象是個例外還是羣體中的普遍現象。更為珍貴的是,在2號頭骨內壁發現有成組的石片劃痕,可能是古人食腦或其他行為最直接的證據。
2007年,靈井遺址發現了距今10萬年左右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對研究東亞古代人類進化和中國現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填補了中國現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國家文物局根據慣例將此次發現的人類命名為“許昌人”。這一發現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據李佔揚介紹,在2008年發現1號頭骨的殘缺部分後的幾年,9號探方內積水較多,不利於繼續發掘,考古發掘工作只能轉向較高位置的別的探方進行,雖然動物化石也出現了一些新種類,但新的人骨化石卻一直未再出現。近期,靈井地區旱災嚴重,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後,發掘者利用了這一難得機會,在對該探方的繼續發掘中,有了上述重要的考古收穫。
據瞭解,關於現代人類起源國際學術界有兩種説法:“非洲起源説”認為,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類的後裔;“多地區進化説”認為,中國現代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進化而來的,但這個進化體系缺失距今5萬至10萬年間的人類化石。“許昌人”的發現恰好被斷代為距今10萬左右,彌補了中國現代人起源研究的最重要“缺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