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鑄寰

鎖定
雷鑄寰(1884~1941),字孟強,男,漢族,東安花橋人,曾經擔任湖南大學校長(1926.8-1927.6) 辛亥革命後,雷鑄寰在湖南都督府任職,曾任東安縣保安會會長,後歷任東安縣行政事務所所長、嘉禾縣長。1913年,他與賓步程等創辦濂溪中學(後改為湖南第十三聯合中學),1921年,他與高等實業學堂校友任凱南等創辦大麓中學,並於1926年擔任湖南大學首任校長。 [1] 
中文名
雷鑄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41年
主要成就
湖南大學校長
性    別

目錄

雷鑄寰人物生平

雷鑄寰,字孟強,東安花橋人,生於1884年,幼讀私塾,及長,求學於長沙嶽麓山,先後肄業於時務、求實諸校。1909年,畢業於湖南高等工業學堂理科。因目擊當時清廷誤國政治腐敗,傾向民主革命,經周震麟、劉道一介紹加入同盟會,參加過“瀏澧”之役。
辛亥革命後,雷在湖南督都府任職。不久後,擔任東安縣保安會長,並被選為東安縣行政事務所所長。第二年,好友劉人熙任湖南省民政廳長,調令雷鑄寰任嘉禾縣長,實行德政,頗有名聲。但與該縣豪紳不睦,自請解職歸省。1913年,雷與旅省人士賓步程等在長沙創辦濂溪中學(後改名湖南第十三聯合縣立中學),雷擔任校長。
1916年,雷參與湘人共謀擁劉驅湯(擁護劉人熙出任湖南都督,驅逐湯芳銘),反對袁世凱稱帝。第二年,張勳復辟,雷與劉建蕃等在湘南聲討張勳,組織聯軍反對復辟;1918年譚延閨第二次督湘,委雷為“定字營”,司令官,宣撫湘南,地方得安。1919年受命赴上海為南北議和代表。
1920年,湘桂聯軍攻克長沙,趙恆惕主湘、委雷主管湖南教育,雷將湖南當時的工、商、法政三所專科學校合併為湖南大學,於1921年,雷與任凱南等創辦私立大麓中學,雷擔任第一屆校長。1922年,湖南推行憲政,雷以東安縣省議員當選為湖南省議會副議長,曾經建議興建湘江大橋,把河西嶽麓山一帶劃為文化區。三年以後,省議會改選,雷又被選為省議會議長。
1925年7月,雷大力贊助唐生智將軍“獨立起義”於衡陽,並趕赴廣州軍政府聯繫商請唐軍為北伐軍之先驅。唐生智將軍後來之所以加入國民革命而為前敵總指揮,雷鑄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26年,雷經湖南省務會議票選,擔任湖南大學校長,後來又兼任船山中學校長,他勵精圖治,整理船山遺書,俾得陸續校正出版至今得以流傳(抗戰前夕,他把船山中學改創為船山高級農業學校,抗日時期遷入雷的故鄉花橋;抗戰勝利後又遷到冰水灘;現為零陵地區農校)。1927年,因馬日事變,雷被迫離開湖大,迴歸故鄉花橋。 1930年,雷會同鄉紳將新“娘娘廟”改辦“雲霞女校”,後又改為東安縣第二中心小學校。
雷鑄寰最熱心桑梓事業,舉凡教育、實業、賑災等等,雷都積極奔走,不成不止,鍥而不捨,言必信,行必果。早在辛亥革命前“瀏澧”之役後,他與雷發聾共同把花橋的花山庵子改辦花山學校開東安辦新學的先聲;雷發聾因此遭鄉紳文炳奎等之忌而被置於死地(詳情見雷發聾小傳)。大革命時期,他因傾向於革命而結識蘇聯顧問鮑羅遷得以保送湖大學生甘泗其、谷冢儒、段斌和雷通鼎等人赴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為國育才,卓見遠識。
1931年,雷出席了南京國民會議,1932年,雷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委員,1936年當選為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監察委員;1937年雷擔任抗日戰爭第九戰區的“黨政委員”。
1941年夏,雷在故居因登樓失足,跌傷要害而病逝,時年58歲。 [2] 
參考資料
  • 1.    雷鑄寰  .東安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7-06]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東安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政協湖南省東安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東安文史資料:寧夏人民出版社,98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