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雪溪胡氏大院

鎖定
雪溪胡氏大院,亦稱石門樓,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泰順縣雪溪鄉橋西村石門樓,建先後建於清道光十二年至同治十三年(1832~1874年)。 [1] 
雪溪胡氏大院古建築羣包括胡氏大院、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鳳壠厝、外篛厝及胡氏書齋,構成規模較大的建築羣。主體建築胡氏大院坐西朝東,二進院落佈局,佔地面積4500平方米。胡氏大院建築羣規模宏大、佈局嚴整、體系完備,反映了清代農耕社會的組織結構信息,是具有代表性的宗族建築羣。建築構造上用材講究、工藝精細,兼具法式規範性與鄉土靈活性,具有浙南、閩北建築風格交融的鮮明特色。 [1] 
2013年3月5日,雪溪胡氏大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雪溪胡氏大院
地理位置
浙江省温州市泰順縣雪溪鄉橋西村石門樓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編    號
7-1028-3-32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雪溪胡氏大院歷史沿革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胡道嚴徙居今泰順雪溪西岸,為當地胡氏始祖。
胡氏大院古建築羣建於清道光十二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32~1874年),胡東偉先後建造了胡氏大院、鳳壠厝、鳳壠頭厝等民居。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建造胡氏大院正房。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造胡氏大院左右廂房。
清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胡東偉建造下堂南北屋與前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大院的左後方建造鳳隴住屋。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胡氏書齋。 [1-2] 

雪溪胡氏大院建築格局

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
雪溪胡氏大院古建築羣包括胡氏大院、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鳳壠厝、外篛厝及胡氏書齋,構成規模較大的建築羣。主體建築胡氏大院坐西朝東,二進院落佈局,佔地面積4500平方米。第一進院落由門台、門屋、南北側院組成。門屋居中,五間五架,西接甬道,通第二進院落。南北側院佈局對稱,皆由門台、正屋、西廂房、門廊組成三合院式,正屋南北向,七間兩層懸山頂,帶前後腰檐。第二進院落由門台、正屋、廂房組成。正屋七間兩層歇山頂,帶前腰檐,廂房與正屋連通,四間兩層,帶前後腰檐。院落格局及各建築物保存基本完好,附屬建築保存也基本完好。 [1]  [4] 

雪溪胡氏大院主要建築

雪溪胡氏大院民居建築

  • 胡氏大院(石門樓)
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
雪溪胡氏大院坐落的基本方向是坐西(偏南)朝東(偏北)。四面環建石砌高牆,整座大院共有四座門,其中大門一座,小門三座。在房屋四周有水溝相通,是排水的主要渠道。石門樓的主要建材是杉木,建築的結構部分與圍護部分截然分開,柱子、樑架支起一片遮風蔽雨的屋頂。梁、柱、屋頂體系是開放的,空氣可自由流通,在濕熱的環境中,可保護木構架。胡氏大院共有上下兩堂。上堂為三合院式建築,下堂由南北屋及前堂組成,中間為溝通上、下堂的甬道。胡氏大院主體建築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兩側廂房以及正屋都以這根軸線左右對稱。大門原也處在中軸線上,後北移,大門正對前方筆架山的最高峯。
下堂第一座門樓即為整座大院的門樓,主體石構,構築簡約。門檻內外的地面用小卵石鋪成圖案,進入石門樓後向左行即為大院的第二座門樓—族人亦稱前堂。明間的柱頭鏡、月梁、牛腿、斗拱等構件均有雕刻,內容有龍鳳、獅子、花鳥、人物故事等,呈現出祥和的人文氣氛。
下堂南北屋與前堂均建於同一時期。南北屋建築風格和用材均無差別。正房檐廊細部構作繁縟精緻,月梁、牛腿、雀替等兼有雕刻,內容主要是人物故事居多。建築裝飾的特點之一是在廳堂的樓板樑上也作雀替。廳堂太師壁前設長桌,廳堂兩邊有扶手長椅。扶手長椅的靠背裝飾為泰順較少見的冰裂紋。正房格扇花心部分用欞條拼裝,欞條之間用小木塊雕成梅花鑲在其間。上絛環板的雕刻則以人物故事與花卉為內容。南北屋庭院前均建有門樓,門外之外即為通往上堂的甬道。
甬道寬4米,長約17.6米,地面用規整的卵石鋪砌。甬道兩旁均建牆,為南北屋的院牆。臨近上堂的門樓處的山牆則建成貓拱背式。院牆全部用卵石砌造,貓拱背山牆下段用卵石砌造,上段用磚砌,頂上鋪瓦。胡氏大院的牆體砌得非常平整牢固,系出自泰順著名的石匠張剛之手。 [2] 
胡氏大院
  • 胡氏大院甬道
甬道盡端為十一級青石台階,踏上台階後即為上堂門樓。上堂與下堂有1.2米左右的高差。上堂門樓主體框架用條石建造,懸魚雕刻有鳳凰等圖案,匾額為“日擁祥雲”四字。匾額左邊泥塑喜鵲、梅花,並按泥塑內容配有詩:“尋常一樣窗前月,囗有梅花便不同”。匾額右邊泥塑楊柳等,配詩:“數枝楊柳不勝春,晚來風起花如雪”。門樓朝向正堂一方的匾額為:“山輝川媚”。旁邊同樣有泥塑,泥塑“松”配詩:“閉户著書多囗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泥塑“竹”配詩:“有竹一窠長數尺,囗令每日報平安”。
正房兩層明間均為廳堂,是家人集會待客與祭祀先祖的地方。其餘各間多為住屋,首層後部房間為灶間和雜物間。二層樓廳之外還設有欄杆。正房屋脊中墩有灰泥塑銅錢式樣,寓意財源廣進。房後依山坡建有花壇,花壇兩端各有一口水井,是先前飲用水主要的來源。 [2] 
  • 胡氏鳳壠厝與下洋厝
隨着胡氏家族人丁不斷增加,大院內已不能滿足居住。胡東偉又在大院的左後方建造鳳隴住屋一所。鳳壠厝為三合院式,共有兩座門樓。正房面闊七開間,左右廂房面闊各三開間。正房絛環板、牛腿等構件雕刻故事情節,廂房的窗板花心中央有欞條拼裝成雙喜。與胡氏大院一樣,鳳壠厝正堂的樓板梁亦飾有雀替,雀替之下的墩座上有雙龍搶珠、雙獅戲球等雕刻。下洋厝系胡氏月房族人建造,位於胡氏大院右前方,坐南朝北,系一字型民居,門樓木構,正房面闊九開間,懸山頂。下洋厝右邊為雪溪,前方為胡氏小宗祠,左邊為胡氏宗祠。 [2] 

