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子脈衝彈

鎖定
電子脈衝彈又稱電子脈衝炸彈,是一種能干擾信息傳輸和電子通訊的高效能導彈。它的破壞力不及核武器,但它爆炸後所產生的電子干擾能力卻是核武器的幾萬倍。要使電子脈衝炸彈的爆炸先前條件是,它需要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來引爆。
中文名
電子脈衝彈
外文名
Electronic pulse

電子脈衝彈定義

電磁脈衝彈結構示意圖 電磁脈衝彈結構示意圖 [1]
一顆電子脈衝炸彈能使一箇中小型國家的電子通訊中斷破壞和干擾。雖然干擾的時間很短,只有20分鐘,但是爆炸後,修復電子系統卻需要幾個月甚至更久。電磁脈衝炸彈,又稱高能微波炸彈,它本身沒有動力。

電子脈衝彈武器特點

飛機投擲電磁脈衝彈示意圖 飛機投擲電磁脈衝彈示意圖 [2]
專門摧毀指揮、控制和通訊用電子設備以及計算機目標。炸彈上的電波發射器,可以在十億分之一秒的瞬間放射出數十億瓦威力的微波,威力相當於核子爆炸所放出的電磁波。可以穿透地下防禦工事,沿着電纜與空調的孔道,足以癱瘓所有的地下防禦工事、電力供應、電話通信、電視傳播以及計算機等系統,但是不會傷害到人的性命。電磁脈衝炸彈被稱為“電磁殺手”, 它是一種介於常規武器和核武器之間的新式大規模殺傷性炸彈。這種炸彈爆炸後產生的高強度電磁脈衝,覆蓋面積大,頻譜範圍寬,幾乎能夠攻擊其殺傷半徑內所有帶電子部件的武器系統。對於隱蔽在地下的電子系統,電磁脈衝炸彈也有辦法。它產生的強電磁脈衝可以通過暴露在地面上的天線等設備產生感應電流,一直鑽進地下,破壞地下設備的核心部分。
高強度電磁脈衝對電子設備的獨特破壞力,是美國進行核試驗時無意發現的。1962年7月,美軍在太平洋中部的約翰斯頓島進行了一次代號為“海盤車”的高空核試驗,結果這次140萬噸TNT當量的核試驗,竟造成1400千米之外的夏威夷檀香山地區的供電網發生跳閘,連高壓線的避雷裝置都被全部燒燬。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着相關技術的成熟,號稱“電磁殺手”的電磁脈衝炸彈終於問世。

電子脈衝彈工作機理

電子脈衝炸彈是一種能釋放出伽瑪射線的高頻率電磁波的炸彈,伽瑪射線衝擊大氣層內的氧氣和氮氣,可以製造出高伏特的電磁脈衝現象,當電磁脈衝能量在空氣中擴散時,電子設備中的電路和配線就會像觸角一樣去吸收這些無形的能量波.依據距離爆炸現場的遠近以及電磁脈衝能量的強度不同,受影響的電子設備輕則暫時癱瘓,重則完全超載從而被巨大的能量所摧毀. E炸彈的導火索固定在一節震動傳導金屬棒上,金屬棒裹着銅絲,連接在被稱為虛擬陰極振盪發生器的特製天線上.爆炸時,金屬棒內產生的強大電磁脈衝能量約為100億瓦特,大約是閃電的100倍.從理論上説,E炸彈不會直接奪去人的生命,但足夠強大的電磁脈衝能量能夠損壞任何導電材料,它甚至可以穿過擁有屏蔽的保護裝置,並將裏面的設施燒燬.電子脈衝炸彈的電磁脈衝還將產生延遲效應,直到十多分鐘後將攻擊範圍內的電力系統,計算機系統以及通訊系統徹底摧毀.電子脈衝炸彈足以使地下指揮中心在短時間內完全癱瘓:電燈停電,電腦關機,電話信號中斷.強力高科技武器也會失靈,變為一堆毫無殺傷力的廢鐵.電磁脈衝能量的破壞性是在美國早期的核試驗期間被發現的.1958年美國在太平洋進行第一次原子彈試爆實驗時,瞬間爆發出來的伽瑪射線在天空中形成了巨大的電磁脈衝能量波,其餘波影響到導航系統使其中斷工作18個小時,與此同時甚至導致遠至夏威夷的街燈完全爆裂.1990年海灣戰爭中,電子脈衝炸彈首次亮相,開戰首階段,美軍便投下電子脈衝炸彈,成功摧毀伊拉克的通訊設備,為勝利奠下基礎.不過,電子脈衝炸彈所發出的微波波頻容易受天氣及地理因素影響,性能仍不太穩定,仍在最後試驗中.由於E炸彈所發出的電磁脈衝能量波,能夠沿着地下電纜及通風管道,輕易穿透地下碉堡,癱瘓計算機及電子設施,令極大摧毀性的武器失去功能.電子脈衝炸彈可以裝在巡航導彈上,由雷達導引,在低空飛行至目標地區投放,又或者以戰機,車輛或無人駕駛飛機投放.從某種程度上説,這種高能量脈衝炸彈對各種軍事裝備和電子設備都是致命的,但對人沒有任何傷害,至少不會有直接傷害.電磁脈衝能量波會令水分温度急速上升,原理如同微波爐煮食般,雖然人體內也有水分,但如果釋放波頻的速度如閃電般快,只是在數毫微秒內,則應對人體無害.不過,電子脈衝炸彈也有其弱點,因為所有金屬都可以抵擋電磁波,假如敵方建造金屬罩,將所有電子產品放置在內,便可隔絕電磁脈衝能量波波頻的干擾或破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