雪溪胡氏大院胡氏宗祠

胡氏由慶元官塘遷居泰順歷數世未建祠宇,“各家只奉木主於室之西南隅,四時享祀,亦家自飲福”。後胡氏家族商議建造大宗祠,“以酬祖德、報宗功、序世系於無窮。而族無公項,殊難會合,不得已將珪公派下日、月、星三房共立小宗於樟大坪宮之右”。道光戊戌年(1838年)正月鳩工,越八月而落成,計費資一拾二萬餘金。建造宗祠所需費用由胡氏日、月、星三房族人捐助。古代較小的宗族只有族一級的組織,而稍大的宗族如胡氏家族則分為族、房,或是族、支,族、柱兩個管理層次。每房或每支、每柱下轄若干家庭。還有些大族分三個管理層次,即族、支(柱)、房三級,或族、房、分房三級。
胡氏宗祠規模不大,只有兩進,四面環牆。門樓為木構懸山頂,楹聯曰:“祖宗忠厚裕後裔,過則思敬知本源”。寢堂面闊五開間,樑架為混合結構。寢堂樑架上懸有一塊“進士”匾,系清光緒戊戌科會試中式的第七十名胡兆龍於光緒十五年(1899年)立。 [2] 

雪溪胡氏大院胡氏書齋

胡氏書齋面闊七開間,為二層建築,上下兩層當心間兼為廳堂。二樓共有十二間讀書房,除廳堂外每榴都分為裏外兩間,中設走廊。後成為恩貢的胡一琨、附貢的胡一琳、例貢的胡慶偉等都曾在書齋內念過書。 [2] 

雪溪胡氏大院歷史文化

  • 胡氏祖居
胡氏祖居慶元官塘,明天順年間胡道嚴徙居今泰順雪溪西岸,為當地胡氏始祖。傳至胡東偉一代,家業日盛,遂開始大規模的建造住屋。胡東偉,字震仁,號霽園,生於清嘉慶壬申(1812年),卒於光緒癸未(1883年)。胡東偉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子胡一琨遇覃恩,誥封奉直大夫。胡東偉42年間先後建造了胡氏大院、鳳壠厝、鳳壠頭厝等民居,前後歷時40餘年,胡氏大院亦是經過前後三次的建造才形成如今的規模。 [2] 
  • 張剛
張剛原名湯正現,仕陽人,號稱“石精”。一生主建了許多重要工程,也留下了不少傳奇式的奇聞軼事。一次在砌築仕陽水尾宮石牆時,首事人嫌他出工拖沓,把他換下改用別人砌建,不久山洪暴發,別人砌的牆段儘儘被沖毀,唯獨湯氏砌的部分安然無恙。但張剛有一缺點,為人心胸狹窄,稍不愜意便思報復。胡氏請他砌牆時,他每天午睡要睡很長時間,東家不樂意,説了他幾句。張剛自恃手藝高超,無人能接手其主持的工程,便在甬道旁的院牆砌成一半後,拎上包袱就走,東家追至門外對他説道:“我頂多把你砌的那堵院牆推倒,請別人重新砌兩旁的院牆罷了!”張剛思忖之下又回去接着砌牆。還有一次他故意把大院的圍牆砌成傾斜欲倒之勢,東家問其原因,他含笑道:“我每天午休沒睡夠,人想睡,砌出來的牆也就歪了。”但他又勸東家不必擔心,此牆保證不會倒塌。果然,該牆迄今尚保持原樣未變。

雪溪胡氏大院文物價值

雪溪胡氏大院建築羣規模宏大、佈局嚴整、體系完備,反映了清代農耕社會的組織結構信息,是具有代表性的宗族建築羣。建築構造上用材講究、工藝精細,兼具法式規範性與鄉土靈活性,具有浙南、閩北建築風格交融的鮮明特色。 [1] 

雪溪胡氏大院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雪溪胡氏大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雪溪胡氏大院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雪溪胡氏大院位於浙江省温州市泰順縣雪溪鄉橋西村石門樓。 [1] 
  • 開放時間
全天。
  • 交通指引
泰順縣人民政府距離雪溪胡氏大院39千米,駕車需要45分鐘,可開車前往。
參考資料